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IMG_24109.webp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个民族在时代浪潮中,对传统的坚守与对命运的从容。 书中最动人的,是迟子建对“人与自然共生”的细腻描摹,每一笔都浸着大兴安岭的凛冽与温柔。鄂温克人以驯鹿为伴,跟着它们追逐苔藓的踪迹迁徙:春天把营地扎在向阳的山坡,看驯鹿啃食新生的灌木;冬天躲进背风的河谷,用松枝燃起篝火,听风雪拍打着桦皮帐篷。“我”的父亲是技艺精湛的猎手,能从雪地上的脚印判断熊的踪迹;母亲擅长鞣制鹿皮,缝出的靴子能抵御零下四十度的严寒;萨满妮浩为了拯救族人,一次次献祭自己的孩子,萨满鼓的声响在森林里回荡,既是与神灵的对话,也是对生命的敬畏。这些场景没有刻意的猎奇,却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的森林里,生活不是“原始”的代名词,而是人与万物相互依存的智慧——驯鹿提供衣食,森林给予庇护,鄂温克人则用“不滥杀、不掠夺”的规矩,守护着自然的平衡。 而小说最深刻的,是对“文明消逝”的温柔叹息,却从没有激烈的控诉,只有对过往的深情回望。随着现代文明的渗透,伐木声打破了森林的宁静,公路修到了营地边缘,年轻一代开始向往城市的生活:“我”的儿子安道尔离开森林去城里上学,回来后再也不习惯睡在桦皮帐篷里;族里的人陆续搬去政府修建的定居点,只有“我”和少数人还守着最后的驯鹿群。迟子建没有指责“变迁”的对错,只是平静地记录:曾经用来传递信号的篝火,渐渐被手机取代;曾经热闹的氏族聚会,慢慢变得冷清;曾经能听懂驯鹿语言的猎手,越来越少。这种“平静”里藏着巨大的伤感——不是对现代文明的抗拒,而是对一个民族独特生活方式逐渐远去的不舍。就像额尔古纳河的水,无论如何奔流,都带不走那些刻在血脉里的记忆:萨满的鼓声、驯鹿的铃铛声、族人围坐篝火时的笑声。 书中的“人”,更是森林里最鲜活的风景,每个人都带着自然赋予的坚韧与纯粹。酋长瓦罗加沉稳睿智,在部族面临迁徙与定居的抉择时,始终守护着族人的意愿;萨满妮浩一生都在“牺牲”,却从没有抱怨,她说“神灵选中我,是让我替族人承担苦难”;“我”的丈夫拉吉达,在一次狩猎中为了保护驯鹿,永远留在了暴风雪里,可“我”想起他时,最先浮现的不是悲伤,而是他笑着递给“我”一块烤鹿肉的模样。这些人物没有“英雄”的光环,却有着比英雄更动人的生命力——他们接受自然的馈赠,也承受自然的考验;他们珍惜生命的美好,也坦然面对死亡的降临。在他们眼里,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回到森林的怀抱”,就像落叶归根,驯鹿归林,是自然轮回的一部分。 迟子建的文字,带着大兴安岭特有的“冷”与“暖”——冷的是风雪的凛冽、文明的消逝,暖的是人与人的牵挂、人与万物的温情。她写雪:“雪下得很大,像无数只白蝴蝶在空中飞舞,落在驯鹿的角上,像开了一朵朵白花”;她写驯鹿:“它们低头啃食苔藓时,睫毛上挂着霜,看起来像温柔的老人”;她写族人的离别:“安道尔走的时候,抱着我哭,说‘妈妈,我会回来的’,可我知道,森林留不住他了”。这些句子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像额尔古纳河的流水,缓缓淌进心里,带着淡淡的伤感,却也有着治愈的力量。 合上书时,仿佛还能听见额尔古纳河的流水声,还能看见驯鹿群在雪地里留下的一串串脚印。《额尔古纳河右岸》从来不是要“挽留”什么,而是要“记录”什么——记录一个民族曾经的生活,记录人与自然最本真的相处方式,记录那些在时光里渐渐模糊,却不该被遗忘的文明印记。它让我们明白:每一种文明都有自己的温度,每一段过往都有自己的价值,就像额尔古纳河,无论流向何方,都永远记得自己的源头。这,便是迟子建留给我们的礼物:在快节奏的时代里,慢下来,去倾听那些被忽略的声音,去珍视那些即将逝去的美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79.html

分享给朋友: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的相关文章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以三位典型上海青年——本土关河、北漂方东与粤商何处——的跨世纪成长轨迹为叙事支点,通过1990年代浦东开发至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纵深,多维呈现改革开放浪潮中上海作为全球化枢纽与文化杂交场的独特魅力。小说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个体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共振具象为外滩...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在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中,一颗岭南鲜荔穿越五千里驿道抵达长安,既是盛唐气象的极致注脚,更是刺破浮华表象的锋利匕首。这个以"一骑红尘妃子笑"为蓝本的故事,通过荔枝转运的"不可能任务",构建起权力网络、人性光谱与历史褶皱的三重镜像,让我们在果香与血污交织的叙事中...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路遥从不是在写一部“逆袭爽文”。他用陕北黄土地的沟壑、煤矿井的黑尘、田埂上的麦浪,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一群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把日子过下去”的朴素执念,却让我们在平凡里,读懂了生命最滚烫的力量。这本书的“重”,在于它不回避苦难,却也从不放大苦难。孙少安背着家庭的重担,在砖厂...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