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唐玄宗李隆基:盛极而衰的“盛唐操盘手”

IMG_23853.jpg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帝王。他以少年英气铲除韦后、太平公主势力,终结武周以来的宫廷内乱,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局面;却又在晚年沉迷享乐、用人失察,亲手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从巅峰跌落深渊。他的一生,是“盛世”与“乱世”的分界,是“英明”与“昏聩”的交织,成为后世反思王朝兴衰的经典样本。



一、临危受命:终结内乱的“中兴之主”

李隆基的登基之路,始于武周政权崩溃后的政治乱局。武则天去世后,唐朝陷入“韦后专权”“太平公主干政”的恶性循环,皇权旁落,朝堂动荡,亟需一位强有力的统治者稳定局面。


1. 铲除韦后,初试锋芒

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后毒杀中宗,效仿武则天临朝称制,试图扶持傀儡皇帝掌控政权。时为临淄王的李隆基,虽无显赫兵权,却暗中联络禁军将领与心腹(如刘幽求、葛福顺),趁夜发动政变,率禁军冲入皇宫,斩杀韦后及其党羽(如安乐公主、武延秀),拥立父亲李旦(唐睿宗)复位。此次政变,李隆基以“弱势身份”一举粉碎韦氏集团,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胆识与谋略,也为自己赢得了政治资本,被册封为皇太子。


2. 智斗太平,巩固皇权

睿宗复位后,太平公主(李隆基之姑)凭借拥立之功,权势日盛,“宰相七人,五出其门”,甚至公开提出更换太子。李隆基与太平公主的矛盾逐渐激化,双方形成“太子党”与“公主党”的对峙。先天二年(公元713年),李隆基先发制人,率三百骑兵突袭太平公主府,诛杀其党羽,太平公主被迫自杀。随后,睿宗禅位于李隆基,次年改元“开元”,李隆基正式执掌大唐政权,终结了武周以来近三十年的宫廷内乱,为“开元盛世”扫清了政治障碍。



二、开元盛世:铸就巅峰的“治国明君”

登基后的李隆基,以“励精图治”为信条,任用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生产,将唐朝推向经济、文化、军事的巅峰,创造了“开元盛世”的辉煌局面。


1. 任贤用能,刷新吏治

李隆基深知“治国先治官”,开元年间,他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等贤相,形成“贤臣满朝”的政治格局:

- **姚崇“救时宰相”**:姚崇入相后,提出“十事要说”(如“息兵戈、轻赋税、禁宦官干政”等),直击武周以来的政治弊端,李隆基全部采纳;他还以果断手段平息蝗灾、整顿吏治,为盛世奠定基础。

- **宋璟“刚正宰相”**:宋璟以“刚正不阿”著称,敢于直言进谏,坚决反对权贵贪腐,甚至拒绝李隆基为亲戚求官的要求;他重视人才选拔,主张“量才授职”,杜绝“任人唯亲”,让朝堂风气更加清明。

- **张九龄“文学宰相”**:张九龄不仅文采出众,更有远见卓识,他曾多次提醒李隆基“提防安禄山”,主张加强边防、重视民生;其主持的科举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寒门子弟的入仕通道,推动了文化繁荣。


同时,李隆基还改革官制:精简冗余机构,裁汰冗官(开元年间裁撤冗官数千人);完善考核制度,以“政绩”作为官员升降的标准,避免“尸位素餐”,让官僚体系高效运转。


2. 改革经济,富国强民

开元年间,李隆基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让唐朝的财富积累达到顶峰:

- **整顿户籍与土地**:针对武周以来“逃户增多、土地兼并”的问题,李隆基下令清查全国户籍,将逃亡农民重新登记,分配无主土地(推行均田制的延续),既增加了国家税收,也保障了农民生计。

- **兴修水利与农业**:他重视水利建设,开元年间全国修建水利工程超过100项(如关中的三辅渠、江南的镜湖),极大提升了农田灌溉能力;同时推广曲辕犁、筒车等新农具,提高农业产量,至开元末年,唐朝粮食储备充足,“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忆昔》),洛阳、长安的粮价长期稳定在低价水平。

- **繁荣商业与交通**:李隆基取消“关津税”(关卡税收),鼓励商业发展,长安、洛阳、扬州、广州等城市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他还修缮丝绸之路,保障商旅安全,使唐朝的丝绸、瓷器、茶叶远销西域、欧洲,而西域的香料、珠宝、骏马也源源不断传入中原,形成“胡商云集、贸易繁盛”的局面。


3. 文化繁荣,盛世气象

开元年间的文化发展,堪称中国古代文化的“黄金时代”,这与李隆基的重视密不可分:

- **推崇文学艺术**:李隆基本人精通音律、擅长书法,他设立“梨园”(宫廷戏曲、音乐机构),培养艺术人才,推动了唐诗、书法、绘画、音乐的发展;此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诗人辈出,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崛起,吴道子、阎立本等画家传世,形成“百花齐放”的文化格局。

- **重视教育与典籍**:他扩建国子监(中央官学),学生人数从武周时期的数千人增至万人,还在地方设立州县学,推动教育普及;同时组织学者整理典籍,编撰《群书四部录》(中国最早的大型目录书),保存了大量文化遗产。

- **开放包容的文化态度**:李隆基延续唐太宗“华夷一家”的理念,接纳西域文化(如胡旋舞、琵琶、骆驼俑等),甚至将西域音乐融入宫廷乐舞,让唐朝文化既有中原底蕴,又有异域风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中心。


4. 军事强盛,疆域鼎盛

开元年间,唐朝军事力量也达到顶峰:李隆基改革府兵制为“募兵制”,选拔职业军人,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任用郭子仪、王忠嗣等名将,先后击败突厥、吐蕃、契丹等少数民族政权,收复安西四镇,设立北庭都护府,将唐朝疆域拓展至最大范围——东至朝鲜半岛,西达中亚咸海,南抵越南,北至贝加尔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史称“开元之治,比于贞观,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天宝昏聩:引爆危机的“误国之君”

开元后期,随着政绩卓著、国力鼎盛,李隆基逐渐骄傲自满,从“励精图治”转向“沉迷享乐”,尤其在天宝年间(公元742年—公元756年),他用人失察、宠信奸佞、荒废朝政,最终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转衰。


1. 宠信奸佞,朝政腐败

李隆基晚年最严重的失误,是罢黜贤相张九龄,任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相:

- **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擅长“伪装忠诚”,实则嫉贤妒能,通过“诬陷、排挤”等手段打压异己(如陷害张九龄、李适之),甚至提出“重用胡将”(以避免边将入相威胁自己),为安禄山等胡人将领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 **杨国忠“恃宠专权”**:杨国忠凭借杨贵妃的关系入相,毫无治国之才,却极度贪婪专权,不仅大肆搜刮财富,还与安禄山矛盾激化(双方争夺权力),最终成为“安史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同时,李隆基沉迷后宫,专宠杨贵妃(杨玉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将朝政完全交给李林甫、杨国忠,导致朝堂乌烟瘴气,腐败丛生。


2. 纵容安禄山,埋下祸根

安禄山是营州(今辽宁朝阳)胡人,因善于阿谀奉承,得到李隆基的宠信:李隆基先后任命他为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控北方近20万大军(占唐朝边防军的三分之一),还允许他自行任免官员、收取赋税,使安禄山成为“国中之国”的割据势力。


张九龄曾多次提醒李隆基“安禄山有反相,不可重用”,但李隆基不以为然,甚至在安禄山入朝时与其结为“兄弟”,赏赐无数。安禄山利用李隆基的信任,暗中囤积粮草、打造兵器、拉拢部众,为叛乱做足准备,而李隆基对这些隐患视而不见,最终酿成大祸。


3. 安史之乱:盛世崩塌的“转折点”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禄山以“诛杀杨国忠,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叛乱,叛军迅速占领洛阳、长安,史称“安史之乱”。李隆基在叛乱初期惊慌失措,听信谗言斩杀名将高仙芝、封常清,又在潼关之战中强迫哥舒翰出战,导致唐军大败,潼关失守。


天宝十五载(公元756年),李隆基被迫逃离长安,行至马嵬坡(今陕西兴平)时,禁军将士以“杨国忠谋反”为由哗变,要求处死杨国忠与杨贵妃。李隆基无奈之下,赐杨贵妃自缢,随后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安史之乱”持续八年(公元755年—公元763年),虽最终被平定,却给唐朝带来毁灭性打击:人口从开元末年的900万户锐减至300万户,大量农田荒芜,经济濒临崩溃;边防军内调平叛,导致西域、河西走廊被吐蕃占领,疆域大幅缩水;更严重的是,叛乱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名存实亡,唐朝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无法恢复开元盛世的辉煌。



四、历史功过:兴衰之间的永恒反思

唐玄宗的一生,是“功”与“过”的极端对比:他早年英武,终结内乱、开创盛世,将唐朝推向巅峰,其“开元之治”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标杆;晚年却昏聩,宠信奸佞、纵容叛乱,让大唐从巅峰跌落,“安史之乱”成为王朝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后世对他的评价,始终充满矛盾:杜甫在《忆昔》中歌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怀念他开创的盛世;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则感叹“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同情他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暗讽他的误国。


事实上,唐玄宗的悲剧,不仅是个人的“晚节不保”,更是封建王朝“盛极而衰”的必然:当权力失去制约、帝王沉迷享乐,再辉煌的盛世也会崩塌。他的一生警示后世:“创业难,守业更难”,帝王的“初心”与“自律”,是王朝长治久安的关键。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李隆基从成都返回长安,被软禁于兴庆宫,晚年凄凉,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逝。他去世后,唐朝虽仍延续百余年,却始终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困境中挣扎,再也无法重现“开元盛世”的荣光——而唐玄宗李隆基,也永远被钉在“盛世开创者”与“乱世引爆者”的双重历史坐标上,供后人反复审视与反思。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84.html

分享给朋友:

“唐玄宗李隆基:盛极而衰的“盛唐操盘手”” 的相关文章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潜伏于台湾,为中共提供大量绝密军事情报,最终英勇就义,被誉为“插在蒋介石心脏的一把利刃”。### 一、文武双全的军事奇才吴石早年投身军旅,以“十二能...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

吴石案审理过程的原始史料给大家贴在这里,方便保存。...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1908年—1982年10月),原名蔡乾,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县花坛乡一个普通农家,其人生横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台湾历史的关键时期——既是参与长征的唯一台湾籍共产党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重要领导者,却也因后期叛变投敌,成为摧毁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罪人”,其经历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交...

李世民:从喋血玄武到贞观之治的“盛唐奠基者”

李世民:从喋血玄武到贞观之治的“盛唐奠基者”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公元649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武功”与“文治”兼具的帝王。他以“玄武门之变”的铁血手段登上帝位,却以“贞观之治”的清明统治开创盛唐气象;他既是平定天下的军事奇才,也是纳谏任贤的政治明君,其一生的矛盾与成就,共同铸就了“千古帝范”的历史地位,成为后世帝王难以逾越的标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