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解构权力迷雾:在思辨中重识“权利”本质——读李筠《什么是权利》

IMG_24563.jpeg

谈及“权利”,我们总在日常语境中频繁使用,却鲜少追问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历史逻辑。李筠教授的《什么是权利》恰好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它跳出了法学教材式的概念堆砌,以思想史为经、以社会变迁为纬,用通俗而深刻的笔触拆解“权利”的复杂内核,引导读者在思辨中穿透常识迷雾,重新理解这一现代社会核心概念的真正意涵。

全书最鲜明的特色,是将“权利”置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进行溯源。不同于将“权利”视为现代社会“专利”的认知,李筠教授从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古罗马的“法律人格”入手,梳理出权利思想的最初萌芽——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中世纪“神权与王权的博弈”中逐渐生长,在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唤醒中初步成型,最终在启蒙运动的理性浪潮中被明确界定为“人之为人所固有”的核心价值。这种“历史化”的解读,让“权利”不再是抽象的法条术语,而是与人类对自由、平等、尊严的追求紧密绑定的思想成果。例如,书中对“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分,并非停留在概念对比,而是通过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交锋,展现出“权利”如何从“神赋”走向“人赋”,又如何通过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规则,这种溯源让读者清晰看到:今天我们所珍视的“权利”,是无数思想者与实践者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完善的结果。

在厘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李筠教授并未回避“权利”的复杂性与争议性。他坦诚地指出,“权利”并非绝对的“善”,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当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权利”的边界该如何界定?不同文化语境下对“权利”的理解为何存在差异?书中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与理论争议,引导读者进行辩证思考。比如,在讨论“言论自由权”时,作者既肯定其作为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也分析了“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进而引出“权利行使需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的底层逻辑。这种“不回避矛盾”的书写,让全书摆脱了说教感,更像是一场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思辨之旅,促使我们跳出“权利即任性”的误区,理解“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其实现需要与“责任”“义务”相伴相生。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李筠教授始终将“权利”的理论探讨与当代社会议题相连。从个人生活中的“隐私权保护”,到公共领域的“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再到全球化背景下“权利观念的跨文化对话”,书中的分析总能击中当下社会的认知痛点。他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什么是权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实践问题——当我们主张自己的权利时,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当社会追求权利保障时,是否兼顾了公共福祉的平衡?这种“从理论到现实”的落地,让《什么是权利》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著作,成为一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运行逻辑、明晰自身行为边界的“启蒙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对“权利”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我有权做什么”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权利从何而来、为何重要、如何实现”的深层维度。李筠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通俗的表达能力,将复杂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思考的内容,让每一位关心自身权益、关注社会发展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启发。对于想要穿透概念迷雾、理性理解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人而言,《什么是权利》无疑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必读佳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66.html

分享给朋友:

“解构权力迷雾:在思辨中重识“权利”本质——读李筠《什么是权利》” 的相关文章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当文学市场热衷于追逐宏大叙事与强烈戏剧冲突时,黎幺却在《次要人物》中调转目光,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不被看见”的普通人。这本短篇小说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自带光环的主角,只静静铺陈着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退休老人的日常碎片——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甚至有些平淡的瞬间,被黎幺以细腻的笔触串联成诗,让我...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当历史书写常困于王朝更迭、战争兴衰的线性叙事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却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横跨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宏大维度,将人类从“非洲草原的弱小猿类”到“地球主宰者”的历程,拆解成一部充满颠覆性思考的文明史诗。这本书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为什么人类能崛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