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小雅·采薇》:戍边者的乡愁,乱世里的家国之思

image_1761966650341.jpg“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以戍边士兵采摘薇菜的日常起笔,将“渴望归家”与“坚守边疆”的矛盾,揉进了漫长的岁月里。它没有《桃夭》的明艳欢喜,也没有《关雎》的温柔缱绻,却以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道尽了乱世中普通士兵的苦难与担当,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跨越千年的乡愁绝唱。 一、意象之实:薇菜与岁月里的乡愁 《采薇》的开篇,以“薇菜”这一寻常植物为引,将抽象的“思乡”与“时光流逝”具象化,满是生活的质感。 薇菜是先秦戍边士兵常吃的野菜,“采薇采薇”的反复咏叹,不是简单的劳作记录,而是士兵日常的写照——他们在边疆的山野间采摘薇菜果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薇亦作止”(薇菜刚发芽),到“薇亦柔止”(薇菜刚长柔),再到“薇亦刚止”(薇菜已长老),薇菜的生长变化,暗合了时间的流转: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曰归曰归”的归家渴望,始终停留在“岁亦莫止”“岁亦阳止”的等待里。 这种“以物记时”的写法,让乡愁不再是空泛的“我想家”,而是与“薇菜的生长”“岁月的流逝”紧紧绑定——看到薇菜发芽,就想起去年离家时的春天;吃到长老的薇菜,就意识到又一个冬天即将来临。薇菜的青涩与粗硬,恰如士兵的乡愁:起初带着新鲜的期盼,后来只剩漫长等待的苦涩,朴素却格外动人。 二、情感之深:家国之间的矛盾与担当 《采薇》最打动人的,是它真实写出了士兵“想回家却不能回”的矛盾心境,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也有对边疆的担当。 诗的中段,直白道出士兵的苦难:“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没有家室,是因为猃狁入侵)、“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没有空闲安居,是因为猃狁入侵)。猃狁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南下侵扰中原,士兵们离家戍边,不是自愿远离家乡,而是为了抵御外敌、守护家国。这种“被迫离家”的无奈,让“思乡”多了一层沉重的底色——他们不是不想归,而是“国难当头,岂能归”。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进一步写出士兵的疲惫与担忧:王室的战事没完没了,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心里满是痛苦,却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家。这份担忧,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归家”的最后期盼——他们怕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再也见不到家乡的亲人,再也回不到熟悉的故土。 在“思乡”与“报国”的矛盾中,士兵最终选择了坚守:“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他们看着敌军的战车,摸着自己的铠甲,即便疲惫不堪,也依旧渴望战场胜利——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打败猃狁,家国安宁,自己才能真正回家。这种“先有国,后有家”的担当,让士兵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思乡人”,更是“守土者”,情感深沉而厚重。 三、意境之绝:杨柳与雨雪里的时空对照 《采薇》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极致的时空对照,写出了岁月的沧桑与归乡的怅惘,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情景交融”的典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离家时,正是春天,杨柳枝随风摇曳,柔软而多情。“杨柳”在古代有“送别”的寓意,柳枝的“依依”,既写春日的生机,也写离别时的不舍——亲人在杨柳下送别,士兵在杨柳边离去,春风里满是温情与期盼。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归来时,已是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寒冷而萧瑟。“雨雪”象征着岁月的寒冷与艰辛,雪花的“霏霏”,既写冬日的荒凉,也写归乡时的怅惘——多年过去,家乡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亲人是否还在原地等待?风雪中,士兵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往”一“来”,一“杨柳”一“雨雪”,短短十六字,跨越了漫长的戍边岁月,将“离家时的温情”与“归乡时的沧桑”对比得淋漓尽致。没有直白的抒情,却处处是“物是人非”的怅惘——时光改变了季节,也改变了士兵的容颜,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四、影响之远:戍边者的精神丰碑 两千多年来,《采薇》始终是中国文学中“戍边题材”的源头,它所传递的“思乡情”与“报国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 从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乡愁,到唐代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再到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都能看到《采薇》的影子——它们都写戍边者的苦难,都藏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都传递着“守土卫国”的担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化用的意象: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借杨柳写离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雪花写边塞;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将杨柳与离别结合,满是《采薇》的怅惘意境。 即便在今天,《采薇》依旧能引发共鸣——它让我们看到,乱世中的普通士兵,不是冰冷的“战士”,而是有血有肉、有乡愁有担当的“人”。他们的苦难,是家国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的乡愁,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 五、结语:乡愁里的家国,岁月里的坚守 如今再读《采薇》,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在边疆采摘薇菜的士兵:春天里,他望着杨柳思念家乡;冬天里,他迎着风雪渴望归家。他的乡愁,是个人的小情绪,也是家国的大情怀——因为他知道,自己守的不仅是边疆,更是家乡的安宁、亲人的幸福。 《采薇》的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的真实与深沉。它写尽了普通士兵的苦难,却也写透了他们的担当;它满是归乡的渴望,却也藏着守土的坚定。这种“小我”与“大我”的融合,让《采薇》不再是一首简单的戍边诗,而是一座刻着“乡愁与家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215.html

分享给朋友:

“《小雅·采薇》:戍边者的乡愁,乱世里的家国之思” 的相关文章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今夜,清风吹动银河我的小楷笔,点染一片翠把荷花,一朵一朵约上案台等一个人,穿过人间盛景在我的心上,开出明月的光芒 此时的琴箫,像初相遇的欢喜隔着夜色对饮每一颗星都闪着与生俱来的美好你临水的台榭,有喜鹊飞过情愁,不解自开 我的渴望,于风的低唤里迂回在一张宣纸上收拢羽翼每一滴荷露都是...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楼下奶茶店的玻璃门上,不知何时贴了张浅黄的纸,写着“秋日限定·桂花乌龙奶芙”。风卷着第一片梧桐叶飘过时,我站在柜台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闺蜜攥着热奶茶的杯套,把半杯分给我——“入秋得喝这个,暖。” 取餐时,店员递来的杯子裹着米白色杯套,指尖捏着软乎乎的,暖意...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国风·周南》的开篇,这四句诗如同一幅清新的河洲画卷,历经三千年岁月冲刷,依旧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爱情咏叹。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情诗范本,更藏着先秦礼乐文明中“爱而有礼”的深层密码,让“君子求淑女”的美好意象,成为刻在华夏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符号。...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开篇四句,如同一幅带着晨霜的秋水画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清寂又朦胧的意境。它没有《关雎》“琴瑟友之”的热烈,也没有《伐檀》“彼君子兮”的愤懑,却以“求而不得”的怅惘、虚实交织的意象,成为《诗经》中最富哲思与美感的篇章之一,让“在水一方”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