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日挂中天》:日光之下,皆是罪与罚

IMG_24630.webp

“日挂中天格外红,月缺终须有弥缝 。”《日挂中天》的片名取自汤显祖经典粤剧《紫钗记》,但电影只截取了前半句,后半句的“月缺终须有弥缝”被隐去,这似乎也暗示着影片中人物的命运缺憾与裂痕,终究无法被弥补。

故事起始于一场偶然的重逢。曾美云(辛芷蕾 饰)在医院做早孕检查时,与多年前入狱的男友吴葆树(张颂文 饰)不期而遇。仅仅一个对视,葆树负气离开,美云下意识逃跑,两人复杂的过往也由此揭开。七年前,一场车祸让他们的人生轨迹彻底改变,开车撞死人的是美云,顶罪入狱的却是葆树。他为她坐了五年牢,出狱后的两三年,不仅一无所有、孤身一人,还患上了癌症。而她在他入狱一年后就选择离开,如今生活看似不错,开着小店卖衣服、直播带货,还有了新恋情并且怀孕。

从表面看,这似乎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女人和悲惨错付的男人的故事,但影片从第一场戏就表明,事情并非如此简单。36岁的美云一个人在医院做孕检,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怀孕,上一次怀孕,男朋友陈其峰(冯绍峰 饰)不同意留下孩子,她无奈打掉。因为陈其峰体制内的身份,且已有家室,他们的恋爱只能是地下情。美云在这段不正当关系里,背负着极大的不配得感,她似乎觉得只有自己过得不好,才能消解因葆树顶罪而产生的负罪感 ,只有在另一段见不得光的感情里受委屈,才能赎罪。

直到葆树以落魄的模样出现在她面前,美云才明白,自己所谓的“赎罪”不过是自欺欺人。从那天起,她开始想方设法弥补葆树,主动去医院照顾他,出院后让他住进自己家,他要钱就给钱,他要求清走男友的东西就照做。可另一方面,葆树却一边无度地向美云索取,一边冷漠拒绝她的好意,美云做的饭他不吃,给的新衣服他不穿,还让她还回去,不要欠别人人情。其实,对于将死且一无所有的葆树来说,任何偿还都没有意义了,他只是不甘心,选择用五年牢狱之苦和出狱后的落魄,换取永远向美云索取与惩罚的权力,让她永远活在罪与罚的折磨里。

很多人不喜欢《日挂中天》,觉得片中角色太扭曲,不愿意看两个中年男女的情感纠葛。但实际上,导演在这些角色身上展现出一种普遍性,即东方传统社会里人们的自我内耗。就拿报恩来说,在中华传统文化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当恩情太重无法报答时,就会像美云一样陷入煎熬。在葆树的层层压迫下,美云说出当年离开他的原因——受不了他无私无悔的替罪之恩。这份恩情太大太重,让美云觉得自己的懦弱与卑鄙被无限放大,所以只能选择逃跑,独自承受这份煎熬。这其实反映出在东方传统社会里,有时对一个人过度无私的付出,反而会让人感到窒息。

而葆树一开始也不明白,自己自愿顶罪换来的竟是两人的分道扬镳。后来电梯故障的那场戏,让他意识到,他们之间爱恨情仇的根源,是他潜意识里以牺牲自我去对美云进行道德绑架,他希望美云永远欠他的,这样她就没有资格离开他 ,而他的“死气沉沉”“无欲无求”,也是因为对这种“牺牲”状态的“沉迷”。

影片中,“光”是一个重要的意象,多次出现太阳直射的正午画面,光线刺眼、无所不在,象征着真相的逼近和无法遮掩的灼痛,人物在这样的强光下,无处遁形,所有的罪与羞耻都被暴露。而回忆片段多设定在夜晚或昏暗灯下,那是人性的灰区,车祸、逃逸、沉默都发生在黑暗里,光与影在同一帧画面中共存,暗示着光从未离开,只是人们选择不看。到影片最后部分,阳光洒在人物身上,构图变得温和、平衡,意味着人物终于敢直视光、承认过往,完成了视觉层面的救赎——不是罪被消除,而是人学会与自己的影子共处 。

《日挂中天》不是一部简单的伦理剧,它没有明确的善恶评判,而是以冷静克制的镜头语言、缓慢的叙事节奏,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道德的灰度。它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陷入罪与罚的困境,而救赎不是他人给予的,是需要自己有敢于直视光的勇气 。即便阳光之下依然有阴影,但只要愿意面对,光终将温柔洒落。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94.html

分享给朋友:

“《日挂中天》:日光之下,皆是罪与罚” 的相关文章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在国产影视的版图中,《漫长的季节》绝非一部普通的悬疑剧。它像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剖开了19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时代肌理,将桦林这座工业小城的兴衰、小人物的悲欢,揉进三条交错的时光线里,最终织就了一幅关于命运、遗憾与救赎的生命画卷。当悬疑的外壳层层剥落,露出的是一代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挣扎,是普通人在...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在国产悬疑剧的坐标系里,《沉默的真相》从未止步于“破解谜案”的表层叙事。它以一场看似清晰的“地铁抛尸案”为起点,像一把钝刀般层层剖开司法系统的阴影、底层人物的挣扎与理想主义者的牺牲,最终在黑暗与光明的拉扯中,写就了一曲关于“坚守”与“真相”的悲壮挽歌。当剧情落幕,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案件的答案,更是...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在国产主旋律剧集的创作谱系中,《功勋》从未将“功勋”二字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人生肌理,避开了“从出生到落幕”的全景式传记套路,转而以“关键人生切片”为锚点,将实验室的微光、稻田的泥泞、战场的硝烟、基层的尘土,都揉进叙事里。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模板”,...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在脱贫题材剧集的谱系里,《大山的女儿》没有刻意渲染“英雄叙事”的激昂,却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笔触,将黄文秀的故事刻进观众心里。它避开了“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把镜头对准大石山的泥土、农户家的炊烟、黄文秀沾满泥巴的运动鞋,还原了一个“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年轻扶贫干部——她会为村民的不理解委屈落泪...

《父母爱情》:在柴米油盐里,酿出跨越半生的爱情史诗

《父母爱情》:在柴米油盐里,酿出跨越半生的爱情史诗

在国产家庭剧的谱系里,《父母爱情》从未靠激烈冲突或狗血剧情博眼球,却用青岛岛上的海风、海军大院的烟火、夫妻间的拌嘴,编织出一部最质朴也最动人的“爱情编年史”。它没有将“爱情”塑造成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把镜头对准江德福与安杰的半生相守——从悬殊的出身差异到磨合中的鸡飞狗跳,从养育子女的琐碎到垂垂老矣的...

铁血丹心照河山:《亮剑》里的英雄主义与精神回响

铁血丹心照河山:《亮剑》里的英雄主义与精神回响

2005年首播的《亮剑》,早已超越一部普通抗战剧的范畴,成为刻在国产影视史上的“精神IP”。它没有用华丽的特效堆砌战争场面,也没有塑造“高大全”的完美英雄,而是以粗粝的质感、鲜活的人物和滚烫的精神内核,让“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呐喊穿越数十年时光,至今仍在观众心中激荡。即便在抗战剧层出不穷的今天,《亮剑...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