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image_1761177182344.jpg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

一、笔墨之妙:以“也”为韵,绘就山水画卷

《醉翁亭记》的语言如滁州的山水般清新自然,却在平淡中见匠心。开篇以“环滁皆山也”破题,一个“也”字轻描淡写,却瞬间将滁州的地理格局铺开;继而循山寻泉,“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用“也”字收束每句,如流水般顺畅,似歌谣般朗朗上口,让读者仿佛跟着欧阳修的脚步,一步步走进琅琊山的清幽之中。

更精妙的是,欧阳修对山水的描摹从不堆砌辞藻,而是以极简的笔墨勾勒神韵。写山,只说“蔚然而深秀”,便道出林木的繁茂与山势的幽深;写泉,只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便传出泉水的灵动与生机;写亭,则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的设问,既点出亭的由来,又暗含自己与山水的交融——醉翁亭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太守、僧人、山水共同成就的“诗意地标”。

这种笔墨,是“以文为画”的典范:没有浓墨重彩,却让琅琊山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跃然纸上。“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十字,便写出晨昏交替的光影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句排比,春夏秋冬的景致便各有千秋。读者读文如观画,既能感受山水之美,更能体会欧阳修“处处留心皆风景”的旷达心境。

二、“醉”之深意:从“宴酣之乐”到“与民同乐”

文中反复提及“醉”——“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醉也”,但“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内核,而“乐”的层次,恰是欧阳修精神境界的体现。

最表层的是“山水之乐”。欧阳修被贬滁州,却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主动走进山水:赏朝暮变化,观四时更迭,听泉声鸟鸣,在自然中消解官场的烦忧。这种“乐”,是文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调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动实践。

更深层的是“宴酣之乐”。文中的宴饮并非权贵的奢华聚会,而是“太守宴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是山泉所酿,菜是山野所产,来者是“滁人游”“宾客从”,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宾主尽欢。这种“乐”,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融,是欧阳修“与民亲”的体现。

最核心的是“与民同乐”。当写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乐”的境界彻底升华。欧阳修的快乐,不再是自己赏山水、享宴饮的个人之乐,而是看到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安乐之景。他深知,百姓的安乐,才是太守最大的政绩;百姓的笑容,才是对自己贬谪生涯最好的慰藉。这种“乐民之乐”的情怀,远超一般文人的山水之趣,是政治家“以民为本”的初心流露。

三、醒之坚守:贬谪中的“士大夫精神”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因支持新政被贬滁州,看似“放浪形骸”的“醉”,背后藏着清醒的坚守——他没有因贬谪而放弃责任,反而在滁州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用行动诠释了宋代士大夫“进退皆忧”的精神。

文中的“太守”形象,正是欧阳修自身的写照。他在滁州“修水利、整吏治、兴教育”,让原本偏僻的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才有了“滁人游”的安乐场景。他的“醉”,是与民同欢的姿态;他的“醒”,是心系百姓的担当。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理想,这种“贬谪不失志,失意不失责”的坚守,让《醉翁亭记》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

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自问自答,看似平淡,实则充满力量。它不是炫耀身份,而是以“庐陵欧阳修”的朴素署名,宣告自己与滁州、与滁州百姓的紧密联结——他不再是朝堂上的“参知政事”,而是滁州百姓的“太守”,是与他们共赏山水、共享安乐的“醉翁”。这种身份的自觉,恰是欧阳修清醒坚守的最好证明。

千年后再读《醉翁亭记》,我们仍能被文中的“醉”所感染,更能被背后的“醒”所打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从不只源于个人的安逸,更来自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真正的坚守,也从不只在于顺境中的高歌,更在于逆境中的担当。琅琊山的醉翁亭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却如酿泉的酒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绵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98.html

分享给朋友: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的相关文章

散文《中秋夜话》

散文《中秋夜话》

暮色把天染成淡紫时,月亮就慢慢爬上来了。不是突兀的圆,是像被谁用手轻轻托着,从楼顶的檐角漏出一点银辉,再缓缓滚成满轮,悬在老槐树的枝桠间。阳台的竹椅早被爸爸擦干净了,竹篾缝里还留着去年夏天的阳光味。妈妈端来瓷盘,里面码着三种月饼:五仁的是给爷爷的,他总说带点芝麻香才够中秋;莲蓉蛋黄的归我,咬开时能看...

小说:迟到的懂得

小说:迟到的懂得

林雨薇把最后一口牛奶推远时,对面的云杰刚好夹起一块清蒸鱼——是她从前最爱的口味,现在却觉得没什么滋味。结婚七年,客厅的挂钟走得比日子还快。曾经挤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能笑到肚子疼,如今晚餐时只剩碗筷碰撞的声响,她刷着手机,他扒着米饭,像两个合租的陌生人。“我们分床睡吧。”林雨薇放下手机,声音轻得像落在...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深秋的雨把老书店的玻璃浇得模糊,陈屿推开门时,风铃还和十年前一样,叮铃响得发涩。他缩了缩衣领,目光不自觉飘向最里面的书架——高中时,林晚总在那儿蹲着找旧诗集,马尾扫过他手背,像片轻得抓不住的叶子。“麻烦让让。”清软的声音撞进耳朵,陈屿猛地回头,撞进一双熟悉的眼睛。林晚抱着本《聂鲁达诗选》,发尾烫成了...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散文:人间三月天

散文:人间三月天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