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冰雪与烈火中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的精神丰碑

读历史2周前 (10-12)历史

IMG_23473.webp

1950年冬,鸭绿江畔的寒风卷着雪粒,一支穿着薄棉衣的队伍正悄然跨过浮桥。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没有充足的补给,却带着“保家卫国”的信念,奔赴朝鲜半岛的炮火——这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用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在冰雪与烈火中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与军威,让世界重新认识了站起来的中国。


## 一、抉择:“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战略远见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军迅速介入,不仅越过三八线,更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战机多次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镇。彼时的新中国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工业基础薄弱,军队装备落后(志愿军初期连过冬棉衣都难以配齐),而对手是拥有原子弹、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


“打还是不打?”中央政治局的会议上,分歧与担忧交织。毛泽东同志一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道破了这场战争的本质——这不是一场“远方的战争”,而是捍卫国家主权、抵御帝国主义侵略的“立国之战”。若任由美军占领朝鲜,新中国将长期面临边境威胁,甚至可能重蹈近代以来“门户洞开”的覆辙。10月19日,志愿军首批部队秘密入朝,一场“以弱胜强”的奇迹,就此拉开序幕。


## 二、鏖战:冰雪里的坚守与炮火中的冲锋

抗美援朝战场,是对意志与勇气的极致考验。零下40度的长津湖,志愿军第9兵团战士穿着单衣、啃着冻硬的土豆,在雪地里潜伏数昼夜。当美军陆战一师撤退时,他们看到的是成建制冻僵在阵地上的“冰雕连”——战士们保持着瞄准姿势,手里紧攥着步枪,棉衣里塞满了枯草和树叶。正是这样的坚守,把美军“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妄想,冻在了长津湖的冰雪里。


上甘岭战役更是“血肉磨坊”的代名词。美军以300多门大炮、200多架飞机,对志愿军两个连防守的3.7平方公里阵地,倾泻了190万发炮弹、5000多枚炸弹。阵地反复争夺,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喝着渗血的雨水、咬着压缩饼干碎屑,却始终没让阵地失守。黄继光用身体堵住敌人地堡的枪口,邱少云在火海中严守潜伏纪律直至牺牲,杨根思抱着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用生命诠释“保家卫国”的英雄坐标。


除了血肉之躯的抗争,志愿军更有战术智慧的闪光。面对美军的“钢铁洪流”,他们创造出“三三制”“夜袭战”“坑道战”:夜间穿插分割敌人,用近战、夜战抵消美军的火力优势;在山体中挖掘纵横交错的坑道,把阵地变成“地下长城”。就是这样,志愿军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先后发动五次战役,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联合国军”坐回谈判桌前。


## 三、丰碑:胜利背后的精神与意义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署。这场战争,志愿军以19.7万烈士的牺牲为代价,取得了最终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第一次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中,以弱胜强、迫使列强签订平等停战协定。它的意义,远超一场战争的胜负:


- **立国威**:抗美援朝的胜利,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在此之前,世界列强眼中的中国,仍是那个鸦片战争以来任人宰割的弱国;而此战之后,中国以“敢于对抗超级大国”的姿态,跻身世界政治舞台的重要位置,为新中国赢得了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

- **铸精神**:战争中淬炼出的“抗美援朝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

- **护和平**:作为二战后冷战初期的关键战役,抗美援朝不仅捍卫了朝鲜的独立,更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扩张势头,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志愿军的参战,向世界证明了“爱好和平的国家,绝不会在侵略面前低头”。


如今,鸭绿江上的浮桥早已换了新颜,朝鲜战场上的炮火声也已远去,但那些冻在冰雪里的坚守、冲向炮火的身影,永远留在了民族记忆中。当我们回望这场“立国之战”,不是为了纪念战争,而是为了铭记: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强大的国家背后,是无数人“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而“抗美援朝精神”,也早已融入中国的血脉,成为新时代面对风险挑战时,我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底气。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9.html

分享给朋友:

“冰雪与烈火中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的精神丰碑” 的相关文章

胡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胡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1917年的北京大学红楼,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走上讲台。他操着带有安徽口音的国语,向台下学生宣布:“我们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让白话文成为中国的国语。”这个年轻人,正是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胡适。他的到来,不仅开启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更以“暴得大名”的姿态,成为搅动整个时代思想巨澜的弄潮儿。...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在清代初期的历史帷幕中,皇太极的情感世界始终绕不开两个名字 —— 海兰珠与孝庄。这对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妹,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走进后金大汗(后为清太宗)的生命:海兰珠以一场炽热到燃烧生命的爱恋,成为皇太极心中 “唯一的白月光”;孝庄则以智慧与隐忍,成为他政治生涯的 “理性伙伴”,更在他身后撑起大清...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一、史前文明与早期族群(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2 世纪)河西走廊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处,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痕迹。玉门火烧沟遗址(约公元前 1600 - 前 1400 年)出土的青铜器物、彩陶与农耕工具,证明此处已形成农牧结合的早期文明。先秦时期,走廊为游牧民族聚...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