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藏着千万个普通人的生命底色——不是轰轰烈烈的反抗,而是在命运的碾压下,依然攥紧生活的韧劲。
书中没有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余华用冷静得近乎克制的笔触,记录下福贵的每一次失去: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时,福贵甚至没来得及好好抱一抱儿子冰冷的身体;凤霞在分娩时大出血离世,他只能看着女儿的生命像烛火一样慢慢熄灭;家珍在病痛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临终前还在念叨着“福贵,你要好好活着”……这些看似“戏剧化”的悲剧,落在福贵的生活里,却像田埂上的泥土一样真实:苦难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只会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突然压得人喘不过气。它不会因为你可怜就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你挣扎就停下脚步,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痛苦,从来都只能自己扛。
但《活着》的核心,从不是“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如何带着死亡继续活着”。福贵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击垮,他依然会牵着老牛去耕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会在田埂上想起家人的模样,跟老牛念叨“家珍要是在,肯定会说今天的太阳真好”;会把野菜煮得香喷喷,把粗布衣服缝得整整齐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不是没有过绝望——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也曾躺在田埂上想过“跟着他们去了也好”,可看着天边的太阳慢慢升起来,看着老牛温顺地蹭着他的手,他又觉得“活着挺好”。这种“活着”,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最本能的热爱——哪怕失去一切,只要还能呼吸,还能看见太阳升起,还能听见风吹过稻穗的声音,就值得好好活下去。
福贵的“活着”,还藏着一种对生活最纯粹的接纳。他后来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再纠结过去的遗憾,只是平静地过好每一天。他会跟老牛分享食物,会跟路过的村民打招呼,会在下雨的时候躲在屋檐下,回忆起家珍做的红薯粥有多香。他把所有的思念和痛苦,都揉进了平凡的日子里,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自怨自艾,就像土地接纳雨水和阳光一样,接纳了生活给予的所有好与坏。这种接纳,不是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知道,人这辈子,总会失去些什么,但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遇见些什么,哪怕只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是老牛温暖的体温。
合上书时,不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感,却会有一股绵长的力量留在心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本质或许是苦难,但生命的意义,就藏在与苦难对抗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福贵的故事,是千万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或许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或许经历过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但他们依然在努力活着,在柴米油盐里寻找温暖,在风雨飘摇中守住希望。
《活着》从来不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而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好”。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会为了工作的压力烦恼,会为了生活的琐碎焦虑,但比起福贵的遭遇,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注解: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勇气,就是最珍贵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