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苦难灰烬中见生命韧性——读余华《活着》
余华的《活着》,是一本需要沉下心来读的书。它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叙事技巧,甚至连人物对话都朴素得像田间的泥土——却偏偏用这样“笨拙”的方式,将福贵一生的苦难与坚守,刻进了每个读者的心里。当我们跟着福贵的脚步,从江南水乡的富家宅院,走到贫瘠荒芜的田间地头,从围着妻儿欢笑的温馨,走到只剩一头老牛相伴的孤独,才忽然懂了:《活着》写的从不是“如何对抗苦难”,而是“如何在苦难里,守住活着本身”。
一、以冷静之笔,写尽命运的沉重
余华写苦难的方式,是“克制”的。他从不像煽情小说那样,用大量的心理描写渲染悲伤,也从不用激烈的情节制造冲突,只是像一位坐在田埂上的老人,平静地讲着福贵的故事,连最痛的失去,都带着一种“事过境迁”的淡然。
福贵年轻时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赌光了父亲留下的家产,把母亲气得病倒,把妻子家珍逼回了娘家。可命运的惩罚,远不止于此——父亲得知家产输光后,没说一句骂人的话,只是蹲在门槛上,双手抱着头,后来在去粪缸的路上摔了一跤,就再也没起来;母亲病重,福贵去城里抓药,却被国民党抓了壮丁,一去就是两年,回来时母亲早已下葬,只留下妻子和一双儿女;儿子有庆是个懂事的孩子,每天跑几十里路去给城里的羊割草,却在给县长夫人献血时,被医生抽干了血,死在冰冷的手术台上;女儿凤霞小时候发高烧成了聋哑人,好不容易嫁给了老实的二喜,却在生孩子时难产,与刚出生的儿子一起离开;女婿二喜为了养活苦根(凤霞的儿子),在工地上拼命干活,最终被掉下来的水泥板砸中,连一句遗言都没留下;最后,连唯一的孙子苦根,也因为福贵心疼他,煮了太多豆子,撑死在了破旧的茅屋里。
这些苦难,若是放在其他小说里,或许会被写成“天崩地裂”的悲剧场面,可余华笔下,只有最简单的叙述:“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凤霞死了,我女人家珍也死了,我女婿二喜死了,我外孙苦根也死了,只剩下我和一头老牛。”没有哭喊,没有控诉,可正是这份“平静”,让苦难变得格外沉重——就像一块巨石,悄无声息地压在读者心上,连呼吸都觉得疼。
余华的冷静,不是冷漠,而是对那个时代底层命运的尊重。他知道,对于福贵这样的农民来说,苦难从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而是日复一日的常态:是饿肚子时的饥肠辘辘,是失去亲人时的默默流泪,是面对命运时的无力与妥协。这种“不加修饰”的真实,让福贵的故事跳出了“小说”的框架,成为无数底层百姓命运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福贵那么多的失去,却同样在时代的洪流里,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默默吞咽着眼泪。
二、于绝境之中,见生命的韧性
如果说《活着》的前半部分,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那后半部分,就是“在撕碎的碎片里,找到重新拼凑生活的勇气”。福贵失去了所有亲人,从“富家子弟”变成了“孤家寡人”,可他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崩溃、绝望,甚至放弃生命,而是买了一头同样年迈、即将被屠宰的老牛,给它取名“福贵”,带着它一起,在田埂上继续活下去。
他会牵着老牛下地干活,一边耕地,一边跟老牛说话:“今天有庆、家珍、凤霞他们都在这儿,我很高兴,家里人全在这儿了。”他会把老牛当成自己的家人,给它喂最好的草料,冬天冷的时候,就把它牵进自己的茅屋,跟它挤在一起取暖。他会在傍晚时分,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回忆过去的日子:想起家珍做的红薯饭,想起有庆跑步时的样子,想起凤霞织的粗布衣裳,想起二喜扛着锄头干活的背影,想起苦根趴在他膝盖上要糖吃的模样。这些回忆,不是“痛苦的根源”,而是“活下去的养分”——它们让福贵觉得,亲人从未真正离开,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陪在自己身边。
福贵的“活着”,不是“麻木的苟活”,而是“清醒的坚守”。他知道生活很苦,知道自己很孤独,可他依然选择认真对待每一天:天亮了就起床,给老牛添料,然后下地干活;中午累了,就坐在田埂上,啃几口干粮,跟老牛说说话;天黑了,就牵着老牛回家,生起柴火,煮一碗热粥。他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再纠结失去的痛苦,只是平静地接受生活的一切——好的,坏的,甜的,苦的,都当成是“活着”该有的样子。
这种“不反抗、不抱怨,只是活着”的姿态,恰恰是对“生命韧性”最动人的诠释。余华用福贵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力量,从不是“战胜苦难”,而是“在苦难里,依然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就像老牛虽然年迈,却依然能拉犁耕地;就像福贵虽然孤独,却依然能在田埂上唱着年轻时的山歌。苦难可以夺走财富、亲人、健康,却夺不走人“想活下去”的本能,夺不走人在平凡生活里寻找温暖的能力。
三、透过福贵的一生,重新读懂“活着”的本质
《活着》最打动人的地方,不是它写了多少苦难,而是它透过福贵的一生,让我们重新思考“活着”的意义。在这个追求“成功”“意义”的时代,我们总在追问“人为什么而活”——为了赚更多的钱?为了获得更高的地位?为了实现更大的梦想?可福贵的一生,恰恰推翻了这些“标准答案”。
他一辈子没赚过多少钱,没当过多大的官,没实现过什么“宏大的梦想”,甚至连最基本的“家庭幸福”都没能守住。可他依然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踏实”——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活,不焦虑,不迷茫,只是一步一步地,把日子过下去。就像他对老牛说的:“咱们耕田,耕完田就吃饭,吃完饭就睡觉,挺好。”
余华在书里写:“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句话,是《活着》的灵魂,也是对“活着”本质最朴素的回答。它告诉我们:活着不需要多么宏大的目标,不需要向任何人证明什么,只要能呼吸、能劳动、能回忆,能在某个黄昏牵着老牛回家,能在某个清晨听到鸟儿的叫声,就是生命最本真的价值。
我们常常会因为“没赚到足够的钱”而焦虑,因为“没达到别人的期待”而自卑,因为“失去了想要的东西”而绝望,可看看福贵,才忽然明白:这些“外在的拥有”,从来都不是“活着”的必需品。真正重要的,是“活着”本身——是能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是能尝到饭菜的香味,是能回忆起亲人的笑脸,是能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福贵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的脆弱,也照见了生命里潜藏的韧性。它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苦难或许无法避免,但我们可以选择面对苦难的姿态;失去或许会带来痛苦,但记忆里的温暖永远不会消失;成功与否、富有与否,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还能去感受生活的一切——这就够了。
结语:一本能给人力量的书
读完《活着》,合上书页时,心里没有沉重的压抑,反而多了一份平静的力量。它不像其他小说那样,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结局”,却给了我们一份“面对生活的勇气”。每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感到迷茫时,总会想起那个牵着老牛,在田埂上慢慢走着的福贵——他经历了那么多的失去,却依然没有放弃活着,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因为一点小事就一蹶不振呢?
《活着》不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成功”的书,而是一本“教我们如何活着”的书。它告诉我们:活着,就是最大的意义;能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幸福。对于每一个在生活中挣扎、迷茫的人而言,《活着》都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书——它会让你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在经历失去后,依然能找到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在追求“意义”的路上,重新找回“活着”本身的踏实与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