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image_1761202422697.jpg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初唐骈文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河之美、宴饮之盛与人生之叹于一体的千古绝唱。上元二年,年少的王勃途经洪州,恰逢滕王阁宴集,他临席挥毫,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让一场文人雅聚永载史册。这篇辞藻华美却不空洞、意境开阔又含深情的短文,既展现了初唐的蓬勃气象,更藏着少年才子对人生的通透思考。

一、笔墨间的滕王阁盛景:辞章锦绣里的山河画卷

《滕王阁序》开篇即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点明地点,再以“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将滕王阁置于天地星象与山川地理之间,开篇便显开阔格局。紧接着,“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以“襟”“带”“控”“引”四个动词,将滕王阁“连接四方、雄视天下”的地理位置写得气势磅礴,仿佛读者已站在高阁之上,俯瞰山河。

文中对滕王阁及周边景致的描摹,更是字字珠玑,如一幅工笔与写意结合的画卷。“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写高阁的巍峨——山峦叠翠直插云霄,朱红的阁楼凌空而建,仿佛下方没有大地支撑,尽显建筑的雄奇;“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周边的灵动——仙鹤与野鸭栖息在曲折的岛屿上,宫殿顺着山岗的走势而建,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

而最负盛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将景致的美推向极致:傍晚的霞光与独飞的野鸭一同翱翔,清澈的秋水与辽阔的天空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水、哪是天。这句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动静相融、色空一体”的意境,既有视觉的冲击,更有心灵的震撼。王勃不只是在写景,更是在借景抒情——这开阔的山河,恰是他少年壮志的映照。

二、文字里的人生叩问:少年意气中的通透与豁达

《滕王阁序》的魅力,从不只在于辞章的华美,更在于王勃在宴饮之乐中,跳出“宴集辞赋”的应酬框架,融入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让文章有了超越时代的厚度。

文中“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一句,是王勃对人生困境的坦诚抒发。他年少成名却仕途不顺,此时途经滕王阁,借冯唐“年老才被重用”、李广“战功赫赫却不得封侯”的典故,道出对“时运”与“命运”的感慨。但这份感慨并非消沉的抱怨,而是清醒的认知——他承认“命途多舛”,却不沉溺于失意,反而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自勉,即便年老、困顿,也绝不改变志向,不放弃理想。

这种豁达,在“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中更显通透:北海虽远,凭借旋风仍能到达;早年的时光虽已逝去,晚年努力也不算太晚。王勃以“鲲鹏扶摇”的典故,传递出“人生有无限可能,失意只是暂时”的信念。他写“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既是感叹眼前宴集的短暂,也是提醒众人:时光易逝,更应珍惜当下、坚守志向,莫让人生如兰亭、金谷园般,只留遗迹供人凭吊。

这份“少年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的通透,让《滕王阁序》跳出了“伤春悲秋”的窠臼,多了一份少年人特有的坚韧与乐观。

三、千年回响:初唐气象与少年精神的永恒传承

《滕王阁序》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千古第一骈文”,在于它既承载了初唐“海纳百川、昂扬向上”的时代气象,更传递了“不甘平庸、坚守志向”的少年精神,这份精神跨越千年,始终能打动人心。

初唐时期,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动荡,国家走向统一,文化逐渐繁荣,文人身上充满了“建功立业、光耀千古”的壮志,王勃的《滕王阁序》正是这种气象的缩影——辞章中的开阔格局、对理想的坚守,都是初唐精神的写照。而他笔下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更成为无数人在困境中的精神支撑:无论是怀才不遇的文人,还是遭遇挫折的普通人,读到这句时,都能感受到少年人特有的热血与力量。

在今天,《滕王阁序》的意义依旧深刻。它提醒我们:人生难免有“时运不齐”的困境,但“青云之志”不可丢;即便身处低谷,也要像王勃一样,在开阔的山河中寻找力量,在短暂的时光里坚守理想。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也早已超越文字,成为中国人心中“美”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美,是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是形式与精神的统一。

如今,滕王阁仍矗立在赣江之畔,迎送着往来的游人;而王勃的《滕王阁序》,则以锦绣辞章,将初唐的气象与少年的意气永远定格,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符号,持续滋养着每个心怀理想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10.html

分享给朋友: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的相关文章

叶绿亦有千重意

叶绿亦有千重意

“不能花开,就请叶绿”,这句朴素的话语,藏着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洞察。世人多羡花开时的明艳夺目,却常忽略绿叶在角落的默默坚守。实则花有花的绚烂,叶有叶的担当,接纳 “不能开花” 的现实,用心活出 “叶绿” 的精彩,恰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尊重。从自然规律来看,绿叶本就是生命存续的根基。牡丹虽艳,若无碧叶吸收阳...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深秋的雨把老书店的玻璃浇得模糊,陈屿推开门时,风铃还和十年前一样,叮铃响得发涩。他缩了缩衣领,目光不自觉飘向最里面的书架——高中时,林晚总在那儿蹲着找旧诗集,马尾扫过他手背,像片轻得抓不住的叶子。“麻烦让让。”清软的声音撞进耳朵,陈屿猛地回头,撞进一双熟悉的眼睛。林晚抱着本《聂鲁达诗选》,发尾烫成了...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的悲欢与追问。它最动人的,是把“...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