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立冬札记

image_1762515938573.jpg风是最先递来冬的消息的。清晨推开窗时,还没看清天色,先被一股清冽撞了个满怀——往日里绕着衣角、带着桂花香的风,不知何时换了性子,不再软乎乎地缠人,而是裹着北方来的凉意,顺着衣领往脖颈里钻,像个调皮的孩子,用指尖轻轻碰了碰你的皮肤,又飞快地跑开,只留下一阵激灵的冷。抬头看天,云也变得薄而淡,像被水洗过的棉絮,慢悠悠地飘在蓝得发透的天上,日历本上“立冬”两个墨色的字,安安静静地躺在格子里,没有鞭炮,没有锣鼓,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把秋天的尾巴轻轻收了起来。 小区里的银杏该是最后一批不肯退场的秋景了。立冬这日的阳光格外慷慨,不似夏日那般灼人,也不像秋日那般萧瑟,而是带着点温温的软意,把满树金黄照得透亮。风一吹,叶子便簌簌地往下落,有的打着旋儿,有的直挺挺地坠下来,铺在地上像层薄薄的金毯,踩上去“沙沙”响,那是秋天最后的絮语。路过的张奶奶提着菜篮,脚步比往常慢了些,蓝布围裙上沾了点白面粉,嘴里念叨着“今日立冬,得把白菜腌上了”,她的菜篮里躺着几颗圆滚滚的白菜,带着新鲜的泥土气,是要腌成冬天配粥的脆爽咸菜。不远处的便利店,热饮柜前早早排起了小队,穿校服的学生捧着热豆浆,指尖被暖得发红,白气从吸管口冒出来,很快消散在风里,这一点点攥在手里的热,就足以抵御初来的寒意。 家里的厨房,从清晨起就飘着烟火气。母亲早早把去年的粗陶坛子找了出来,用热水仔细洗了,倒扣在阳台上沥干。她蹲在水槽边,把刚买的白菜一棵棵掰开,去掉外层的老叶,清水顺着菜叶的纹路往下流,溅起小小的水花。“立冬腌菜,冬至吃,这是你外婆传下来的规矩。”母亲一边说,一边把洗好的白菜码进坛子里,每铺一层,就撒上一层粗盐,再用干净的石头压好——盐要撒得匀,石头要压得实,这样腌出来的酸菜才会脆、才会鲜。父亲则在阳台的角落里忙活,他把去年的厚棉被从衣柜里翻出来,搭在晾衣绳上,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在被子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他用手轻轻拍打棉被,扬起的灰尘在光里跳舞,“晒过的被子,晚上盖着能闻到太阳的味道。”他笑着说,那笑容里,藏着对冬天最朴素的期待。 我蹲在厨房门口,看母亲揉面团。面粉在瓷盆里堆成小山,温水慢慢倒进去,母亲的手在盆里轻轻搅动,白色的粉末渐渐聚成絮状,再用力揉成团。她的手上沾了面粉,额角沁出细密的汗珠,却不肯歇一歇,“立冬要吃饺子,补冬,也补福气。”面团在她手里渐渐变得光滑圆润,像个雪白的小枕头,再用擀面杖擀出圆圆的饺皮,中间放上调好的韭菜鸡蛋馅——韭菜是最后一茬秋韭,带着点辛辣的鲜,鸡蛋是乡下亲戚送来的土鸡蛋,炒得金黄喷香。母亲捏饺子的手法格外熟练,指尖一捏,就是一个整齐的褶子,一排排饺子摆在盖帘上,像列队的小元宝,透着股热闹的喜气相。 傍晚时,天暗得比往常快了许多。五点刚过,路灯就早早亮了起来,昏黄的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影子,路边的枯草被风一吹,轻轻摇晃,倒有了几分安静的温柔。晚归的人裹紧了外套,脚步匆匆,有的手里提着刚买的烤红薯,油纸袋上印着焦黑的印子,甜香在冷空气中散开,勾得人心里发暖。家里的暖气还没开,但客厅的灯亮着,暖黄色的光把屋子照得格外温馨。电视里放着老版的《西游记》,是我从小看到大的剧集,桌上摆着刚出锅的饺子,热气袅袅地往上冒,模糊了窗玻璃。父亲倒了杯黄酒,母亲给我夹了个饺子,“快吃,刚出锅的,热乎。”咬一口,韭菜的鲜、鸡蛋的香,混着饺皮的软,热乎气从舌尖一直传到胃里,暖得人心里发甜。 窗外的夜色渐浓,偶尔有晚归的汽车驶过,车灯在窗上留下一道短暂的光痕。我望着窗外,忽然觉得,立冬从来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像农民把收割的粮食囤进粮仓,等着来年春天再播种;像候鸟拍着翅膀飞向南方,等着来年春暖花开再归来;像我们把棉被晒得松软,把酸菜腌进坛子,把饺子煮得滚烫,都是在为冬天积蓄温暖。这冬天,或许有寒风,或许有冰雪,但只要厨房里有烟火,身上有暖衣,身边有家人,那些冷意就都算不得什么。 原来立冬最动人的,从来不是飘落的银杏叶,也不是初来的寒风,而是人们在寒意里守住的那份热乎气——是母亲腌菜时的认真,是父亲晒被时的温柔,是一家人围坐桌前吃饺子的笑语,是手里攥着的热豆浆,是口袋里揣着的烤红薯。这热乎气,比任何暖阳都更能抵过冬的冷,让每个冬天,都成了值得期待的时光。就像此刻,窗外风正凉,屋内暖如常,饺子还冒着热气,日子就这么安安稳稳地,从秋天,走进了冬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14.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立冬札记” 的相关文章

散文:人间烟火

散文:人间烟火

傍晚的风里最先飘来的,是巷口包子铺的香。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香往街面上漫,老板娘手快,用竹夹子夹起刚熟的包子,喊一声“小心烫”,接过钱的手还沾着面粉,却笑得热络。我站在对面等红绿灯,看买包子的人排着短队,有放学的孩子踮着脚够塑料袋,也有下班的人揣着两三个,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些——这一口热乎气,像是能把...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仅百二十余字,却如同一方澄澈的铜镜,既映出莲的冰清玉洁,更照见中国士人千年来的精神追求。这篇诞生于北宋理学初兴时期的小品文,绝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将草木之性、人格之境与哲学之思熔于一炉,以极简的笔墨构建起一座“君子人格”的文化丰碑,其精神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熠...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一、笔墨...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