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IMG_24104.jpg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

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重的独特笔触。那个被时代裹挟的“黄金时代”,没有光鲜的理想,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无孔不入的流言和压抑人性的规训。陈清扬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去找王二,却在一次次“证明”中彻底挣脱世俗的束缚;王二用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写“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字句里满是对鲜活生命的渴望,却也藏着对时代的无奈调侃。那些直白的情爱描写,没有丝毫低俗,反而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虚伪的道德外衣,露出人性最本真的模样——对自由的向往,对情感的需求,从不该被时代的枷锁捆绑。

而小说的核心,远不止对时代的批判,更有对“自我”的坚守。陈清扬从最初在意他人眼光,到后来坦然面对“破鞋”的标签,她的转变不是妥协,而是觉醒:既然无法对抗流言,不如干脆活得自在;王二看似混不吝,却始终保持着对“真实”的执着,他不迎合、不盲从,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内心的“黄金时代”。他们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却在云南的山野间开出了最坚韧的花——那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是在压抑环境里对“活得像个人”的共同坚持。

王小波笔下的“黄金时代”,其实是个充满反讽的概念。那个年代没有黄金般的美好,却让陈清扬和王二的自由意志显得格外珍贵。他用看似轻松的语调,写尽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却也始终保留着一份对人性的信任——即便身处泥泞,人依然有追求自由、坚守自我的权利。就像王二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份生猛,正是《黄金时代》最动人的力量。

合上书时,不会被浓烈的情绪裹挟,却会被王小波的文字唤醒对“自由”的思考。《黄金时代》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该丢掉对真实的渴望、对自我的坚守。那些敢于打破规训、拥抱本心的人,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便是王小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荒诞中坚守真实,在压抑中拥抱自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75.html

分享给朋友: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的相关文章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当“监狱文学”常被贴上“苦难控诉”或“暴力猎奇”的标签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部基于他四年流放苦役经历写成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刑罚的残酷,也没有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以近乎“旁观者”的冷静与“共情者”的细腻,将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屋”图景铺展成书——这里有镣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