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权力迷雾:在思辨中重识“权利”本质——读李筠《什么是权利》
谈及“权利”,我们总在日常语境中频繁使用,却鲜少追问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历史逻辑。李筠教授的《什么是权利》恰好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它跳出了法学教材式的概念堆砌,以思想史为经、以社会变迁为纬,用通俗而深刻的笔触拆解“权利”的复杂内核,引导读者在思辨中穿透常识迷雾,重新理解这一现代社会核心概念的真正意涵。
全书最鲜明的特色,是将“权利”置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进行溯源。不同于将“权利”视为现代社会“专利”的认知,李筠教授从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古罗马的“法律人格”入手,梳理出权利思想的最初萌芽——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中世纪“神权与王权的博弈”中逐渐生长,在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唤醒中初步成型,最终在启蒙运动的理性浪潮中被明确界定为“人之为人所固有”的核心价值。这种“历史化”的解读,让“权利”不再是抽象的法条术语,而是与人类对自由、平等、尊严的追求紧密绑定的思想成果。例如,书中对“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分,并非停留在概念对比,而是通过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交锋,展现出“权利”如何从“神赋”走向“人赋”,又如何通过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规则,这种溯源让读者清晰看到:今天我们所珍视的“权利”,是无数思想者与实践者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完善的结果。
在厘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李筠教授并未回避“权利”的复杂性与争议性。他坦诚地指出,“权利”并非绝对的“善”,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当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权利”的边界该如何界定?不同文化语境下对“权利”的理解为何存在差异?书中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与理论争议,引导读者进行辩证思考。比如,在讨论“言论自由权”时,作者既肯定其作为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也分析了“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进而引出“权利行使需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的底层逻辑。这种“不回避矛盾”的书写,让全书摆脱了说教感,更像是一场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思辨之旅,促使我们跳出“权利即任性”的误区,理解“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其实现需要与“责任”“义务”相伴相生。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李筠教授始终将“权利”的理论探讨与当代社会议题相连。从个人生活中的“隐私权保护”,到公共领域的“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再到全球化背景下“权利观念的跨文化对话”,书中的分析总能击中当下社会的认知痛点。他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什么是权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实践问题——当我们主张自己的权利时,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当社会追求权利保障时,是否兼顾了公共福祉的平衡?这种“从理论到现实”的落地,让《什么是权利》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著作,成为一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运行逻辑、明晰自身行为边界的“启蒙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对“权利”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我有权做什么”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权利从何而来、为何重要、如何实现”的深层维度。李筠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通俗的表达能力,将复杂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思考的内容,让每一位关心自身权益、关注社会发展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启发。对于想要穿透概念迷雾、理性理解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人而言,《什么是权利》无疑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必读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