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革命者:她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持枪冲锋,却在平静的海面书写了最壮烈的忠诚;她没有留下长篇的革命宣言,却用一家三口纵身入海的决绝,将“对党忠诚”刻进了渤海的波涛里。她,就是年仅23岁便为守护党的机密牺牲的董健民烈士。
董健民的革命初心,萌芽于山河破碎的年代。1923年,她出生在山东荣成一个贫苦的渔民家庭,自幼便见证了日寇铁蹄下百姓的苦难、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青年时期,进步思想如一束光照进她的生活,地下党员的秘密宣传、抗日救亡的呼号,让她深刻明白:只有推翻压迫,才能让家乡的海不再呜咽,让同胞不再流离。1941年,18岁的董健民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誓言,融入了每一次工作中。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董健民展现出了女性革命者的细腻与坚韧。她化身“宣传员”,走村入户动员妇女识字明理,用胶东方言编唱抗日歌谣,让“团结抗日、保家卫国”的道理传遍渔村街巷;她争当“联络员”,在日军“扫荡”的间隙,冒着生命危险为八路军传递情报、运送药品,多次在敌人的封锁线间巧妙周旋,从未出过差错。也就是在这段革命岁月里,她结识了同为党员的钟琪,两人因共同的信仰相知相爱,组建了革命家庭——他们的小家,从诞生之初就与党和人民的“大家”紧紧绑在一起。
1946年,抗日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去,解放战争的暗流已在全国涌动。当时,东北解放区作为重要的战略根据地,急需与党中央建立更紧密的情报联络,一份记录着核心通讯密码的密码本,成为连接两地的关键“桥梁”。组织经过反复考量,将护送密码本前往东北的艰巨任务,交给了政治可靠、经验丰富的董健民与钟琪夫妇。此时,他们的儿子刚刚满周岁,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面对任务,夫妻俩没有丝毫迟疑——他们深知,这份密码本关系着无数战友的安危,关系着解放事业的推进,哪怕前路有千难万险,也必须完成使命。
同年夏天,董健民抱着孩子,与丈夫钟琪伪装成普通旅客,登上了从烟台开往东北的客船。彼时的渤海海域,早已被国民党军艇严密控制,军警时常登船搜查“可疑人员”,空气中弥漫着紧张的气息。为了保护密码本,董健民将其小心翼翼地缝在贴身的衣物里,每一次听到船舷外的马达声,她都紧紧抱着孩子,手心攥满了汗——她不怕自己出事,却怕怀中的孩子受牵连,更怕党的机密落入敌手。
灾难还是毫无征兆地降临了。当客船行至渤海中部时,一艘国民党军艇突然逼近,刺耳的警报声划破海面,炮弹随即落在船身附近,水花溅满了甲板。混乱中,军警荷枪实弹地冲上船,大声呵斥着让乘客排队接受检查,目光锐利地扫视着每一个人的神情。董健民与钟琪交换了一个眼神,两人都明白:最坏的情况来了。
军警的搜查越来越近,眼看就要轮到他们。董健民下意识地摸了摸贴身的密码本,又低头看了看怀中熟睡的孩子——她知道,一旦密码本被搜出,不仅他们夫妇性命难保,东北解放区的情报网络也将遭遇毁灭性打击。“绝不能让敌人得逞!”这个念头在她心中无比坚定。
没有时间犹豫,也没有多余的告别。钟琪紧紧握住妻子的手,两人眼中没有恐惧,只有对信仰的坚守。董健民轻轻拍了拍孩子的背,仿佛在做最后的安抚,随后,夫妇俩抱着年幼的儿子,一步步走向船舷。海风卷起他们的衣角,海浪拍打着船身,像是在为这悲壮的一幕伴奏。面对身后军警的呵斥与枪口,他们没有回头,毅然决然地纵身跃入了冰冷的渤海。
“扑通”一声,浪花瞬间吞没了一家三口的身影。军警们愣在原地,等反应过来时,海面只剩下一圈圈涟漪——他们永远也得不到那份珍贵的密码本了。而董健民,这位年轻的母亲、坚定的共产党员,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对党的最后一次承诺;她与丈夫、孩子的牺牲,如同一颗投入海中的火种,虽无声,却照亮了革命胜利的前路。
时光荏苒,渤海的波涛依旧年复一年地奔涌,董健民烈士的故事,却从未被岁月遗忘。她用23岁的青春,诠释了什么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用一家三口的牺牲,证明了共产党人在信仰面前,没有“舍不得”,只有“必须守”。如今,我们站在和平年代的阳光下,看着家乡的海不再有硝烟,看着孩子们能在蓝天下自由奔跑,更应铭记:这份安宁,是董健民这样的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这份幸福,需要我们传承他们的信仰,守护他们用鲜血铸就的家国。
董健民烈士的忠魂,早已融入渤海的每一朵浪花,融入祖国的每一寸土地。她的故事,永远提醒着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能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