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读历史3周前 (10-08)历史

image_1759912305159.jpg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潜伏于台湾,为中共提供大量绝密军事情报,最终英勇就义,被誉为“插在蒋介石心脏的一把利刃”。


### 一、文武双全的军事奇才

吴石早年投身军旅,以“十二能人”闻名——能文能武、能诗能画、精通英日双语,且骑射驾泳无所不精。他先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成为中日两国军界瞩目的军事理论专家。其著作《兵学辞典粹编》《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等,被国民党高层视为“军事教科书”,蒋介石亦对其学识赞赏有加。


抗战期间,吴石历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他曾精准预测日军进攻方向,为中国军队制定防御策略提供关键支持。然而,国民党的腐败与消极抗战令他逐渐失望。1944年湘桂大溃退中,他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儿子病亡,发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悲叹。


### 二、弃暗投明的关键抉择

1947年,吴石通过好友何遂(民主人士,子女多为中共党员)牵线,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联系,正式开始为党工作。他利用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职务便利,将国民党《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情报传递给中共,为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决定性帮助。例如,他协助中共党员吴仲禧获取徐州“剿总”兵力部署,这份情报被称为“淮海战役前最全面的敌情资料”。


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吴石冒险将298箱国民党绝密军事档案留存大陆,避免其被运往台湾。这批档案后被解放军接收,成为研究国民党军事体系的“活化石”。


### 三、潜伏台湾的血色征程

1949年8月,吴石奉蒋介石之命赴台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他深知此行凶险,却毅然表示:“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抵台后,他迅速搭建情报网络,通过中共特派员朱枫(化名“陈太太”)传递《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阵地兵力配备图》等绝密文件。这些情报细致到台湾各战略登陆点的地理分析、海军舰队分布及空军机场配置,毛泽东阅后赞叹:“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


1950年1月,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岛内地下党组织遭血洗。吴石为掩护朱枫撤离,冒险签发《特别通行证》助其搭乘军机赴舟山,却因此暴露身份。被捕后,他遭受酷刑致一只眼睛失明,仍坚贞不屈。国民党特务在其家中仅搜出一根金条,连审讯者都感叹:“吴次长清廉至此,令人敬佩。”


### 四、碧血丹心的历史回响

1950年6月10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从容吟诵绝笔诗:“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其遗骸于1994年迁葬北京香山公墓,与其他隐蔽战线烈士同享哀荣。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吴石与朱枫等人的雕像位列中央,成为那段隐秘历史的永恒见证。他的事迹被改编为《潜伏》等影视作品,“余则成”的原型之一正是这位“终极潜伏者”。


### 五、历史评价与启示

吴石的一生,是理想信念战胜权力诱惑的典范。他以国民党中将之身,甘冒灭族之险为中共工作,其动机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正如他在遗书中所写:“所望儿辈体会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 他的牺牲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爱国者,永远以国家统一和人民福祉为最高追求。


如今,吴石的故事仍在海峡两岸流传。他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其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正如罗青长为其纪念册的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4.html

分享给朋友: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的相关文章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在清代初期的历史帷幕中,皇太极的情感世界始终绕不开两个名字 —— 海兰珠与孝庄。这对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妹,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走进后金大汗(后为清太宗)的生命:海兰珠以一场炽热到燃烧生命的爱恋,成为皇太极心中 “唯一的白月光”;孝庄则以智慧与隐忍,成为他政治生涯的 “理性伙伴”,更在他身后撑起大清...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1908年—1982年10月),原名蔡乾,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县花坛乡一个普通农家,其人生横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台湾历史的关键时期——既是参与长征的唯一台湾籍共产党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重要领导者,却也因后期叛变投敌,成为摧毁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罪人”,其经历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交...

秦始皇嬴政:重塑华夏格局的“千古一帝”与争议帝王

秦始皇嬴政:重塑华夏格局的“千古一帝”与争议帝王

秦始皇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生于赵国邯郸质子之家,十三岁继承秦国王位,三十九岁完成“并吞六国、一统天下”的伟业,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自称“始皇帝”。他的一生,是一部从“质子”到“帝王”的逆袭史,更是一部深刻改写华夏政治、文化、地理格局的开创史。两千多年来...

朱见济之死:明代宗朱祁钰皇权棋局的崩塌点

朱见济之死:明代宗朱祁钰皇权棋局的崩塌点

在明朝“夺门之变”的历史转折点前,有一个年仅5岁的孩童之死,悄然改写了皇权走向——他便是明代宗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怀献太子朱见济。他的出生曾让朱祁钰看到“皇权传承”的希望,他的夭折却成为朱祁钰政治生涯由盛转衰的开端,最终间接促成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 ## 诞生:皇权稳固的“希望符号” 朱...

薛涛:大唐芙蓉笺上的才情风骨

薛涛:大唐芙蓉笺上的才情风骨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名字。她以“女校书”之名震动蜀地,用“薛涛笺”惊艳千年文坛,更在男权主导的时代里,以诗为刃、以情为魂,在宦海浮沉与情爱纠葛中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骨。她的一生,是大唐繁华与落寞的缩影,更是女性在封建桎梏中追寻自我价值的传奇。一、长安才女入蜀地:从官宦之女到孤女飘零...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