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人世间》:烟火人间,时代长歌

IMG_24648.webp

在影视艺术的星河里,《人世间》无疑是一颗熠熠生辉的璀璨明星。这部改编自梁晓声同名小说、由李路执导,雷佳音、辛柏青、宋佳、殷桃领衔主演的电视剧,以其质朴无华却震撼人心的叙事,带观众走进了一段充满烟火气与奋斗精神的岁月。它没有刻意渲染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悬浮夸张的情节设定,仅靠对普通家庭命运的细腻描摹,便成为一部镌刻在观众心间的不朽经典,开播即引发全民追更热潮,豆瓣评分一度高达8.4分,更是斩获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等多项重量级奖项,成为国产现实题材剧的标杆之作。

一、时代洪流:以小家命运映大国变迁

《人世间》的叙事起点定格在1969年,彼时中国正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东北吉春市光字片棚户区的周家,成为了时代变迁的“微观样本”。周家父亲周志刚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奔波在西南三线建设工地;母亲李素华是典型的家庭妇女,守着老房子拉扯三个孩子;长子周秉义响应号召上山下乡,远赴生产建设兵团;长女周蓉为追随爱情,瞒着家人独自前往贵州偏远山区;小儿子周秉昆留在城市,成为木材加工厂的一名普通工人。

从1969年到2016年,近50年的时间跨度里,剧集精准锚定了多个影响中国社会的关键节点:三线建设的艰苦岁月里,周志刚与工友们在荒山中搭建厂房,用双手铸就国家工业的基石;恢复高考后,周秉义、周蓉抓住改变命运的契机,挑灯夜读考上大学,成为“文革”后第一批大学生,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命题;知青返城浪潮中,无数像周秉义、周蓉一样的青年,带着对城市的眷恋与迷茫,重新适应社会角色的转变;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春风吹遍大地,周秉昆从木材厂下岗后,尝试开饭馆、办书店,在时代浪潮中摸爬滚打,而周秉义则走上仕途,从基层干部到市级领导,见证了城市建设与民生改善的艰难历程。

这些历史节点并非生硬的背景板,而是与周家子女的命运紧密交织:周秉义因“知青”身份在婚恋中遭遇偏见,又因政策调整获得升学机会;周蓉在改革开放后重返高校任教,却因观念差异与丈夫产生隔阂;周秉昆经历了国企改革的阵痛,也在个体经济的浪潮中收获过机遇。剧集以“家”为切入点,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社会变革深度绑定,让观众在周家的悲欢离合中,触摸到一个时代的脉搏与温度。

二、烟火人间:细节里的生活质感

《人世间》最打动人心的,是其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还原,每一个场景、每一件道具、每一句台词,都浸透着浓厚的烟火气,仿佛能让观众瞬间穿越回那个年代。

光字片的棚户区是剧集的“精神地标”:斑驳的砖墙被雨水冲刷出深浅不一的痕迹,狭窄的巷子里晾晒着五颜六色的衣物,家家户户的烟囱里飘出袅袅炊烟,傍晚时分,邻居们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一边择菜一边唠着家常,孩子的哭闹声、自行车的铃铛声、收音机里的戏曲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生动的市井生活画卷。剧中对“住”的刻画尤为真实——周家的老房子里,墙壁上贴着泛黄的“样板戏”海报,八仙桌上摆着搪瓷缸和铝制饭盒,炕上铺着打了补丁的被褥,就连窗户上糊的纸,都随着岁月流逝变得脆薄透光。

道具的运用更是精准到“秒回时代”:60年代的粮票、布票是生活的“硬通货”,周母为给孩子做件新衣服,要攒很久的布票;70年代的绿皮火车,车厢里挤满了背着行囊的知青,座椅上印着“抓革命,促生产”的标语,车轮撞击铁轨的“哐当”声,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80年代的黑白电视机是“稀罕物”,周秉昆家买了电视后,邻居们挤满屋子追剧,孩子们趴在窗台上踮着脚看;90年代的传呼机、大哥大,成为市场经济浪潮中“先富起来”的标志,周秉昆的朋友赶超用攒了半年的钱买了个传呼机,逢人便炫耀。

除了物质细节,剧集对“人情世故”的描摹也极为细腻。东北人的豪爽与热情在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邻居家做了好吃的,会端一碗送到周家;周秉昆入狱后,郑娟的生活陷入困境,光字片的老街坊们你凑一点粮、我帮一把活,帮她撑起了这个家;就连夫妻间的拌嘴、兄弟姐妹间的争执,都带着生活的温度——周蓉与周秉昆为“该不该接父亲回家”吵得面红耳赤,却在转身时为对方留一碗热饭;周秉义与妻子郝冬梅因“要不要告诉家人冬梅不能生育”产生分歧,最终却在相互理解中达成共识。这些细节没有刻意煽情,却让“人间烟火”有了可触可感的质感。

三、鲜活群像: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缩影”

《人世间》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立体塑造。剧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优点与缺点、坚守与妥协,他们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着真实的欲望与挣扎,让观众能从他们身上看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

周家核心成员:不同选择,不同人生

- 周志刚(丁勇岱 饰):作为周家的“顶梁柱”,他身上刻着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烙印——坚韧、务实、有责任感,却也有着传统父亲的固执与威严。他常年在外搞建设,与子女聚少离多,却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父爱:知道周秉义在兵团受委屈,悄悄托人给儿子带去过冬的棉衣;得知周蓉在贵州受苦,背着家人千里迢迢去看女儿,却在见到女儿时只字不提担忧,只叮嘱她“照顾好自己”。他对子女的期望很高,曾因周秉昆“没考上大学、只是个工人”而失望,却在晚年幡然醒悟:“孩子的好,不是看他飞多高,而是看他活得累不累”。周志刚的一生,是无数为国家建设奉献青春的父辈的缩影。

- 李素华(萨日娜 饰):她是典型的“中国式母亲”,温柔、善良、隐忍,将全部心思放在家庭上。为了让上山下乡的子女安心,她从不轻易表露思念;周志刚在外工作时,她一个人操持家务,照顾年幼的周秉昆;得知周秉昆要娶带着孩子的郑娟,她虽有顾虑,却最终选择尊重儿子的决定,还主动帮郑娟带孩子、操持家务。最让人动容的是她的“通透”:她不懂大道理,却明白“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在她的守护下,周家始终充满温暖与凝聚力。

- 周秉义(辛柏青 饰):他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好、有理想、懂担当,却也有着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无奈。作为知青,他在兵团坚守原则,拒绝利用关系谋私利;考上大学后,他努力学习,希望用知识改变社会;走上仕途后,他一心为民,为了改造光字片棚户区,不惜得罪权贵,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但他也有“遗憾”:为了顾全大局,他不得不对家人隐瞒一些事情,导致与弟弟妹妹产生隔阂;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他默默承受着“上门女婿”的压力。周秉义的挣扎,是无数心怀理想、却在现实中不断妥协的知识分子的写照。

- 周蓉(宋佳 饰):她是时代的“叛逆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敢爱敢恨,却也因过于自我而付出代价。为了追随诗人冯化成,她瞒着家人跑到贵州山区,哪怕住茅草屋、吃粗粮也甘之如饴;恢复高考后,她凭借才华考上北大,成为众人羡慕的对象;但她的婚姻却充满坎坷——与冯化成因观念差异渐行渐远,离婚后独自抚养女儿,后来虽与教授蔡晓光走到一起,却也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周蓉的一生,是无数追求个性解放、却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的女性的缩影。

- 周秉昆(雷佳音 饰):他是周家“最普通的孩子”,没有哥哥姐姐的才华与抱负,只是个平凡的工人,却有着最质朴的善良与坚守。他对朋友重情重义,赶超、国庆遇到困难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他对爱情忠贞不渝,哪怕郑娟带着孩子、出身贫寒,他也坚定地要和她在一起,用一辈子的时间守护她;他对家人孝顺体贴,父母老了以后,他主动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哪怕自己生活再难,也不让父母受委屈。周秉昆的“普通”,恰恰是最打动人的地方——他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朋友,在生活的泥沼中摸爬滚打,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善良的坚守。

配角群像:点亮“人世间”的烟火

除了周家成员,剧中的配角同样鲜活立体,他们就像“光字片”的砖瓦,共同搭建起这个充满烟火气的世界。

- 郑娟(殷桃 饰):她是“苦难中的向阳花”,命运对她极尽苛刻——年少时失去父母,被养父收养,后来养父去世,她独自带着养母和弟弟生活,还被恶人侵犯生下孩子。但她从未向命运低头:面对生活的苦难,她选择默默承受;面对周秉昆的爱意,她勇敢接受;周秉昆入狱后,她一个人撑起家庭,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用柔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郑娟的善良与坚韧,是“女性力量”的最好诠释。

- 蔡晓光(王阳 饰):他是“理想主义的守护者”,出身文艺家庭,热爱电影,却因时代原因未能实现梦想。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与通透:对周蓉的爱,他从年少时的暗恋到后来的陪伴,从未计较得失;对朋友,他仗义相助,周秉昆遇到困难时,他主动帮忙;对梦想,他从未放弃,晚年终于成为一名导演,实现了年少时的追求。蔡晓光的“通透”,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智慧。

- 孙赶超(宋楚炎 饰)、肖国庆(王大奇 饰):他们是周秉昆的发小,也是无数普通工人的缩影。他们在国企改革中下岗,为了生活四处奔波——赶超卖过菜、开过小卖部,后来因重病不想拖累家人而选择轻生;国庆为了给妻子找工作四处求人,甚至不得不接受“临时工”的身份。他们的命运充满了无奈与辛酸,却也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的挣扎与坚守。

四、情感内核:亲情、爱情、友情里的人间温度

《人世间》的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刻意煽情的桥段,却能让观众在不经意间泪目。亲情、爱情、友情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人世间”最温暖的底色。

亲情:血浓于水的牵挂

亲情是《人世间》的“灵魂”。周家父母对子女的爱,藏在“不说出口”的细节里:周志刚每次回家,都会给孩子们带些外地的特产,哪怕自己省吃俭用;李素华知道周蓉喜欢吃饺子,每次周蓉回家,她都会提前包好饺子等着。而子女对父母的爱,也藏在“默默的行动”里:周秉义当上领导后,第一件事就是想办法把父母接到城里住;周蓉知道母亲喜欢听戏,专门给母亲买了收音机;周秉昆为了让父母安享晚年,特意买了新房子,还每天陪父亲下棋、陪母亲聊天。

最让人动容的是“父母与子女的和解”:周志刚曾因周秉昆“没出息”而对他失望,直到晚年看到周秉昆对家庭的付出,才明白“平凡的坚守也是一种伟大”;周蓉曾因“追求爱情”让父母担心,直到母亲生病后,她才意识到自己对家庭的亏欠,后来主动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这种“和解”,是无数家庭的真实写照——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有分歧、有误解,但血浓于水的亲情,终究能跨越一切隔阂。

爱情:不同模样的坚守

《人世间》中的爱情,没有童话般的浪漫,却有着“人间烟火”的真实。

- 周秉昆与郑娟的爱情,是“相濡以沫的陪伴”。他们的相遇充满了苦难,却因彼此的善良而相互吸引。周秉昆不嫌弃郑娟的出身,愿意为她遮风挡雨;郑娟也不抱怨周秉昆的平凡,愿意陪他一起面对生活的坎坷。他们的爱情,藏在“你下班我给你留饭”“你生病我陪你看病”的日常里,没有轰轰烈烈,却足够长久。

- 周秉义与郝冬梅的爱情,是“势均力敌的理解”。他们一个是知青,一个是干部子女,身份的差异曾让他们遭遇非议,但他们始终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周秉义理解郝冬梅对“平等”的渴望,从不利用她的家庭关系;郝冬梅也理解周秉义的理想与抱负,在他遇到困难时始终站在他身边。他们的爱情,是“精神上的共鸣”,也是“现实中的坚守”。

- 周蓉与蔡晓光的爱情,是“历经波折后的懂得”。周蓉年少时执着于对冯化成的“浪漫爱情”,却忽略了身边蔡晓光的默默守护;直到经历婚姻的失败,她才明白“真正的爱情,是懂得与包容”。蔡晓光对周蓉的爱,没有占有,只有尊重——他尊重她的选择,支持她的梦想,哪怕等了她很多年,也从未抱怨。他们的爱情,是“岁月沉淀后的珍惜”。

友情:患难与共的温暖

光字片的“发小情”,是《人世间》中最温暖的亮色。周秉昆、孙赶超、肖国庆、乔春燕等人,从小一起在光字片长大,一起爬树、一起摸鱼、一起分享零食,长大后又一起面对生活的风雨。周秉昆开饭馆时,赶超、国庆主动来帮忙;赶超生病时,周秉昆四处借钱给他治病;国庆一家没地方住时,周秉昆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们。

这种友情没有“利益交换”,只有“真心相待”。哪怕后来大家的生活境遇不同——乔春燕当上了居委会主任,周秉昆开了书店,赶超、国庆成了下岗工人,但他们之间的情谊从未改变。逢年过节,大家还是会聚在一-起,吃着家常菜,唠着家常话,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的光字片。这种“患难与共的友情”,是普通人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

五、时代回响:普通人的“史诗”与“答案”

《人世间》之所以能成为“现象级”剧集,不仅因为它还原了时代的细节、塑造了鲜活的人物,更因为它用普通人的故事,回答了“人该如何活着”“什么是幸福”这些永恒的命题。

剧中的每个人都在“挣扎”:周秉昆为了家庭,在生活的泥沼中摸爬滚打,却始终坚守善良;周秉义为了理想,在仕途上不断妥协,却从未忘记初心;郑娟为了生存,承受了太多苦难,却始终保持乐观。他们的“挣扎”,是无数普通人的真实写照——我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或许会在生活中遭遇挫折与磨难,但只要心怀希望、坚守善良,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剧集结尾,光字片棚户区被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小区,周家的孩子们也都有了自己的生活:周秉昆与郑娟安享晚年,周秉义虽因病去世,但他推动的棚户区改造项目让更多人住上了新房,周蓉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教授。这个结局没有“大团圆”的刻意,却充满了“人间烟火”的温暖——它告诉我们,时代在变,但“爱”与“坚守”永远不变;生活或许有苦难,但只要我们携手同行,就能迎来更好的明天。

《人世间》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与梦想;它也像一首长歌,唱出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坚守。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它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回望那段充满烟火气的岁月,感受人间真情的温暖,领悟生活的真谛——所谓“人世间”,不过是“家人在旁,朋友在侧,有饭吃,有梦做”,而这,正是最珍贵的幸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409.html

分享给朋友:

“《人世间》:烟火人间,时代长歌” 的相关文章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在国产军旅剧从“抗战叙事”向“当代强军”转型的浪潮中,聚焦武警特战部队的《猎豹》以“硬核军事+青春成长”为标签,试图打破传统军旅剧的套路化创作。该剧开播即凭借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实景呈现、特种兵训练的极致刻画,收获军事迷与年轻观众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剧情逻辑的漏洞、部分角色的违和塑造,以及对军事现实的简...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在国产影视的版图中,《漫长的季节》绝非一部普通的悬疑剧。它像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剖开了19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时代肌理,将桦林这座工业小城的兴衰、小人物的悲欢,揉进三条交错的时光线里,最终织就了一幅关于命运、遗憾与救赎的生命画卷。当悬疑的外壳层层剥落,露出的是一代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挣扎,是普通人在...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在国产主旋律剧集的创作谱系中,《功勋》从未将“功勋”二字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人生肌理,避开了“从出生到落幕”的全景式传记套路,转而以“关键人生切片”为锚点,将实验室的微光、稻田的泥泞、战场的硝烟、基层的尘土,都揉进叙事里。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模板”,...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在脱贫题材剧集的谱系里,《大山的女儿》没有刻意渲染“英雄叙事”的激昂,却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笔触,将黄文秀的故事刻进观众心里。它避开了“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把镜头对准大石山的泥土、农户家的炊烟、黄文秀沾满泥巴的运动鞋,还原了一个“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年轻扶贫干部——她会为村民的不理解委屈落泪...

《隐秘的角落》:在夏日阴影里,剖开人性的褶皱

《隐秘的角落》:在夏日阴影里,剖开人性的褶皱

在国产悬疑剧的创作突破中,《隐秘的角落》从未止步于“破解凶案”的表层快感。它像一场潮湿黏腻的南方盛夏,用湛江的海风、老旧的居民楼、少年宫的爬山虎,将三个孩子的暑假与一场谋杀案牢牢缠绕。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被欲望、恐惧、孤独推着走的普通人——张东升的“爬山梗”背后是婚姻与事业的双重崩塌,...

铁血丹心照河山:《亮剑》里的英雄主义与精神回响

铁血丹心照河山:《亮剑》里的英雄主义与精神回响

2005年首播的《亮剑》,早已超越一部普通抗战剧的范畴,成为刻在国产影视史上的“精神IP”。它没有用华丽的特效堆砌战争场面,也没有塑造“高大全”的完美英雄,而是以粗粝的质感、鲜活的人物和滚烫的精神内核,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呐喊穿越数十年时光,至今仍在观众心中激荡。即便在抗战剧层出不穷的今天,《亮剑...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