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IMG_24100.webp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藏着千万个普通人的生命底色——不是轰轰烈烈的反抗,而是在命运的碾压下,依然攥紧生活的韧劲。

书中没有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余华用冷静得近乎克制的笔触,记录下福贵的每一次失去: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时,福贵甚至没来得及好好抱一抱儿子冰冷的身体;凤霞在分娩时大出血离世,他只能看着女儿的生命像烛火一样慢慢熄灭;家珍在病痛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临终前还在念叨着“福贵,你要好好活着”……这些看似“戏剧化”的悲剧,落在福贵的生活里,却像田埂上的泥土一样真实:苦难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只会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突然压得人喘不过气。它不会因为你可怜就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你挣扎就停下脚步,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痛苦,从来都只能自己扛。

但《活着》的核心,从不是“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如何带着死亡继续活着”。福贵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击垮,他依然会牵着老牛去耕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会在田埂上想起家人的模样,跟老牛念叨“家珍要是在,肯定会说今天的太阳真好”;会把野菜煮得香喷喷,把粗布衣服缝得整整齐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不是没有过绝望——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也曾躺在田埂上想过“跟着他们去了也好”,可看着天边的太阳慢慢升起来,看着老牛温顺地蹭着他的手,他又觉得“活着挺好”。这种“活着”,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最本能的热爱——哪怕失去一切,只要还能呼吸,还能看见太阳升起,还能听见风吹过稻穗的声音,就值得好好活下去。

福贵的“活着”,还藏着一种对生活最纯粹的接纳。他后来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再纠结过去的遗憾,只是平静地过好每一天。他会跟老牛分享食物,会跟路过的村民打招呼,会在下雨的时候躲在屋檐下,回忆起家珍做的红薯粥有多香。他把所有的思念和痛苦,都揉进了平凡的日子里,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自怨自艾,就像土地接纳雨水和阳光一样,接纳了生活给予的所有好与坏。这种接纳,不是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知道,人这辈子,总会失去些什么,但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遇见些什么,哪怕只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是老牛温暖的体温。

合上书时,不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感,却会有一股绵长的力量留在心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本质或许是苦难,但生命的意义,就藏在与苦难对抗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福贵的故事,是千万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或许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或许经历过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但他们依然在努力活着,在柴米油盐里寻找温暖,在风雨飘摇中守住希望。

《活着》从来不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而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好”。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会为了工作的压力烦恼,会为了生活的琐碎焦虑,但比起福贵的遭遇,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注解: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勇气,就是最珍贵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72.html

分享给朋友: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的相关文章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不是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用细腻到骨子里的笔触,在黄土地的沟壑与时代的褶皱里,描摹出千万个普通人对生活、爱情与理想的执着坚守。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没有超凡脱俗的英雄,只有孙少安在砖窑烟火里的摸爬滚打,孙少平在煤矿黑暗中的躬身前行,田晓霞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热忱奔走——这些平...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的《暮色将近》,从来不是一本教人“对抗衰老”的生存指南,也不是一曲缅怀青春的挽歌,而是一位走到生命近旁的老者,搬一把藤椅坐在时光的露台上,从容拆解“老”与“死”、“过往”与“当下”的私人笔记。没有鸡汤式的强行励志,没有对岁月流逝的自怨自艾,只有如秋日午后透过玻璃窗的阳光...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