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以影像为证,叩问历史之恶——评电影《731》

雨竹叶枫3周前 (10-08)影评

image_1759911813680.jpg

当零下20度的哈尔滨雪地被鲜血浸透,当“活体实验”的冰冷器械在镜头前泛出寒光,电影《731》没有选择用宏大的战争叙事包裹罪恶,而是以近乎“剖开伤疤”的勇气,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暴行,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回公众视野。这部聚焦“细菌战秘密部队”的作品,从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纪录片”,而是一场以影像为刃、向人性之恶发起的叩问,更是一次对“铭记”二字最沉重的诠释。


## 一、历史还原:拒绝模糊,让每一个名字都被看见

导演在历史真实性上的坚守,是影片最动人的底色。不同于以往战争片对“集体悲剧”的抽象呈现,《731》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具体的受害者:被强行带入“特别移送”列车的少年、在“冻伤实验”中失去四肢的农民、为保护孩子而直面手术刀的母亲……这些角色并非虚构的“符号”,而是基于731部队受害者档案中的真实原型。


影片对细节的考据近乎苛刻:实验室里标注“马鲁他”(日语“原木”,指代实验受害者)的编号牌、日军记录实验数据的泛黄表格、受害者身上与史料记载一致的冻伤疤痕……这些不掺水分的细节,没有用刻意的血腥制造冲击,却比任何戏剧化改编都更具穿透力——当观众看到少年在实验日志上被简化为“编号173”,当听到日军军官用“材料损耗”描述生命的逝去,才真正读懂“反人类罪行”四个字背后,是怎样的冷漠与残忍。这种“拒绝模糊”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痛感的生命,提醒着我们:“遗忘”本身,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 二、视听语言:克制的镜头,比呐喊更有力量

《731》的视听表达,避开了战争片常见的“宏大场面+激烈配乐”套路,反而用“克制”传递出更沉重的力量。影片大量采用冷色调镜头:哈尔滨的冬日总是笼罩着灰蒙蒙的雾,实验室的白炽灯惨白刺眼,日军军服的墨绿色在雪地中显得格外狰狞——这种色彩搭配,天然营造出压抑、窒息的氛围,让观众无需台词,就能感受到受害者所处的“人间地狱”。


导演极少用特写镜头展现暴行本身,反而将镜头对准“暴行之外的细节”:受害者紧攥衣角的手、日军记录数据时颤抖的笔尖、雪地里被风吹散的实验报告碎片……最令人揪心的一幕,是一位母亲在实验前,用冻得发紫的手指为孩子梳理头发——没有哭喊,没有反抗,只有一个母亲试图为孩子保留最后一丝尊严的温柔,却恰恰撕开了日军罪行最残酷的裂口。


配乐的运用同样克制。影片多数时候没有背景音,只有实验室的通风声、雪地的风声、受害者微弱的呼吸声——这种“留白”般的声音设计,让寂静本身成为一种“呐喊”。当片尾字幕升起,低沉的钢琴旋律缓缓响起,与受害者名单的滚动画面叠加,此刻的“有声”与之前的“无声”形成强烈对比,将“铭记”的情绪推向顶点,让观众在沉默中读懂:有些痛苦,需要用一生去倾听。


## 三、人性叩问:不是“恶魔”的故事,而是“人为何成恶魔”的反思

《731》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日军刻画成“天生的恶魔”,而是直面“普通人如何沦为施暴者”的残酷命题。影片中,年轻的日军军医小林,最初对“活体实验”充满抗拒,却在上级“为了帝国荣誉”的洗脑、同僚“大家都这么做”的裹挟下,逐渐沦为罪行的参与者。他在深夜翻看家人照片时的愧疚,在实验报告上签字时的犹豫,让这个角色不再是“扁平的反派”,而是折射出“制度性作恶”对人性的吞噬。


这种对“人性光谱”的挖掘,让影片超越了“善恶对立”的简单叙事。它揭示出:731部队的罪行,不是个别“疯子”的行为,而是军国主义思想主导下,整个体系对“生命价值”的否定。当小林最终在战败后销毁实验数据,却无法销毁自己双手沾满的鲜血时,影片传递出一个沉重的真相:作恶者或许能逃避法律的审判,却永远逃不过良心的谴责。而这种“反思”,远比单纯的“控诉”更有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警惕任何将“人”异化为“工具”的思想,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关键。


## 四、现实重量: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发生”

影片的结尾,没有停留在“日军战败”的“爽点”,而是将镜头拉回当下:一位老人(受害者后代)在731遗址纪念馆里,抚摸着墙上的受害者名单,镜头扫过馆内参观的年轻人——这一幕无声地回答了“为何要拍《731》”的问题: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代知道,曾经有一群人,在这片土地上遭遇了怎样的苦难;是为了让“反人类罪行”永远成为禁区,让“生命至上”的信念永不褪色。


如今,仍有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淡化、否认731部队的罪行,而《731》的存在,就是对这些谎言最有力的回击。它用影像为证,将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用一个个受害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它需要我们以史为鉴,用对生命的敬畏,守护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电影落幕时,黑暗中的观众或许会沉默许久——这沉默,不是麻木,而是被历史重量击中后的思考。《731》最终留给我们的,不是眼泪,而是一份责任: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守住那些不能被践踏的底线,让“731”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价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33.html

分享给朋友:

“以影像为证,叩问历史之恶——评电影《731》” 的相关文章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在国产年代剧创作日益追求“史诗感”与“烟火气”平衡的当下,聚焦20世纪鲁南农村的《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命题,试图剖开农耕文明的肌理,还原特定历史阶段下农民的生存图景与命运沉浮。这部剧自开播起便裹挟着赞誉与争议:有人盛赞其对乡土细节的还原、对人性复杂的刻画;也有人诟病其历史真实感的偏差、人物塑造的...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在国产军旅剧从“抗战叙事”向“当代强军”转型的浪潮中,聚焦武警特战部队的《猎豹》以“硬核军事+青春成长”为标签,试图打破传统军旅剧的套路化创作。该剧开播即凭借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实景呈现、特种兵训练的极致刻画,收获军事迷与年轻观众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剧情逻辑的漏洞、部分角色的违和塑造,以及对军事现实的简...

《余生有涯》:在创伤与救赎中叩问现实——一部撕开社会隐痛的现实题材力作

《余生有涯》:在创伤与救赎中叩问现实——一部撕开社会隐痛的现实题材力作

当都市剧市场还在扎堆炮制“霸总甜宠”“职场爽文”时,《余生有涯》以锋利的笔触剖开生活的肌理,将职场性侵、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舆论暴力等尖锐社会议题摆上荧幕。这部改编自墨书白同名小说、由李木戈执导,张彬彬、毛晓彤领衔主演的作品,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纪实感”的叙事,跟随女主...

《毕正明的证明》:扒开时代缝隙,看见热血与正义的注脚

《毕正明的证明》:扒开时代缝隙,看见热血与正义的注脚

在光影交织的国庆档,《毕正明的证明》以独特的视角,撕开90年代绿皮火车的喧嚣与混乱,将反扒警察鲜为人知的卧底故事呈现在观众眼前。这部影片没有宏大的历史叙事,没有高科技加持的酷炫动作,却凭借真实的时代质感、复杂的人物塑造与深刻的主题表达,在类型片的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节奏,让我们在回望过去中,重新审视正...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在国庆档的电影浪潮中,《浪浪人生》宛如一股独特的暖流,淌入观众的心间。这部改编自蔡崇达畅销小说《皮囊》的作品,以闽南小镇为背景,讲述了黄家一家五口在生活泥沼中挣扎、在亲情羁绊下逐浪前行的故事。影片凭借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笑泪交织的家庭传奇。群像刻画:有血有肉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