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image_1761199315990.jpg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更是一篇融山水之美、宴饮之乐与生命之思于一体的千古佳作。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雅集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他为诗集作序,便有了这篇文墨双绝的经典。它以清丽的笔触摹写春景,以通透的思考叩问人生,让一场文人雅集,升华为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 一、笔墨间的春日盛景:雅集之乐的鲜活定格 《兰亭集序》开篇便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暮春图景:“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寥寥数语,点明时间、地点与雅集缘由——“修禊”是古代春日祈福的习俗,文人借此时机相聚,本身便带着对自然与生活的热爱。 紧接着,王羲之笔下的景致愈发鲜活:“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群贤毕至”写人的雅致,“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写山的苍翠,“清流激湍”写水的灵动,而“流觞曲水”则将人与自然完美融合——众人沿溪水列坐,酒杯随水流漂动,停在谁面前便饮酒赋诗,这份随性与雅致,正是魏晋文人“放浪形骸之外”的生活态度。 更妙的是对氛围的描摹:“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没有繁复的乐器演奏,仅靠饮酒赋诗,便足以抒发心中的闲情逸致;再加上“天朗气清”的好天气,“惠风和畅”的舒适体感,让这场雅集的快乐,不流于喧嚣,而归于宁静与通透。王羲之不刻意堆砌辞藻,却以白描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里文人相聚的惬意与美好。 二、文字里的生命叩问:从“乐”到“悲”的深刻跃迁 《兰亭集序》的魅力,从不只在于对雅集之乐的描摹,更在于王羲之在快乐中对生命本质的清醒思考——从“乐”到“悲”的转折,让文章跳出了普通游记的范畴,有了直击人心的哲学深度。 当众人沉浸在“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畅快中时,王羲之却率先清醒:“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他看到,无论人们选择“静”于室内清谈,还是“躁”于室外放浪,面对“所遇”的快乐时,都会沉浸其中、忘却时光,可这份快乐终究是短暂的——“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当对“所遇”的兴趣消退,曾经的快乐便成过往,感慨也随之而来。 这份感慨,最终指向生命的终极命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无论是长寿还是短命,生命终将走向终结,“死生”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大事,想到这里,即便有雅集之乐,也难免生出“痛哉”的喟叹。王羲之不回避这份“悲”,反而坦诚地将它写出来——这份对生命短暂的清醒认知,不是消极的悲观,而是对生命的珍视:正因知道“终期于尽”,才更要珍惜当下的美好,更要思考生命的意义。 三、跨越千年的精神共鸣:文人风骨的永恒传承 《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仅因其文墨双绝,更因其承载的精神,精准击中了中国人对“生活之美”与“生命之思”的永恒追求。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文人常借山水与雅集逃避现实,而王羲之却在雅集中保持清醒——他享受春日之乐,却不沉溺于快乐;他感慨生命短暂,却不陷入绝望。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态度,正是中国文人最珍贵的精神品格:既能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也能在顺境中保持对生命的敬畏。 千年之后,我们再读《兰亭集序》,仍能从中获得共鸣。当我们在春日里踏青赏景,会想起“惠风和畅”的舒适;当我们与朋友相聚畅谈,会懂得“一觞一咏”的惬意;当我们面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也会像王羲之一样,生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进而更珍惜眼前的生活。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美好,在于既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也能清醒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份通透与豁达,正是《兰亭集序》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今,兰亭的曲水依旧流淌,王羲之的笔墨早已成为传奇,而《兰亭集序》中的文字与思考,却仍在滋养着每一个热爱生活、叩问生命的人。它让一场千年前的文人雅集,永远活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成为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06.html

分享给朋友: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的相关文章

小说:迟到的懂得

小说:迟到的懂得

林雨薇把最后一口牛奶推远时,对面的云杰刚好夹起一块清蒸鱼——是她从前最爱的口味,现在却觉得没什么滋味。结婚七年,客厅的挂钟走得比日子还快。曾经挤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能笑到肚子疼,如今晚餐时只剩碗筷碰撞的声响,她刷着手机,他扒着米饭,像两个合租的陌生人。“我们分床睡吧。”林雨薇放下手机,声音轻得像落在...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以毕生心血塑造的女性群像核心。她们或才情卓绝,或温婉端庄,或精明干练,却都困于封建时代的枷锁,最终走向各自的悲剧,成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代缩影。### 核心人物:才情与命运的交织-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是灵秀才情的化身,...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的悲欢与追问。它最动人的,是把“...

组诗:中秋组章

组诗:中秋组章

## 1. 窗台上的月亮 月光没敲门 就溜进阳台 落在多肉的叶片上 积成小水珠—— 像谁没擦干净的 去年的月光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了晃 是风在扯 还是月光想 借件人间的衣裳 贴贴烟火气 我把手机放在窗台 屏幕亮着时 它也想凑成圆 和天上的那轮 碰个响 ##...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楼下奶茶店的玻璃门上,不知何时贴了张浅黄的纸,写着“秋日限定·桂花乌龙奶芙”。风卷着第一片梧桐叶飘过时,我站在柜台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闺蜜攥着热奶茶的杯套,把半杯分给我——“入秋得喝这个,暖。” 取餐时,店员递来的杯子裹着米白色杯套,指尖捏着软乎乎的,暖意...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