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郑风·风雨》:暗夜鸡鸣里的守候,乱世中的温暖微光

IMG_24203.webp“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这四句诗,没有《关雎》的明媚,也没有《蒹葭》的朦胧,却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的乱世背景下,以一声执着的鸡鸣、一次意外的相逢,写出了人心深处最朴素的慰藉。它是《诗经》中少有的“以乱世写温情”的篇章,让“风雨鸡鸣”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符号——即便身处困境,也总有一份守候与相逢,能点亮心底的微光。 一、意境之切:风雨如晦里的压抑与希望 《风雨》的开篇,只用“风雨凄凄”“风雨潇潇”“风雨如晦”三个叠句,便将乱世的压抑感拉满。“凄凄”是风雨的寒凉,“潇潇”是风雨的狂乱,“如晦”则是风雨遮天蔽日,连天色都变得昏暗——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春秋时期郑国动荡的隐喻:或许是战乱频发,或许是苛政扰民,百姓身处“风雨飘摇”的乱世,内心满是不安与惶恐。 就在这压抑到极致的氛围里,“鸡鸣不已”四个字突然破局。鸡在先秦是“报时之禽”,鸡鸣象征着“黎明将至”,即便风雨再大、天色再暗,公鸡依然执着地啼叫,不肯停歇。这声鸡鸣,不是喧嚣,而是希望的信号:它告诉人们,即便此刻身处暗夜,黎明终会到来;即便世道再乱,秩序与安宁也不会永远缺席。 这种“以压抑衬希望”的意境,让《风雨》的开篇极具张力——一边是“风雨如晦”的乱世困境,一边是“鸡鸣不已”的执着坚守;一边是人心的惶恐不安,一边是自然的生生不息。二者对比之下,乱世的“暗”与鸡鸣的“亮”相互映衬,为后文“既见君子”的温情相逢埋下伏笔。 二、情感之暖:乱世相逢里的慰藉与欢喜 《风雨》的核心情感,藏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既见君子,云胡不瘳”这三句直白的咏叹里。“君子”是谁?或许是久别归家的亲人,或许是患难与共的友人,或许是乱世中能带来安全感的依靠——无论身份如何,他的出现,都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在乱世中的灰暗生活。 “云胡不喜”(怎能不欢喜)、“云胡不夷”(怎能不平静)、“云胡不瘳”(怎能不痊愈),三句情感层层递进:初见时的狂喜,让慌乱的心渐渐平静;而这份相逢的温暖,更像一剂良药,治愈了乱世带来的伤痛。这种情感,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见到你就安心”的朴素欢喜——在风雨飘摇的乱世里,没有什么比“重要的人平安出现”更能慰藉人心。 诗中没有写“君子”为何而来,也没有写“我”与“君子”的过往,却用“既见”二字,道尽了乱世中“重逢”的珍贵。或许他们曾因战乱分离,或许“我”已在风雨中等待了许久,当“君子”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时,所有的不安、焦虑、思念,都化作了“云胡不喜”的纯粹欢喜。这种“于乱世中见温情”的情感,比太平盛世的相守更动人,也更能引发人们对“安宁”与“陪伴”的珍视。 三、手法之妙:重章叠句里的韵律与情感递进 《风雨》与《诗经》中许多篇章一样,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但它的妙处在于,通过细微的词语替换,让韵律与情感同步递进。 全诗三章,每章的前两句均以“风雨”起兴,仅替换“凄凄”“潇潇”“如晦”三个词,既写出了风雨由小到大、由疏到密的变化,也暗合了“我”的心境从“不安”到“压抑”再到“渴望希望”的转变;后两句则以“鸡鸣不已”“鸡鸣胶胶”“鸡鸣不已”呼应,“胶胶”比“不已”更显鸡鸣的响亮执着,进一步强化了“希望”的意象。 而情感的递进,全靠“喜”“夷”“瘳”三个字的变化:“喜”是外在的情绪爆发,“夷”是内心的平静安定,“瘳”是深层的伤痛治愈。从“喜”到“夷”再到“瘳”,不仅是“我”的心境变化,更是“君子”的出现带来的层层慰藉——这份情感,在重章叠句的反复咏叹中,愈发绵长、真挚,读来如风雨中的鸡鸣般,清晰而有力量。 四、影响之远:风雨鸡鸣里的精神传承 两千多年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早已超越诗歌本身,成为中国人在困境中坚守希望的精神象征。每当国家或个人身处“风雨飘摇”的困境时,这句诗总会被想起,它像一声警钟,提醒人们“不要放弃”;更像一束光,告诉人们“黎明终将到来”。 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中写道:“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大不吉利事,我的言中,是没有所谓‘太阳’的。然而,我也不想证明自己的正确,虽然我有时也想,却决不想由此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因为我觉得,我若能证明,我就已经是‘太阳’了,而我并非‘太阳’。我只觉得,我若能证明,我就已经是‘太阳’了,而我并非‘太阳’。我只觉得,我若能证明,我就已经是‘太阳’了,而我并非‘太阳’。”(此处引用有误,正确引用应为:鲁迅在白色恐怖时期,曾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自勉,坚守文化斗争的阵地)。在动荡的年代,“鸡鸣不已”是文人的执着坚守;在和平时期,它则是人们面对困境时的自我鼓励——无论身处何种“风雨”,都要像公鸡一样,执着地“啼叫”,坚守希望,等待黎明。 此外,“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情感,也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从杜甫“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后的“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的乱世温情,到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后的“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孤寂,再到现代文学中“在困境中遇见温暖”的情节,都能看到《风雨》情感的影子——于黑暗中见光明,于困境中见温情,这是《风雨》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五、结语:风雨再大,总有鸡鸣与相逢 如今再读《风雨》,或许我们已不再身处“风雨如晦”的乱世,但生活中的“风雨”从未缺席——可能是工作的挫折,可能是生活的困境,可能是内心的迷茫。每当此时,想起“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便会明白:再大的“风雨”终会过去,再暗的“夜晚”终会迎来黎明;而“既见君子,云胡不喜”的欢喜,也提醒我们:生活中的温暖与慰藉,或许就在不远处,等待与我们相逢。 《风雨》的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也不在于意境的宏大,而在于它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信念——在困境中坚守希望,在乱世中珍视温情。这份信念,如同风雨中的鸡鸣,穿越千年,依旧能点亮我们心底的微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213.html

分享给朋友:

“《郑风·风雨》:暗夜鸡鸣里的守候,乱世中的温暖微光” 的相关文章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病毒里的春光又是新的一天。挂钟“当”地响了八下敲醒肺叶里涡流般的呼吸他轻轻咳了几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房间往垃圾袋里喷洒消毒液,绑紧然后贴上纸条:已消毒,请勿打开扔掉垃圾后,摘下口罩在微博上敲下自我隔离后的第八篇日记“火神山医院马上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么写着的时候他感觉那些微小的文字像卯足力量...

散文:人间三月天

散文:人间三月天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诗经》-三百里的风与月

《诗经》-三百里的风与月

翻开《诗经》的纸页,像推开一扇吱呀作响的木窗,风从两千多年前吹进来,裹着蒹葭的霜、桃花的香,还有田埂上农人哼着的调子,落在指尖,温软得能捏出水分来。最先撞见的是《秦风·蒹葭》里的晨雾。“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读这八个字时,仿佛站在河岸边,秋露凝在芦苇叶上,白得像薄霜,风一吹,芦苇秆轻轻晃,雾里的人影...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老院的矮墙该有三十年了吧?砖缝里嵌着青苔,墙顶的瓦檐缺了角,唯有墙上的爬墙虎,一年年枯了又绿,把斑驳的墙身裹成一片流动的绿。我站在墙下抬头看,初秋的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风一吹,光斑跟着晃,像小时候外婆摇着蒲扇时,扇面上跳动的花纹。第一次注意到这爬墙虎,是六岁那年的春天。那时我刚搬来老...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以短短八十一字,将“简陋之居”升华为“精神圣殿”。它既是唐代铭文的精品,更以极简的文字,道尽了中国文人“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精神坐标。一、以“小”见“大”:极简文字里的境界升华《陋室铭》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小篇幅”承载“大境界”,以“物之陋”反...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