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IMG_24124.webp

当文学市场热衷于追逐宏大叙事与强烈戏剧冲突时,黎幺却在《次要人物》中调转目光,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不被看见”的普通人。这本短篇小说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自带光环的主角,只静静铺陈着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退休老人的日常碎片——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甚至有些平淡的瞬间,被黎幺以细腻的笔触串联成诗,让我们在“次要人物”的世界里,重新触摸到日常的重量与温度。

黎幺笔下的“次要”,从不是“边缘”的代名词,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切面。书中没有明确的主角姓名,更多时候,人物只以“快递员小吴”“便利店夜班店员”“住在老楼三层的张姨”这样的身份标签存在,就像我们每天擦肩而过、却从不停留打量的陌生人。在《晚班日志》里,夜班店员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下深夜到店的顾客:醉酒后絮叨着工作压力的年轻人、反复核对购物清单的独居老人、偷偷给孩子买零食的单亲妈妈;这些片段没有开端与结局,却像一帧帧生活快照,将现代人的孤独、疲惫与微小的温柔,藏在“扫码付款”“整理货架”的日常动作里。黎幺从不用刻意的煽情,只客观呈现人物的言行与心理,可恰恰是这种“不干预”的书写,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藏着这么多未被言说的情绪。

更难得的是,黎幺总能在“平淡”中挖出日常的“褶皱”,让看似重复的生活显露出隐秘的质感。《老楼的下午》里,退休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在阳台浇花、下楼取报纸、在小区长椅上坐一会儿,可黎幺却捕捉到了这些动作里的细节:老人浇花时会特意避开最娇弱的那株月季,取报纸时会顺手把邻居家歪倒的牛奶箱扶正,坐在长椅上时会偷偷观察路过的孩子,想起自己早逝的孙子。这些细微的举动,没有推动任何“剧情”,却让人物瞬间立体起来——老人的孤独不是空洞的“寂寞”,而是藏在“避开月季”的温柔里,藏在“扶正牛奶箱”的善意里,藏在“望向孩子”的思念里。黎幺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把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放大,让我们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从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布满了褶皱,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一个人的心事与过往。

《次要人物》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让“次要”拥有了“主角感”。在传统叙事中,这些人物或许只是推动主角故事的“工具人”,可在黎幺的笔下,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了绝对的核心。《快递单》里,快递员小吴因为送错一个包裹,反复联系收件人道歉,不是因为怕被投诉,而是因为收件人是一位独居老人,他担心老人着急——这个看似“多余”的举动,没有改变任何“大事”,却让小吴这个“次要人物”有了光芒。黎幺从不试图给人物“贴标签”,也不强行赋予他们“崇高”的意义,只是让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流露情绪,这种“不刻意”的书写,反而让“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显真实: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梦想,只希望按时下班、家人平安;他们会为一点小事纠结,也会因一点善意感动,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合上书页时,窗外或许正上演着书中的场景:快递员骑着车穿梭在街道,便利店的灯还亮着,老人们在小区里散步。黎幺用《次要人物》告诉我们,文学不只是书写英雄与传奇,更应该关注这些“日常里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字,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却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生活着。这些“次要人物”的故事,就像散落在日常里的微光,看似微弱,却汇聚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我们来说,《次要人物》更像一本“慢读指南”,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身边的人、去感受日常的细节——毕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次要”,或许正是生活最珍贵的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84.html

分享给朋友: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的相关文章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以三位典型上海青年——本土关河、北漂方东与粤商何处——的跨世纪成长轨迹为叙事支点,通过1990年代浦东开发至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纵深,多维呈现改革开放浪潮中上海作为全球化枢纽与文化杂交场的独特魅力。小说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个体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共振具象为外滩...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当文学作品热衷于塑造“理性英雄”“理想主义者”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在《地下室手记》里,将笔锋对准了一个“反英雄”的灵魂——地下室人。这个蜷缩在圣彼得堡地下室里的无名叙事者,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光鲜的身份,甚至连基本的“理性”都在自我拉扯中支离破碎,却用最尖锐的自白,撕开了人性深处“理性与欲望”“自尊...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当“监狱文学”常被贴上“苦难控诉”或“暴力猎奇”的标签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部基于他四年流放苦役经历写成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刑罚的残酷,也没有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以近乎“旁观者”的冷静与“共情者”的细腻,将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屋”图景铺展成书——这里有镣铐...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在武侠题材逐渐陷入“套路化”困局的当下,《雪中悍刀行》(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剧集)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打破了大众对武侠的固有认知——它没有将“快意恩仇”作为唯一核心,而是用徐凤年的漫漫征途,串联起江湖的浪漫写意、庙堂的波诡云谲与人间的烟火温情,构建出一个既有刀光剑影的凛冽,又有儿女情长、苍生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