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破形见心:在童话与现实的褶皱里,看见残障之身的生命之光——读《破形记:童话内外,那些残障之身》

IMG_24566.jpeg

当“残障”被贴上“不幸”“残缺”的标签,当童话里的“完美主角”与现实中“异于常态”的身体形成刺眼对比,《破形记》却以温柔而锐利的笔触,撕开了刻板印象的包裹。它游走于童话文本与现实人生之间,一边解构童话里“残障即原罪”“残缺需被拯救”的叙事陷阱,一边记录现实中残障者的生存、抗争与绽放,最终让我们明白:所谓“破形”,破的是对“完整身体”的执念,见的是每个生命无论以何种形态,都自带的光芒与力量。

全书最具冲击力的,是对童话中“残障叙事”的深度解构。我们熟悉的童话里,残障往往是“反派的标识”——如《白雪公主》中邪恶皇后的“嫉妒”与“残缺”绑定,《灰姑娘》里继姐的“刻薄”常伴随身体的“畸形”想象;即便有残障角色被同情,也多是“等待拯救”的弱者,如需要王子唤醒的“睡美人”(隐喻身体的“被动性”),或依赖魔法恢复“完整”的角色。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童话用“身体是否完整”划分“善恶”“强弱”,本质上是将“残障之身”异化为“道德符号”,既扭曲了残障者的真实形象,也在读者心中种下“身体不完美即生命有缺憾”的偏见。而《破形记》做的,就是将这些被童话“妖魔化”“弱者化”的残障形象拉回地面——它告诉我们,童话里的“魔法拯救”从不存在,现实中的残障者,从不需要通过“恢复完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与之相对的,是书中现实残障者故事带来的震撼与温暖。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平视的视角,记录下他们“破形而生”的日常:有失去双腿的舞者,用假肢在舞台上跳出比常人更灵动的旋转,让“残缺的肢体”成为艺术表达的独特语言;有视力障碍的程序员,靠读屏软件敲出流畅的代码,在数字世界里搭建起属于自己的“光明王国”;有先天脑瘫的作家,用变形的手指敲下几十万字的小说,文字里满是对生命的热爱与对世界的敏锐感知。这些故事里没有“卖惨”,没有“励志说教”,只有真实的生活:他们会为假肢磨破皮肤而烦恼,会为出行时找不到无障碍通道而无奈,却也会为完成一个项目、跳完一支舞、写出一个好句子而雀跃。正是这些“不完美”的日常,让“残障之身”摆脱了“符号化”的枷锁——他们不是“被同情的对象”,不是“励志的标本”,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认真、热烈地活着的“普通人”,而这份“活着的认真”,本身就足以动人。

更难得的是,作者还挖掘出“残障之身”对“常态认知”的打破与重构。书中提到一位听障者的感悟:“我听不见声音,却能更清晰地看见别人说话时的表情、手势,能感受到空气里细微的震动——这不是‘缺陷’,只是我感知世界的方式和你们不同。”这句话恰恰点出了《破形记》的核心:所谓“残障”,更多是社会环境与认知偏见赋予的标签,而非身体本身的“缺陷”。当无障碍设施普及,当沟通方式更包容,当“不同”不再被视为“异常”,残障者的“身体”便不再是“障碍”——他们能像所有人一样工作、创造、享受生活。作者通过童话与现实的对照,让我们反思:我们对“残障之身”的恐惧与同情,是否源于我们对“常态”的过度执着?当我们学会放下“必须完整”的执念,是否才能真正看见每个生命的独特价值?

读完《破形记》,再看那些“异于常态”的身体,目光里会少一份同情,多一份尊重;再读童话里的“残障角色”,会多一份清醒,少一份盲从。这本书没有给出“解决残障问题”的标准答案,却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次次深刻的解构,唤醒我们对“身体”“生命”“平等”的重新思考。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价值从不由身体的形态定义,那些“破形”而活的生命,反而因直面差异、坚守自我,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对于每一个渴望理解“差异”、尊重“不同”的读者而言,《破形记》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它会让你在童话与现实的交织中,看见更宽广、更温暖的生命图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69.html

分享给朋友:

“破形见心:在童话与现实的褶皱里,看见残障之身的生命之光——读《破形记:童话内外,那些残障之身》” 的相关文章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的《暮色将近》,从来不是一本教人“对抗衰老”的生存指南,也不是一曲缅怀青春的挽歌,而是一位走到生命近旁的老者,搬一把藤椅坐在时光的露台上,从容拆解“老”与“死”、“过往”与“当下”的私人笔记。没有鸡汤式的强行励志,没有对岁月流逝的自怨自艾,只有如秋日午后透过玻璃窗的阳光...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当文学作品热衷于塑造“理性英雄”“理想主义者”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在《地下室手记》里,将笔锋对准了一个“反英雄”的灵魂——地下室人。这个蜷缩在圣彼得堡地下室里的无名叙事者,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光鲜的身份,甚至连基本的“理性”都在自我拉扯中支离破碎,却用最尖锐的自白,撕开了人性深处“理性与欲望”“自尊...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