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周南·芣苢》:田埂间的采摘欢歌,华夏农耕的生命律动

image_1761967199926.jpg“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周南·芣苢》以六组重复的短句,将女子采摘芣苢(车前草)的日常劳作,写得如流水般轻快、如歌谣般鲜活。它没有《关雎》的缠绵、《蒹葭》的怅惘,也没有《凯风》的深情,却以最质朴的语言、最纯粹的欢悦,记录下先秦农耕时代的生活切片,让“采采芣苢”的吟唱,成为穿越三千年依旧清脆的田园牧歌。 一、意象之朴:芣苢里的农耕智慧与生活期许 《芣苢》的核心意象“芣苢”,并非什么名贵草木,而是田间地头常见的车前草——这种草在先秦不仅是可食用的野菜,更被认为有“利于生育”的药用价值(古人认为其种子能治妇人不孕)。正是这种“实用又常见”的特质,让芣苢成为农耕生活的绝佳符号。 对采芣苢的女子而言,采摘不仅是“获取食物或药材”的劳作,更藏着对生活的朴素期许:或许是为家人添一份口粮,或许是为自己求一份生育的希望,或许只是享受田间劳作的自在。诗中没有明说这份期许,却通过“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的动作变化,让这份“对生活的热爱”自然流露——从“采摘”到“持有”,从“拾取”到“捋取”,再到“用衣襟兜起”“用腰带系好”,每一个动作都透着认真与欢喜,仿佛手中的芣苢,不是普通的野草,而是承载着生活希望的珍宝。 这种“以寻常草木写生活”的意象选择,恰恰是《芣苢》的动人之处:它不写宏大叙事,只写田间小事;不写复杂情感,只写劳作欢悦,却让我们看到了先秦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简单的劳作里,藏着对生活最朴素的热爱与期许。 二、节奏之妙:重章叠句里的劳动欢歌 《芣苢》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对“重章叠句”手法的极致运用,让整首诗如劳动号子般,充满明快的节奏与鲜活的生命力。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仅替换“采、有”“掇、捋”“袺、襭”三组动词,其余文字完全重复。这种看似“简单”的重复,却暗藏巧思: - 从动词变化看,“采之”“有之”是采摘的起始(伸手采摘、持有手中),“掇之”“捋之”是采摘的深入(弯腰拾取、顺手捋下),“袺之”“襭之”是采摘的收尾(衣襟兜满、系腰带回)——动作从“轻”到“重”,从“少”到“多”,清晰展现了采摘的全过程,仿佛能看到女子从起初的试探采摘,到后来的熟练捋取,再到最后满载而归的场景; - 从节奏感受看,重复的句式如劳动时的吟唱,简短明快、朗朗上口,适合多人一起劳作时合唱——或许是几位女子在田间并肩采摘,一人起头,众人和唱,“采采芣苢”的歌声伴着采摘的动作,既有劳作的默契,又有欢聚的热闹,让原本枯燥的田间劳动,变成了充满欢悦的集体活动。 这种“重章叠句”不是文字的堆砌,而是劳动场景的真实还原——它让诗歌脱离了“文人创作”的精致,回归到“民间歌谣”的本真,充满了泥土的气息与劳动的活力。 三、情感之纯:劳作里的欢喜与自在 《芣苢》的情感没有丝毫复杂的铺垫,只有“纯粹的欢喜”——这种欢喜不来自外在的得失,而来自劳作本身的自在与充实,是最本真的“生活之乐”。 诗中没有写“采到芣苢多开心”,也没有写“劳作多辛苦”,只通过动作的连贯与节奏的明快,传递出女子的愉悦:弯腰采摘时的专注,顺手捋取时的熟练,兜满衣襟时的满足,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享受”——享受阳光洒在田间的温暖,享受指尖触碰草木的柔软,享受与同伴一起劳作的热闹,享受为生活付出的充实。 这种“因劳作而欢喜”的情感,恰恰是农耕文明的精髓:先秦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与土地的相处中,学会了从简单的劳作里寻找快乐,从平凡的生活里感受幸福。《芣苢》记录的,不仅是一次采摘,更是一种“热爱生活、享受当下”的人生态度——没有抱怨,没有焦虑,只有对眼前事、手中物的珍视与欢喜。 四、影响之远:田园诗的源头,生活美的范本 两千多年来,《芣苢》虽篇幅短小、语言质朴,却始终是中国文学中“田园生活”的源头之作,影响着后世对“生活之美”的认知。 在文学中,它启发了后世的田园诗创作: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王维“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鲜活,都能看到《芣苢》“从日常劳作写生活之美”的影子——它们都不写宏大的志向,只写平凡的生活,却让人体会到“简单即美好”的真谛;甚至现代的乡土散文、田园诗歌,也常以《芣苢》为范本,试图从田间劳作、草木生长中,捕捉生活最本真的快乐。 在文化中,《芣苢》更成为“热爱劳动、享受生活”的象征——它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不一定要在远方,也可能在田间地头的一次采摘里;幸福不一定要靠外在的物质,也可能来自亲手劳作的充实与满足。这种对“平凡生活之美”的赞颂,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更显珍贵。 五、结语:田埂间的歌声,永远的生活之美 如今再读《芣苢》,仿佛还能听到田间女子清脆的吟唱——“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歌声伴着微风,拂过田间的芣苢,也拂过我们心底的焦虑。它没有复杂的道理,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质朴的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的美好,藏在每一次认真的劳作里,藏在每一个专注的当下里。 《芣苢》的魅力,在于它的“不刻意”——不刻意抒情,却情感真挚;不刻意写美,却充满生活之美。它就像田埂间的一株芣苢,平凡却坚韧,简单却鲜活,在岁月的长河里,永远散发着农耕时代的温暖与生机,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不要忘记从简单的生活里,寻找那份最纯粹的欢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217.html

分享给朋友:

“《周南·芣苢》:田埂间的采摘欢歌,华夏农耕的生命律动” 的相关文章

诗歌《老屋记》

诗歌《老屋记》

木梁把时光扛得很沉瓦当漏下的月光把二十年的故事叠成窗台上的纸船奶奶的纺车还在墙角醒着线轴上绕着未说完的乡音我摸过千百次的门环铜绿浸着体温像握着外婆最后一声叮咛门槛被岁月磨得很软青苔爬满来时的路父亲的烟斗在墙根磕出星子我数着木柱上的刻痕把年轮刻进手掌如今门锁挂着锈色的风蛛网缠着去年的蝉鸣可只要推开吱呀...

诗歌《心中的书架》

诗歌《心中的书架》

不用摊开封面,也不用拂去纸尘我的心里有个小书架诗集站在左边,散文蜷在右角像口袋里揣着的糖,不声不响雨落满窗台时,就抽出一句诗当伞风裹着寒意来,便翻几页书当暖炉不用大声读,那些字会自己走出来帮我把乱麻似的日子,理成柔软的线走在拥挤的街,耳朵灌满喧嚣我摸了摸心里的书架某行诗轻轻晃了晃世界就安静了半分不用...

小说:迟到的懂得

小说:迟到的懂得

林雨薇把最后一口牛奶推远时,对面的云杰刚好夹起一块清蒸鱼——是她从前最爱的口味,现在却觉得没什么滋味。结婚七年,客厅的挂钟走得比日子还快。曾经挤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能笑到肚子疼,如今晚餐时只剩碗筷碰撞的声响,她刷着手机,他扒着米饭,像两个合租的陌生人。“我们分床睡吧。”林雨薇放下手机,声音轻得像落在...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老院的矮墙该有三十年了吧?砖缝里嵌着青苔,墙顶的瓦檐缺了角,唯有墙上的爬墙虎,一年年枯了又绿,把斑驳的墙身裹成一片流动的绿。我站在墙下抬头看,初秋的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风一吹,光斑跟着晃,像小时候外婆摇着蒲扇时,扇面上跳动的花纹。第一次注意到这爬墙虎,是六岁那年的春天。那时我刚搬来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