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IMG_24137.jpg麦家的《人生海海》,从不是一本只讲“传奇”的书。它以江南乡村的潮湿与褶皱为背景,用一个“上校”的一生做引线,把战争的残酷、时代的荒诞、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都揉进了烟火气里——读来像喝一碗老茶,初尝是苦的,咽下去却有回甘,最后留在心里的,是对“活着”最朴素的敬畏。 一、上校:被命运撕碎,却没丢了“人”的模样 上校是全书的魂,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矛盾体”。在江南小村里,他是个“异类”:穿着干净的旧军装,说话带着外地口音,会给猪看病,也会给人疗伤,肚子上还纹着没人敢看的神秘文字。村里人对他又敬又怕:敬他打过仗、救过很多人,说他是“英雄”;怕他身上的“秘密”,传他是“汉奸”“太监”,背后叫他“太监上校”。 可麦家没把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英雄,反而写尽了他的“软肋”与“狼狈”。他的一生,就是被命运反复撕扯的一生: - 战争年代,他是军医,在死人堆里救过人,也亲手杀过敌人,肚子上的纹身是日军的羞辱,却成了后来别人攻击他的“罪证”; - 和平年代,他只想隐姓埋名过日子,却躲不过流言蜚语,更躲不过时代的风暴——批斗会上,他被扒光衣服,让众人看肚子上的纹身,尊严被踩在脚下; - 晚年,他疯了,忘记了所有痛苦,却还记得要“干净”,会反复洗手,会对着镜子整理衣服。 可哪怕被命运揍得鼻青脸肿,他也没丢了“人”的底色。他救过村里的孩子,哪怕孩子的父亲曾骂过他;他养着一只猫,把猫当成亲人,哪怕自己都吃不饱;他明明可以逃走,却为了照顾疯掉的爱人林阿姨,选择留在村里承受一切。他就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打弯的草,看似柔弱,根却扎得很深——那根,就是心里的“善”与“韧”。 二、乡村群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活着”的真实 《人生海海》里的乡村,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江湖”。这里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在生活里挣扎的“普通人”。 - 爷爷:一辈子要强,把“面子”看得比命重。他为了不让“我”家跟上校扯上关系,到处说上校的坏话,甚至间接导致了上校的悲剧。可他也有软肋——看到“我”因为上校被欺负,会偷偷抹眼泪;晚年知道自己错了,会在祠堂里对着上校的牌位忏悔。他的“自私”与“愧疚”,都是人性的真实。 - 老保长:爱吹牛,爱说荤话,看似不靠谱,却在上校被批斗时,偷偷给上校送吃的;他知道上校的很多秘密,却从不在背后添油加醋,反而会帮上校辩解。他的“混不吝”里,藏着不轻易示人的仗义。 - 小瞎子:曾经是村里最坏的孩子,到处散播上校的谣言,甚至想扒上校的衣服看纹身。可他后来被人打断了手脚,成了残疾人,晚年只能靠乞讨为生。他的“恶”与“惨”,让人恨不起来,只觉得悲凉——他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这些人,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亲戚,有私心,有软弱,有嫉妒,却也藏着善良、愧疚与仗义。麦家没刻意美化谁,也没刻意批判谁,只是把他们的“好”与“坏”摊在纸上——因为这就是人性,复杂又真实,就像江南的天气,有晴天,也有雨天。 三、人生海海:难的是活着,暖的是牵挂 “人生海海”,是福建话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人生像海一样复杂难测,也像海一样宽广无边”。麦家用这四个字做书名,道尽了生活的真相。 书中的每个人,都在“海”里挣扎:上校被命运的浪打得晕头转向,却始终没放弃;“我”因为上校的事,被村里的孩子欺负,后来远走他乡,在国外漂泊多年,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对 colonel(“我”后来对上校的称呼)的牵挂;林阿姨爱了上校一辈子,哪怕上校疯了,也一直守着他,给她梳头,给她讲故事。 麦家想告诉我们的,从不是“人生有多难”,而是“再难,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暖”。这份暖,可能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牵挂的人,或是对“好好活着”的执念: - 上校疯了后,林阿姨每天给她读报纸,哪怕他听不懂,也会温柔地说:“慢慢来,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 “我”在国外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上校说的“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 爷爷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替我给上校道个歉,是爷爷错了”。 这些细碎的暖,就像海里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书中说的:“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活着很难,会遇到风浪,会受委屈,会被误解,但只要心里有牵挂,有善意,就能在海里撑下去。 四、合上书:我们都是“上校”,也都是“村里人” 读《人生海海》,最动人的不是上校的传奇,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或许没有上校那样跌宕的人生,却也经历过被误解的委屈,被命运刁难的无奈;我们或许不像爷爷那样看重面子,却也有过自私的时刻,有过需要忏悔的过错;我们或许没像林阿姨那样执着,却也有过一段放不下的牵挂。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闻到江南乡村的桂花香,听到村里人的争吵声,看到上校坐在门槛上,抱着猫,晒太阳。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痛苦的、迷茫的,就像海浪一样,来了又去。而留在心里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敬畏,还有对“好好活着”的信念。 这就是《人生海海》的力量:它没给我们答案,却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勇气——哪怕人生像海一样难,也要守住心里的微光,好好活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91.html

分享给朋友: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的相关文章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不是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用细腻到骨子里的笔触,在黄土地的沟壑与时代的褶皱里,描摹出千万个普通人对生活、爱情与理想的执着坚守。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没有超凡脱俗的英雄,只有孙少安在砖窑烟火里的摸爬滚打,孙少平在煤矿黑暗中的躬身前行,田晓霞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热忱奔走——这些平...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当文学市场热衷于追逐宏大叙事与强烈戏剧冲突时,黎幺却在《次要人物》中调转目光,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不被看见”的普通人。这本短篇小说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自带光环的主角,只静静铺陈着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退休老人的日常碎片——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甚至有些平淡的瞬间,被黎幺以细腻的笔触串联成诗,让我...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陈忠实耗六年心血写就的《白鹿原》,从不是简单的乡土家族史,而是一部在渭河平原的黄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史诗。它以白鹿原为圆心,以白、鹿两族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为半径,把中国人在土地、礼教、欲望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沉沦,揉进了每一寸文字里,读来满是黄土的厚重与生命的苍凉。一、土地:中国人的根,是刻在...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在武侠题材逐渐陷入“套路化”困局的当下,《雪中悍刀行》(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剧集)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打破了大众对武侠的固有认知——它没有将“快意恩仇”作为唯一核心,而是用徐凤年的漫漫征途,串联起江湖的浪漫写意、庙堂的波诡云谲与人间的烟火温情,构建出一个既有刀光剑影的凛冽,又有儿女情长、苍生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