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
“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1940年在巴西被改装成货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它被日本陆军征用,从此成为战争的工具。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俘虏了大批英军战俘。这些战俘一部分被囚禁于香港,一部分则面临着被运输到日本本土的命运,“里斯本丸”号正是返程运输战俘的商船之一。
1942年9月27日,对于被关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营的英军战俘来说,是噩梦的又一次开始。1800多名英军战俘被押上“里斯本丸”号,他们被驱赶进拥挤的1至4号舱。舱内空间狭小,闷热异常,空气里弥漫着汗臭和绝望的气息,人与人几乎是紧紧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而少数体质较差者被安排在前甲板上,任由风吹日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船上的778名日本军人和着便服的乘客,士兵安排在6至7号舱,军官、乘客和警卫人员住在甲板上条件较好的客舱。船里还装载了约1676.5吨物资,大部分是金属原材料,也有少量高射炮等武器。
10月1日凌晨7时许,“里斯本丸”号在驶经青浜岛以东海域时,被负责截断日军上海至香港运输线的美军潜艇盯上。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且船体还武装有大炮,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将其判为战船,发射了鱼雷。一声巨响,鱼雷击中船尾,“里斯本丸”号瞬间失去动力,船体开始逐渐倾斜。
遇袭后,驻上海的日本海军第13炮舰队迅速指挥10多艘日军舰艇陆续赶到现场。然而,日军的行为令人发指。他们只救出了日本军人和乘客,却对舱内战俘的呼救置之不理。为了防止战俘逃生,日军用木板和防水布堵住了舱门,又捆上了绳索,将战俘们困在充满死亡气息的船舱内。日军也曾试图拖曳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号航行,但终告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里斯本丸”号的情况愈发危急。10月2日上午,船已开始下沉,而此时船上的日本乘客已经全部转移完毕。英军战俘们在黑暗中奋力挣扎,他们不甘于就这样被淹死在船舱里,开始奋起反抗。战俘们用各种能找到的工具,拼命撞击舱门,终于撞破舱门,冲上甲板求生。但等待他们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日军卫兵的枪口。日军悍然开枪射杀试图逃生的战俘,一时间,海面上枪声大作,鲜血染红了海水,惨叫和呼喊声回荡在海天之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浙江舟山渔民的身影出现在了绝望的英军战俘视野中。东极岛的渔民们,在看到海面上的惨状后,没有丝毫犹豫,纷纷划着舢板冲向大海。他们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先后出动小船46艘65次,不顾自身安危,从冰冷的海水中捞起了384个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渔民们把战俘带回岛上,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当时岛上条件艰苦,没有多少农田,渔民们常年半饥半饱,但为了安顿获救战俘,他们倾尽所有。看到英俘们衣服湿透,有的赤裸着身体,渔民们主动送上自己的衣服、烧好热水、端出饭食。
中国渔民的英勇营救,让一部分英军战俘得以幸存,但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 。日军在“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严重违反了国际公法,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他们蓄意谋杀战俘,企图借美军潜艇之手将战俘全部消灭,事发地点在茫茫大海,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掩盖罪行,嫁祸于美军。
在海难中,船上只死了3个日本军人,而众多英军战俘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有90多人没到上海就死在船上,在日本投降时,在香港登上“里斯本丸”号的战俘只剩下763名还活着。这些幸存者在日本期间,还被押往神户、大阪,甚至更远的北海道煤矿做苦工,继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战后,“里斯本丸”号事件的当事人受到了一定的审判。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香港军事法庭对两名当事人进行了审判,翻译官新森源一郎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船长经田茂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但最大的遗憾是放过了元凶矢野美年,他活到1963年10月8日才病死。另一个要犯警卫队长和田秀男,已经死在战场上,逃脱了清算。当时负责指挥船上所有人员的军官杉山,则下落不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战争的残酷写照,也是人性善恶的鲜明对比。日军的残暴与中国渔民的善良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段历史,时刻警示着后人,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我们应当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绝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它也见证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闪耀的光辉,中国渔民的义举,成为了黑暗战争岁月里的一抹温暖曙光,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