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以本土之眼,观文体之流——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cac11a6d11244ba3aa6a1e7820c460a5.webp



在西学理论长期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下,如何以本土立场重构古代小说的阐释体系,成为学界亟待破解的课题。谭帆教授领衔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以下简称《文体史》),以近百万字的厚重篇幅与十年磨剑的学术坚守,给出了极具启示性的答案。这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著作,跳出西学框架的桎梏,用中国自身的小说观念梳理文体流变,为古代小说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文体史》最鲜明的突破,在于对“小说”研究中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反拨。谭帆敏锐指出,当前学界对“小说”“叙事”的认知,仍深陷20世纪西学改造的观念误区,这种偏狭直接导致了对传统小说文本的遮蔽。为此,该书确立了“以古释古”的核心立场,将文体内涵拆解为“文体观念”“文体形态”“叙述模式”“语体特性”四大维度,力求用中国古代的价值标准还原小说文体的本然面貌。这种立场并非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溯,而是如复旦大学黄霖教授评价的那样,实现了“本土与当代的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为处理中西学术关系提供了典范。
在研究框架的建构上,《文体史》展现出“经纬交织”的系统思维。全书六编的结构逻辑清晰:“总论”部分搭建理论基石,从小说的内涵界域、文体观念演变等宏观问题切入,尤其对古代小说“图文评”结合的独特文本形态进行了开创性探讨;第二至六编则以历史流变为经,以关键文体现象为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完整覆盖从先秦两汉到晚清民初的小说发展历程。这种结构既实现了对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种基本体式的分梳,又通过《“小说家”的文本与文体》《传统小说文体的终结与转化》等重点章节,完成了对文体起源与转型的纵深挖掘,避免了同类著作“碎片化”解读的弊病。
对核心概念的厘清与文体价值的重估,彰显了该书的学术深度。针对“小说”概念的模糊性,谭帆团队通过史料钩沉提出,其内涵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小道—野史传说—表演伎艺—虚构叙事散文—通俗叙事文体统称”的历时演化,而这些内涵又同时处于共时态并存状态。这一界定打破了将“小说”等同于“虚构叙事”的西方认知,还原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复杂属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笔记体小说的“破格”重视——打破以往研究偏重章回体的惯性,依据传统目录学分类大幅扩充其篇幅,这种安排不仅是对“叙事多元属性”的强调,更是对笔记体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真实地位的尊重与还原。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书系”三部曲的核心成果,《文体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学术突破,更在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当然,作者亦坦诚指出研究的不足:对传奇体、话本体的探讨相对薄弱,对域外研究成果的吸纳不够充分。这种自省恰恰印证了著作的学术真诚。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部耗时十年完成的著作,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料系年辑录》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为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搭建了从史料整理到理论阐释的坚实平台。
在古典文学研究呼唤“主体性”建构的今天,《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的价值早已超越一部专题史著作的范畴。它以扎实的史料功底与清醒的本土意识,证明了只有扎根自身文化土壤,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精神内核与文体规律。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学术研究本土立场的坚定守护——而这种守护,正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走向深化的核心动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427.html

分享给朋友:

“以本土之眼,观文体之流——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的相关文章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菲茨杰拉德从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他用爵士时代的香槟泡沫、长岛别墅的霓虹灯火,还有盖茨比那盏对岸的绿灯,为“美国梦”写了一首最华丽也最悲凉的挽歌——让我们在纸醉金迷里,看清梦想与现实的残酷鸿沟。 盖茨比的“了不起”,从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在污浊时代里的“天真”。他靠走私酒精发家,却把财富...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不是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用细腻到骨子里的笔触,在黄土地的沟壑与时代的褶皱里,描摹出千万个普通人对生活、爱情与理想的执着坚守。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没有超凡脱俗的英雄,只有孙少安在砖窑烟火里的摸爬滚打,孙少平在煤矿黑暗中的躬身前行,田晓霞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热忱奔走——这些平...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