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image_1760962271587.jpg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


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战国的礼制中,“右”被视为尊贵、正统的方位——《周礼》《仪礼》中记载,朝堂议事时,诸侯、卿大夫多居君主之右;军队列阵时,“右军”常为精锐主力;日常生活中,“右姓”“右族”指世家大族,“右职”指高位重职。与之相对,“左”则被赋予“次要”“边缘”的属性:被贬谪的官员称“左迁”(如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普通百姓居住的地方称“闾左”(《史记·陈涉世家》“发闾左谪戍渔阳”),就连兵器“左杖”也多用于礼仪而非实战。这种“右尊左卑”的方位观,为“左道”一词的贬义色彩埋下了文化伏笔。


而“旁门”的概念,最初与古代宗教、学术的“门户”观念相关。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各学派皆以“正统”自居,将其他学派视为“异见”——如儒家以“仁礼”为核心,视法家、墨家为“异端”;道家以“道”为根本,斥功利学说为“末流”。此时的“门”已不仅是物理空间概念,更象征“学说体系”“思想传承”,如“孔门”“老庄之门”。“旁门”即指“非核心、非主流的学说门户”,与“正门”(正统学派)相对,最初无强烈贬义,仅表“分支”之意。


“旁门”与“左道”结合为固定成语,始于汉代,且与当时的“谶纬之学”和“宗教禁忌”直接相关。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非儒家的学说(如阴阳家、方仙道的部分理论)开始被边缘化。同时,汉代社会盛行“谶纬”(一种融合神学与经学的预言术),部分方士、术士借“谶纬”宣扬怪诞学说,甚至编造预言干预朝政,被统治者视为“扰乱正统秩序”的威胁。


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首次将“左道”明确列为“异端”范畴,称“挟书律废,而诸子百家之言并出……或言神仙者,为方仙道,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说,然其术多左道,非圣人之法”。这里的“左道”,已特指“违背儒家正统、宣扬怪诞方术的学说”。而“旁门”与“左道”的结合,最早见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书中批判民间部分修仙方术“非真仙之道,乃旁门左道,惑世诬民”——此时“旁门”的“非主流”与“左道”的“非正统”属性叠加,形成了“旁门左道”的固定搭配,用以指代“不符合正统思想、缺乏科学依据的技艺或学说”,贬义色彩正式确立。


此后,这一成语在唐宋文人的诗文、明清小说中广泛使用,含义逐渐固化。如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那旁门左道,岂能长久?”,清代曹雪芹《红楼梦》中贾政斥责贾宝玉“专好涉略旁门左道,不务正业”,均延续了“非正统、不可取”的贬义,成为后世沿用至今的含义。


简言之,“旁门左道”的来历,是古代“右尊左卑”的方位文化、“正统与异端”的学术之争、“官方与民间”的思想管控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最初对“左”方位的边缘定位,到“旁门”对非核心学说的指代,最终融合为批判非正统事物的成语,成为中国文化中体现“正统观念”的典型符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77.html

分享给朋友: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的相关文章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潜伏于台湾,为中共提供大量绝密军事情报,最终英勇就义,被誉为“插在蒋介石心脏的一把利刃”。### 一、文武双全的军事奇才吴石早年投身军旅,以“十二能...

胡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胡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

1917年的北京大学红楼,一位身着长衫的年轻人走上讲台。他操着带有安徽口音的国语,向台下学生宣布:“我们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让白话文成为中国的国语。”这个年轻人,正是刚刚从哥伦比亚大学归来的胡适。他的到来,不仅开启了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纪元,更以“暴得大名”的姿态,成为搅动整个时代思想巨澜的弄潮儿。...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给大家贴在这里,方便保存。...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1982年的北京,春风拂过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松柏,一块新立的墓碑在苍翠间静静伫立。碑石之上,没有洋洋洒洒的生平列传,只有三个朱红大字力透石背——“归来兮”。这三个字,是跨越海峡的深情呼唤,是迟到三十余年的告慰,更是对一位牺牲在台湾隐蔽战线的女烈士——萧明华,最凝练也最厚重的礼赞。她的故事,藏在历史...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