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雨竹叶枫1周前 (10-17)书评

IMG_23711.webp

路遥从不是在写一部“逆袭爽文”。他用陕北黄土地的沟壑、煤矿井的黑尘、田埂上的麦浪,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一群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把日子过下去”的朴素执念,却让我们在平凡里,读懂了生命最滚烫的力量。


这本书的“重”,在于它不回避苦难,却也从不放大苦难。孙少安背着家庭的重担,在砖厂的烟火里摔得头破血流,却在土窑里对着秀莲说“咱再试一次”;孙少平揣着两本旧书离开双水村,在黄原的小工棚里啃冷馍,在大牙湾的煤矿里直面生死,却始终没丢了“想看看更大世界”的念头。他们的苦不是“卖惨”,而是无数中国人在时代转型中真实的生存底色:要吃饭,要养家,要在土地与城市的夹缝里找一条活路。可正是这份“不逃”的韧劲,让“平凡”有了重量——不是每个人都能改变命运,但每个人都能选择不向命运低头。


而这本书的“暖”,藏在那些细碎的人情里。少安给妹妹买新衣裳时的犹豫,少平与田晓霞在古塔山约定时的星光,金波为朋友两肋插刀的热肠,秀莲趴在少安肩头哭“咱不怕穷”的坦诚……这些没有华丽辞藻的瞬间,比任何“伟大”都更动人。路遥写透了普通人的情感:亲情是扯不断的牵挂,爱情是黑暗里的光,友情是寒冬里的暖。哪怕田晓霞的牺牲让人心碎,哪怕少平最后仍在煤矿里挖煤,这些温暖也从未消失——它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里从不是只有苦,那些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才是撑过难关的底气。


最让人难忘的,是书中对“劳动”的敬畏。无论是少安在地里挥汗如雨,还是少平在煤矿里抡起铁镐,路遥都没有把“劳动”写成“苦难的符号”,而是写成“尊严的来源”。孙少平说“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什么时代”——这句话戳中了平凡人生的本质:我们或许成不了“大人物”,但靠自己的双手吃饭,靠自己的努力把日子过好,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没有谁的人生是“没用的”,就像双水村的土地,哪怕贫瘠,也能长出麦子;哪怕平凡,也能活出滋味。


多年后再读《平凡的世界》,才懂它为什么能打动一代又一代人。它不是在教我们“如何成功”,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活着”——活着不是等风来,而是在风里雨里,依然愿意弯下腰播种;不是追求多么耀眼的人生,而是在平凡的日子里,守住内心的善良与坚持。就像孙少安最后站在砖厂的土坡上看着家乡,就像孙少平在煤矿里点亮一盏灯看书——平凡从不是“平庸”,认真活着的人,每一步都算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52.html

分享给朋友: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的相关文章

秦可卿卧室:通向太虚幻境的梦之甬道

秦可卿卧室:通向太虚幻境的梦之甬道

秦可卿的卧室,原是《红楼梦》里现实与虚幻的第一道折痕。那房里的陈设,哪一样不是浸着繁华与虚妄 —— 武则天当日镜室里的宝镜悬在壁上,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盛着荔枝,甚至寿阳公主的梅花、同昌公主的绣被,全是些 “昨日繁华” 的残影。宝玉一踏入这屋,便像被拽离了贾府的朱楼画栋,坠入一片软绵的迷障,连袭人劝他...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当现代心理学仍在为焦虑、抑郁等心灵困境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时,《佛教心理学》犹如一座桥梁,将两千多年前佛教对 “心” 的洞察与当代心理研究连接起来。不同于传统宗教典籍的教义阐释,也区别于现代心理学侧重行为与认知的分析,这部著作以 “心性为本” 的核心视角,拆解佛教对心灵运作规律、烦恼根源及转化路径的...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在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中,一颗岭南鲜荔穿越五千里驿道抵达长安,既是盛唐气象的极致注脚,更是刺破浮华表象的锋利匕首。这个以"一骑红尘妃子笑"为蓝本的故事,通过荔枝转运的"不可能任务",构建起权力网络、人性光谱与历史褶皱的三重镜像,让我们在果香与血污交织的叙事中...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菲茨杰拉德从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他用爵士时代的香槟泡沫、长岛别墅的霓虹灯火,还有盖茨比那盏对岸的绿灯,为“美国梦”写了一首最华丽也最悲凉的挽歌——让我们在纸醉金迷里,看清梦想与现实的残酷鸿沟。 盖茨比的“了不起”,从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在污浊时代里的“天真”。他靠走私酒精发家,却把财富...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