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掌故里的旧世烟火与文心——评刘声木《苌楚斋随笔》

IMG_24635.jpg

在晚清民初的文人笔记中,刘声木的《苌楚斋随笔》恰似一方被时光打磨的砚台:没有鸿篇巨制的锋芒,却以温润的笔触、细碎的掌故,将那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学脉、世风与人心,一一沉淀在纸页间。这部绵延数十卷的随笔集,绝非简单的“往事记录”,而是一位传统士人以私人视角编织的“旧世备忘录”——既有文献考据的严谨,又有文人叙事的温度,更藏着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望,让百年后的读者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与文人心。

一、以“碎”织“全”:掌故里的时代肌理

《苌楚斋随笔》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它跳出了“正史叙事”的宏大框架,以“碎片化”的记录,拼凑出晚清民初社会的鲜活肌理。刘声木出身安徽庐江刘氏望族,祖父刘秉璋为晚清封疆大吏,家中藏书万卷,又与俞樾、缪荃孙等学界名流往来密切——这样的家世与交游,让他得以站在“局内人”的视角,记录下正史难以触及的细节。

书中的内容,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旧世生活长卷”,每一则都藏着时代的印记:

- 学林掌故:还原文人的“鲜活面”。不同于史书对“大儒”的刻板记载,刘声木笔下的学者多了几分烟火气:他写俞樾在杭州诂经精舍讲学时,“每讲经义,必引俗语佐证,听者捧腹”,打破了世人对“经学大师”的严肃想象;记张之洞编《书目答问》时,“每日清晨坐书斋,逐页核校,遇疑义必致信友人求证,三易其稿方定稿”,尽显一代学人“严谨到较真”的治学态度;更记录了王先谦晚年在湖南书院讲学,面对新式思潮冲击,仍坚持“通经致用”,却也悄悄让弟子代购西学书籍的矛盾——这些细节,让“俞樾”“张之洞”不再是历史名词,而是有温度、有纠结的“人”,更折射出晚清汉宋之争、中西学碰撞下的学术生态。

- 社会镜像:捕捉变革的“细微处”。书中没有对“辛亥革命”“科举废除”等大事件的直接评述,却以小见大,记录了时代变革对普通人的影响:写科举废除后,苏州老秀才们“晨起仍着长衫往茶馆,谈八股旧题,午后则蹲守街头代人写家书,一枚印章磨得发亮”,道尽旧知识分子的谋生困境;记上海开埠后,“洋布铺挤走绸缎庄,年轻女子争穿‘布拉吉’,老妪见之摇头,却也偷偷让女儿改缝旗袍”,展现出民间风俗的悄然变迁;更有对京城“鸽哨声里的胡同”、江南“梅雨时节的书斋”、天津“码头边的戏班”的细腻描摹,让读者仿佛能嗅到旧时光里的茶香、墨香与烟火气。

- 文献考据:留存文化的“边角料”。作为藏书家与目录学家,刘声木对古籍版本、诗文真伪的考辨,是书中极具学术价值的部分。他考证《四库全书》编纂时,“删改明人奏疏中‘夷狄’字句,致原文失实”;辨析袁枚《随园诗话》中“误将他人诗句归为己作”的疏漏;甚至细致记录家中藏书“《宋本论语注疏》纸墨精良,版心有‘汲古阁’印记,为毛晋旧藏”——这些短则百余字、长则数千言的考辨,虽非“宏大研究”,却如涓涓细流,为后世研究明清文献流传、版本演变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堪称“文献考据中的小品文”。

这些看似零散的记录,实则是刘声木以“私人视角”为时代立传:他不写帝王将相的权谋,只记文人学者的风骨;不述惊天动地的变革,只录市井百姓的日常。正是这种“以碎织全”的叙事,让《苌楚斋随笔》成为一部“活的历史”——没有史书的厚重感,却多了几分可触摸的真实。

二、“私语”见“真”:文人笔记的情感温度

与正史的“客观中立”不同,《苌楚斋随笔》的底色是“私人化”的。刘声木从不刻意隐藏自己的情感与判断,而是将个人的悲悯、坚守与困惑,融入每一则记录中——这种“私语式”的书写,让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史料汇编”,成为一面照见文人本心的镜子。

他的“真”,藏在对亲友故旧的悲悯里。书中多次提及家族旧友的遭遇:写姑父朱某“光绪年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却因不擅钻营,终其一生只任地方小官,晚年贫病交加,死后仅以薄棺殓葬”,字里行间满是惋惜;记同窗好友李某“醉心西学,留学日本归来后办新式学堂,却因经费匮乏、保守派阻挠,学堂仅维持三年便倒闭,李某抑郁而终”,寥寥数语道尽时代转型中“理想主义者”的无奈。这些记录,没有刻意渲染悲情,却以平实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一位传统文人对“人”的关怀——他记的不是“故事”,而是“故人”。

他的“真”,更显在对时弊的直言不讳中。面对晚清官场的腐败,他批评“州县官上任,先收‘三节两寿’礼金,百姓疾苦置之不顾”;针对新式学堂中“重西轻中”的偏颇,他直言“少年只读西书,不知《论语》《孟子》为何物,是忘本也”;甚至对当时文人“为博虚名,伪造年谱、篡改诗文”的风气,也毫不留情地揭露——这种批评,既不迎合“革新派”的潮流,也不固守“守旧派”的偏执,而是站在“文化传承者”的立场,展现出传统士人的清醒与风骨。

最动人的,是他对“旧文化”的温柔挽留。书中多次写到自己“整理家中藏书,见祖父手批《资治通鉴》,墨迹已淡,不禁落泪”;记江南旧宅“庭前老桂,每到中秋开花,香气满院,如今宅已易主,桂树不知存否”;甚至细致记录“祖母做的桂花糕,用当年新采的桂花,拌以糯米粉,蒸好后裹以青荷叶”——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藏着刘声木对逝去时光的眷恋。在那个“旧制度瓦解、新文化涌入”的时代,他知道许多东西终将消失,于是用文字小心翼翼地留存:留存一本旧书的墨香,留存一段往事的温度,留存一种生活的诗意。这种“挽留”,让《苌楚斋随笔》有了“情感重量”——它不仅是对旧时代的回望,更是一位文人对文化根脉的深情守护。

三、跨越百年的“对话”:笔记的当代回响

如今重读《苌楚斋随笔》,其价值早已不止于“了解晚清历史”。书中所涉的“文化传承”“学术坚守”“变革中的本心”等议题,恰与当下社会的困惑形成跨越百年的“对话”,让这部旧笔记有了新的生命力。

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当下,要守护“慢下来的匠心”。刘声木对古籍的珍视、对治学的严谨,在今天仍具启示意义。他为考证一句诗的出处,“翻遍家中藏书,又致信江南藏书楼友人,耗时三月方得确证”;为修复一本破损的宋刻本,“请装裱师傅上门,亲自守在旁侧,每一页都细细查看”——这种“较真”,与当下“信息碎片化、治学快餐化”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读他的文字,我们会思考:在“知识唾手可得”的时代,如何保持对文化的敬畏?在“追求效率”的潮流中,如何坚守“慢工出细活”的匠心?

它也让我们反思:在“多元变革”的时代,如何守住“文化的根”。晚清民初的“中西学碰撞”,与当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对话”有着相似的内核。刘声木既不盲目排斥西学(他曾记录“读严复译《天演论》,觉其说理透彻,可补中学之不足”),也不轻易放弃传统(他坚持“《四书》《五经》为立身之本,不可弃”)——这种“兼容并蓄、守住根本”的态度,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当我们讨论“传统文化如何现代化”时,刘声木的选择或许能给我们启发:变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在吸收新事物的同时,守住文化的核心价值;传承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让传统在当代找到新的生命力。

当然,我们也需清醒看待书中的“时代局限”。受传统观念影响,刘声木对女性角色的认知仍停留在“相夫教子”的层面,书中记录女性时多围绕“贤妻良母”展开;对部分新事物(如铁路、电报)的认知也带有偏见,曾认为“铁路破坏风水,电报惊扰鬼神”。但正是这种“不完美”,让《苌楚斋随笔》更显真实——它不是一部“标准答案式”的史书,而是一位晚清文人的“私人日记”,带着时代的烙印,却也因此更具参考价值:我们能从他的“坚守”中汲取力量,也能从他的“局限”中反思进步。

四、结语:一部需要“细品”的旧时光

《苌楚斋随笔》不是一部“翻开就能入迷”的书,它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没有犀利深刻的议论,只有细碎的掌故、平实的文字与真挚的情感。读这部书,需要慢下来——像品一杯陈茶,像翻一本旧相册,在字里行间寻找那些被时光遗忘的细节:或许是俞樾讲学时的笑声,或许是老秀才街头写家书的身影,或许是刘声木整理旧书时的叹息。

这些细节,拼凑出的不仅是一个逝去的时代,更是一种“文人精神”——对文化的敬畏,对他人的悲悯,对本心的坚守。在今天,当我们被“快节奏”裹挟、被“碎片化”包围时,重读《苌楚斋随笔》,仿佛与一位百年前的文人对坐闲谈:他讲着旧时光里的人与事,我们听着,思考着,在这些故事里看见过去,也照见当下。

这部书,终究是一场温柔的“时光对话”——刘声木用文字留住了旧世,而我们,在阅读中读懂了他,也读懂了文化传承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97.html

分享给朋友:

“掌故里的旧世烟火与文心——评刘声木《苌楚斋随笔》” 的相关文章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菲茨杰拉德从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他用爵士时代的香槟泡沫、长岛别墅的霓虹灯火,还有盖茨比那盏对岸的绿灯,为“美国梦”写了一首最华丽也最悲凉的挽歌——让我们在纸醉金迷里,看清梦想与现实的残酷鸿沟。 盖茨比的“了不起”,从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在污浊时代里的“天真”。他靠走私酒精发家,却把财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的《暮色将近》,从来不是一本教人“对抗衰老”的生存指南,也不是一曲缅怀青春的挽歌,而是一位走到生命近旁的老者,搬一把藤椅坐在时光的露台上,从容拆解“老”与“死”、“过往”与“当下”的私人笔记。没有鸡汤式的强行励志,没有对岁月流逝的自怨自艾,只有如秋日午后透过玻璃窗的阳光...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当历史书写常困于王朝更迭、战争兴衰的线性叙事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却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横跨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宏大维度,将人类从“非洲草原的弱小猿类”到“地球主宰者”的历程,拆解成一部充满颠覆性思考的文明史诗。这本书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为什么人类能崛起?”...

《一句顶一万句》:在烟火里熬煮的中国人精神史诗

《一句顶一万句》:在烟火里熬煮的中国人精神史诗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从不是简单的乡土故事,而是一把剖开中国人精神肌理的刀——它以“说话”为锚点,把千年文化里“欲言又止”的孤独,熬成了市井烟火里的日常。故事从河南延津的杨百顺讲起,这个老实本分的手艺人,一辈子都在找“能说上话”的人:跟赶车的老马聊骡马经,跟剃头的老裴说家长里短,甚至为了一句知心话...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