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image_1761196723629.jpg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

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

《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实的隐喻体系,以动物寓言的外壳,包裹对人才命运的沉痛思考,字字看似谈马,实则论人。

开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一句便定下全文的核心矛盾——人才的价值,需靠“识才者”来发掘;但现实中,能慧眼识珠的“伯乐”,远比资质出众的“千里马”罕见。这看似简单的判断,实则是对封建官场“任人唯亲、埋没贤才”的尖锐批判:不是时代无才,而是掌权者缺乏识才的眼光与用才的胸怀。

文中对千里马遭遇的刻画,更是将这种“埋没之痛”写得入木三分。“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本应驰骋千里的良驹,却被当作普通马喂养,最终在马厩中默默死去,连“千里马”的名号都无人知晓——这正是无数怀才不遇者的命运缩影: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困于底层、屈于庸人,终其一生不得施展。

更令人痛心的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的诘问。千里马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基本的粮草都得不到满足,连普通马的水平都难以达到,何谈发挥“千里之能”?这背后,是韩愈对“用才者”的强烈控诉:他们不仅不识才,更不会育才、用才,甚至以对待“常马”的方式对待“千里马”,最终让人才的光芒被彻底遮蔽。全文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收尾,用反问强化情感,将“不知马”的批判从“食马者”个体,上升到整个时代的痼疾,余味绵长,引人深思。

二、文外有“愤”:寒门士子的命运呐喊

《马说》的力量,不止于隐喻的精巧,更在于其背后韩愈个人的“切肤之痛”。这篇文章作于韩愈早年仕途失意之时——他出身寒门,自幼苦读,二十五岁中进士,却因无人举荐,连续三次参加吏部考试均告失败,只能四处奔走求告,迟迟不得官职。

文中千里马的“悲鸣”,正是韩愈自身的“愤懑”。他深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残酷:唐代虽有科举制,但门阀制度仍根深蒂固,权贵子弟凭借家世轻易得官,而寒门士子即便才华横溢,若无人赏识举荐,也只能空怀壮志、潦倒一生。他笔下“食马者”的“无知”与“傲慢”,正是对那些手握权柄却昏庸无能、埋没人才的官员的批判;而千里马的“辱”与“死”,则是他对自身命运的担忧,更是对整个寒门士子群体遭遇的同情。

这种“愤懑”并非消极的抱怨,而是积极的呐喊。韩愈一生都在为“人才”发声,他主张“唯才是举”,反对“任人唯亲”,即便后来官至高位,仍不忘提拔后进。《马说》正是他这种理念的集中体现:**人才是时代的瑰宝,而识才、用才,是掌权者的根本责任**。

三、千古共鸣:跨越时代的人才之思

《马说》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在于它触及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人才与机遇”的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怀才不遇”的困境与“渴望被赏识”的心声,总能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从古至今,无数有才华的人,都曾经历过“千里马”的困境: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却被流放汨罗;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却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北伐之志;即便是现代社会,“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仍时常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马说》的价值,不仅在于揭示了这种困境,更在于它提醒人们:一方面,“伯乐”的重要性——掌权者需有识才的眼光、用才的魄力,为人才搭建施展的平台;另一方面,“千里马”也需有“毛遂自荐”的勇气,在机遇来临时主动展现自己的价值。

在今天,《马说》依旧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一个时代的进步,离不开对人才的重视;而个人的成长,既需锤炼“千里之才”,也需学会寻找“伯乐”、把握机遇。这篇短小的寓言,早已超越了唐代的时空,成为一曲跨越千年的“人才赞歌”与“时代叩问”。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01.html

分享给朋友: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的相关文章

散文《灯影汤圆》

散文《灯影汤圆》

若说立春揭开新岁的眉梢,元宵恰似蘸饱朱砂的狼毫笔尖,轻轻点在农历扉页上,惹得千里山河都温柔地洇染绯色。听说京津地界还压着碎雪,江南杏花已蜷在枝桠里看烟火。二十三点五度的闽南黑夜将坠未坠,被千盏花灯撑成半透明的红绡纱。老巷深处传来簸箕碰撞竹筛的脆响。蝴蝶铝锅里沉浮的浑圆白珠儿,原是王阿嬷揉了三茬又醒足...

诗歌《老屋记》

诗歌《老屋记》

木梁把时光扛得很沉瓦当漏下的月光把二十年的故事叠成窗台上的纸船奶奶的纺车还在墙角醒着线轴上绕着未说完的乡音我摸过千百次的门环铜绿浸着体温像握着外婆最后一声叮咛门槛被岁月磨得很软青苔爬满来时的路父亲的烟斗在墙根磕出星子我数着木柱上的刻痕把年轮刻进手掌如今门锁挂着锈色的风蛛网缠着去年的蝉鸣可只要推开吱呀...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的悲欢与追问。它最动人的,是把“...

组诗:中秋组章

组诗:中秋组章

## 1. 窗台上的月亮 月光没敲门 就溜进阳台 落在多肉的叶片上 积成小水珠—— 像谁没擦干净的 去年的月光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了晃 是风在扯 还是月光想 借件人间的衣裳 贴贴烟火气 我把手机放在窗台 屏幕亮着时 它也想凑成圆 和天上的那轮 碰个响 ##...

散文:秋窗听雨

散文:秋窗听雨

晨雾还没散时,雨就落下来了。不是夏天那种急吼吼的泼洒,是秋特有的绵密,像谁把装着水的棉絮轻轻抖开,雨丝细得能钻进窗纱的纹路里,悄没声儿地打湿窗台上那盆半枯的吊兰。 我披了件薄针织衫坐窗边,看雨把窗外的世界泡成软乎乎的水墨画。楼下的法国梧桐早落了半树叶子,剩下的也被雨浸得发沉,风一吹,叶片上的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