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河洛散记—河洛文化的前世今生

image_1762323306097.jpg踩着洛阳老城的青石板路往前走,鞋底会触到一种特别的质感——不是水泥地的冷硬,也不是柏油路的平整,而是带着细微凹凸的温润,像一块被时光磨透的玉。低头细看,石板缝里还嵌着些暗褐色的土粒,那是黄河与洛河冲积了千万年的泥沙,混着商的青铜锈、周的礼乐声、唐的牡丹香,在这方土地里沉了又浮,成了河洛文明最鲜活的注脚。 人们总说“河洛是华夏文明的根”,可这“根”从来不是博物馆里封尘的文物,而是能从泥土里攥出温度的记忆。往城东走,二里头遗址的围栏外,还能看见农民在田埂上劳作,他们的锄头下去,偶尔会翻出一两片带着绳纹的陶片——那是距今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华夏第一都”留下的痕迹。考古队的探方里,方方正正的宫殿基址清晰可见,正南正北的中轴线穿过主殿,像一道无形的标尺,后来成了咸阳宫、未央宫、紫禁城的布局范本。最让人驻足的是展厅里那枚绿松石龙形器,近两千片细小的绿松石被精心拼接成龙身,龙首微微昂起,眼眶里嵌着两颗圆润的白玉,在灯光下泛着幽光。讲解员说,这是先民们对“龙”的最初想象,他们把对天地的敬畏、对丰收的期盼,都织进了这抹青绿里,让“龙的传人”这个词,从河洛的泥土里长出了第一缕根系。 沿洛水向西,偃师商城的城墙还剩下半截,夯土的纹理像老人手背的青筋,一节一节刻着商王的雄心。三千多年前,商汤灭夏后在这里筑城,把青铜鼎架在城中央的祭祀台上,鼎里煮着牛羊,青烟袅袅中,贞人用烧红的甲骨占卜吉凶,裂纹里的“卜辞”,成了华夏最早的文字记忆。我曾在遗址的陶器馆里见过一只黑陶爵,爵身刻着简单的云雷纹,杯口微微倾斜,仿佛还留着商王饮酒时的温度。馆里的老研究员说,这些陶器上的纹路,后来演变成了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蟠螭纹,再后来又成了金文、小篆里的笔画——原来我们今天写的每一个汉字,都能在河洛的陶片上找到最初的影子。 到了周代,河洛的故事里多了礼乐的声息。周公旦在洛水之滨营建成周城,把“礼”刻进了每一块城砖:朝堂上君臣的站位、祭祀时鼎簋的数量、宴饮时钟鼓的节奏,都有了严格的规制。如今在洛阳博物馆的“周礼展厅”,还能看见一套青铜编钟,钟体上的铭文记载着周王赏赐大臣的往事,轻轻敲一下,钟声清越绵长,能穿透千年的时光,让人想起《诗经》里“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句子。那时候的河洛,不仅是政治的中心,更是文脉的“圆心”,孔子带着弟子来此“入周问礼”,在太庙的柱下看着青铜礼器,感叹“吾从周”——从此,“礼”成了华夏文明的脊梁,从河洛出发,顺着黄河洛水,流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 东汉的太学,是河洛文脉里最热闹的一笔。那时候的洛阳,太学里有三万多弟子,他们捧着简牍在杏树下读书,把《诗》《书》《礼》《易》的句子念得琅琅作响。蔡邕奉命刻写的“熹平石经”,立在太学门外,碑石上的隶书一笔一画都透着庄重,远方的读书人循着字迹而来,有的甚至推着小车,把碑文拓下来带回家研读。如今在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还能看到几块“熹平石经”的残片,字迹虽已斑驳,却依旧能让人想起当年“天下学子汇河洛”的盛景。那时候的河洛,就像一盏明灯,把文化的光洒向四方,让“耕读传家”的传统,在华夏大地上扎了根。 盛唐的河洛,是另一番气象。武则天把洛阳定为“神都”,应天门的城楼拔地而起,朱红的大门上钉着鎏金的铜钉,远远望去,像一头沉睡的雄狮。天街两旁的商铺里,胡商的骆驼载着西域的香料、波斯的琉璃,叫卖声混着胡姬的琵琶声,成了最鲜活的“国际都会”图景。春天的时候,洛河边的牡丹开得如火如荼,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曾在这里饮酒作诗,“洛城一别四千里”的乡愁,“花开时节动京城”的惊艳,都被写进了唐诗里,成了河洛最浪漫的注脚。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就是在这个时候凿成的,佛面丰腴,嘴角带着温和的笑意,左手轻拈,仿佛能接住洛水的波光。千百年来,大佛看着黄河东流,看着洛阳城的兴衰,却始终保持着那份从容——那是盛唐的自信,也是河洛文明包容万物的胸怀。 如今再走河洛,时光的痕迹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在洛阳博物馆的数字展厅,游客指尖一点,甲骨上的卜辞就会“活”过来,商王占卜“今夕是否有雨”的场景,会在屏幕上徐徐展开;二里头遗址公园的草地上,孩子们围着仿制的绿松石龙形器奔跑,他们的笑声里,藏着文明的延续;洛河边的步道上,老人牵着狗散步,偶尔会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河面,给身边的孩子讲“大禹治水”“洛神赋”的故事——那些古老的传说,从来没有被遗忘,而是像洛水的涟漪一样,一圈圈传给了下一代。 傍晚的时候,我站在洛阳桥上看洛水。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远处的应天门亮起了灯火,古今的轮廓在暮色里叠在一起:唐代的城楼影子里,有现代的路灯在闪烁;商代的陶片遗址旁,有年轻人在拍汉服写真。忽然明白,河洛从来没有“前世”与“今生”的割裂。那些刻在甲骨上的字,是我们今天写字的源头;那些铸在青铜器上的纹,是我们审美里的根;那些凿在山石上的佛,是我们骨子里的包容。黄河还在奔流,洛水还在歌唱,河洛文明就不会老去——它是田埂上农民手里的锄头,是博物馆里孩子眼里的好奇,是每一个在这里生活、走过的人心里,对“根”的眷恋。 走的时候,我在洛河边捡了一块鹅卵石,石头上带着水的痕迹,像一滴凝固的时光。我想把它带回去,不是为了纪念,而是为了记住: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而答案,都在河洛的泥土里,在黄河洛水的涛声里,在文明传承的每一个瞬间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276.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河洛散记—河洛文化的前世今生” 的相关文章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的悲欢与追问。它最动人的,是把“...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