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心安即是归处

image_1762327840266.jpg檐角的风铃又响了,还是去年那串浅蓝的玻璃铃。风从巷口拐进来时,带着巷尾老槐树的清香,把细碎的叮当声揉得软绵,慢悠悠漫进窗棂,落在案头摊开的旧书里。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微微颤动,是去年深秋在城郊公园捡的,叶脉里还藏着当时的阳光味——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南方古镇的那个清晨,也是这样温软的风,也是这样沁人的香,可心里总像缺了一块,空落落的。 那时总以为,归处该是具象的模样。是青石板路尽头那座爬满凌霄花的老宅,木门上的铜环该带着岁月磨出的温润光泽;是巷口阿婆守着的煤炉上,那锅咕嘟冒泡的甜汤,桂花的香气要能飘出三条街;是深夜推开家门时,客厅里亮着的那盏暖黄小灯,桌角该摆着温好的牛奶。为了找这样的“归处”,我背着半旧的行囊走了许多地方。春天去江南,看烟雨把乌镇的石桥染成墨色,却在夜里听着客栈窗外的雨打芭蕉,想起出租屋阳台晾着的衣服没收;夏天去塞北,看草原的星空铺满整个夜空,却在篝火旁接到母亲的电话,问我晚饭有没有好好吃;秋天去山城,看满城的黄桷叶落满石阶,却在小吃街捧着热辣的火锅,忽然觉得少了个人一起分享;冬天去海边,看浪花卷着细沙漫过脚踝,却在寒风里裹紧外套,发现连个递围巾的人都没有。 我曾以为走得越远,越能靠近心里的“家”,可往往是深夜站在陌生城市的街头,看着万家灯火一盏盏亮起,那些暖光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明明就在眼前,却照不进心里的空。有次在北方的小城赶火车,凌晨四点的站台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冷风裹着雪粒子往衣领里钻。我缩在候车椅上,看着铁轨延伸向漆黑的远方,忽然就红了眼——原来我追着的那些风景,再美也填不满心里的慌。 后来是在一个普通的冬日傍晚,我加班到八点多才回到出租屋。楼道里的声控灯随着我的脚步一盏盏亮起,打开门时,玄关的感应灯自动亮了,是我上周刚换的暖白光。放下包的瞬间,闻到了从厨房飘来的香味——早上出门前,我在电饭锅里预约了杂粮粥,此刻粥香混着蒸红薯的甜香,把小小的屋子填得满当当。我换了拖鞋走进厨房,揭开锅盖的瞬间,热气扑在脸上,带着谷物的暖意。盛粥的时候,听见楼下传来邻居阿姨的声音,在教孩子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孩子的童音奶声奶气,偶尔还会记错词;远处便利店的门“叮咚”响了一声,大概是晚归的人去买夜宵;锅里的粥还在轻轻冒泡,我的心跳慢慢和着这细碎的声响沉下来,像一颗悬了很久的石子,终于落进了柔软的水里。 那一刻忽然明白,原来归处从不是某个固定的地方,不是要有华丽的房子,也不是要有热闹的陪伴,而是心里的一份安稳。就像此刻,案头的白瓷杯里还温着半杯菊花茶,花瓣在水里舒展着;窗外的橘猫蜷在阳台的藤椅上打盹,尾巴偶尔轻轻扫过椅面;手里的旧书翻到某一页,恰好是一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没有壮阔的风景,没有热闹的人群,可指尖触到书页的温度,鼻尖闻到的粥香,耳边听到的烟火声,都让我觉得踏实。 我想起小时候,总爱在外婆家的老藤椅上晒太阳。外婆坐在旁边择菜,阳光穿过葡萄架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斑驳的光影。那时的我不懂什么是归处,只觉得趴在藤椅上,闻着外婆身上的皂角香,听着她絮絮叨叨说家常,心里就像被晒暖的棉花,软乎乎的。原来那时候的“心安”,就是最早的归处。后来我们长大,总想着往外跑,以为远方才有答案,却忘了最珍贵的东西,其实一直在心里。 风又起了,檐角的风铃再响。这一次,我没有再想起远方的风景,只是轻轻拢了拢身上的针织毯,把书往眼前挪了挪。桌上的粥还温着,红薯的甜香还在屋里飘着,楼下孩子的背书声还在断断续续传来。我忽然觉得,这样就很好。不用追着风景跑,不用盼着别人的陪伴,只要心里安稳,哪怕只是守着一间小屋,一碗热粥,一本旧书,也是最好的归处。 原来人生兜兜转转,我们最终找的,从来都不是某个地方,而是一颗安定的心。心安的地方,便是归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278.html

分享给朋友:

“心安即是归处” 的相关文章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我叫阿旺洛桑仁青・仓央嘉措,藏语里这名字意为 “音律之海”。可这海从未真正辽阔过,多半是困在布达拉宫的高墙里,拍打着戒律与情愫的礁石。康熙二十二年的春日,我生于门隅的白嘎尔宫,父母都是虔诚的红教信徒。那里的阳光是暖的,青稞田是绿的,连风里都飘着情歌的调子。十五岁前,我是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会跟着阿爸...

小说《梧桐巷的第三个人》

小说《梧桐巷的第三个人》

林晚第一次带陈默来梧桐巷时,苏晓正趴在窗台剥橘子,橙黄的瓣儿刚递到嘴边,就看见巷口那两个并肩的身影——林晚穿着她去年送的米白风衣,笑起来露出两颗小虎牙,而她身边的陈默,白衬衫袖口卷到小臂,手里拎着林晚常提的帆布包,指尖还沾着点面包屑,是林晚最爱的那家全麦吐司的痕迹。“这是苏晓,我最好的朋友。”林晚推...

小说:风过留声

小说:风过留声

整理书房时,和风的指尖蹭过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掉出张便签,上面是他多年前的字迹:“风是铃的骨,铃是风的魂——致风铃”。窗外的风铃叮当作响,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只存在于屏幕另一端的姑娘。他们是在一个诗歌论坛认识的。和风爱写风,写它掠过麦田的弧度,写它掀动窗帘的温柔;而网名叫“风铃”的姑娘,总在他...

散文:人间烟火

散文:人间烟火

傍晚的风里最先飘来的,是巷口包子铺的香。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香往街面上漫,老板娘手快,用竹夹子夹起刚熟的包子,喊一声“小心烫”,接过钱的手还沾着面粉,却笑得热络。我站在对面等红绿灯,看买包子的人排着短队,有放学的孩子踮着脚够塑料袋,也有下班的人揣着两三个,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些——这一口热乎气,像是能把...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清晨推开窗时,第一缕阳光正落在窗台的薄荷草上。叶片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被光染成了细碎的银粒,风一吹,便顺着叶脉轻轻晃,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晨光。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这株薄荷差点被冻枯,我裹着厚外套把它挪到暖气旁,每天用温水浇半杯,后来竟从枯茎旁冒出了新芽。原来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是在寒夜里为...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