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image_1761198306086.jpg

荀子的《劝学》,以恢弘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筑起一座丰碑。它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述“学习”的巅峰之作,更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为历代读书人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与价值,成为穿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劝学箴言。

一、以“喻”劝学:生动譬喻里的治学真理

《劝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海量生活化的譬喻,将抽象的“学习之道”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让深刻的治学道理脱离空洞说教,变得鲜活易懂。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一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定下全文基调,直接点明“学习是终身之事,不可中断”的核心观点。紧接着,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设喻——青色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浓艳;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这一比喻生动揭示“学习的增值性”:人通过学习,能超越原本的自己,实现自我提升。

文中类似的譬喻俯拾皆是,且各有侧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以木材经加工后改变形态,比喻学习能“塑造人的本性”,让人摆脱先天的不足;“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以登山知天、临溪知地,比喻学习能“拓宽人的眼界”,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知识的广阔;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则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积累过程,强调学习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知识与品德的提升,从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这些譬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到“学习的方法”,构建起完整的治学逻辑,让读者在具象的画面中,自然领悟到学习的本质。

二、文外有“志”:乱世中的“成人”之教

《劝学》的力量,不止于譬喻的精巧,更在于其背后荀子对“人如何在乱世中成为君子”的深刻思考。

战国末期,社会动荡、思想纷杂,“百家争鸣”虽繁荣,却也让许多人陷入迷茫——有人追求功利,将学习视为谋官的工具;有人空谈义理,忽视实践的价值。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求利”,而是“成德”,即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与礼法,成为“言行合乎道义、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君子。

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正是对“学习价值”的重新定义:君子并非天生异于常人,而是善于借助“学习”这一工具,弥补自身不足、完善道德修养。他批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空想主义,强调学习需“付诸行动”;反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的浮躁心态,倡导学习需“专心致志”。

这种“务实的治学观”,本质上是荀子对乱世的回应:在道德失序的时代,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人明辨是非、坚守礼法,才能避免陷入混乱与迷茫,既实现个人的“成人”,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三、千古共鸣:永不过时的治学指南

《劝学》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篇目,在于它揭示的“学习规律”具有永恒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为现代人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指引。

对学生而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醒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攻克知识的难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激励我们,面对困难需有坚韧的毅力,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对成年人而言,“学不可以已”打破了“学习只是学生的事”的误区——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生存的必需,唯有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认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更启示我们,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反思自我、完善言行的过程。

两千多年过去,荀子的《劝学》早已超越了“劝人读书”的表层意义,成为一套完整的“成长方法论”——它告诉我们,学习是塑造自我、实现价值的根本路径,也是每个人应对人生挑战的底气所在。这篇短文,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持续照亮着无数人的治学与人生之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dushu263.com/post/104.html

分享给朋友: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的相关文章

站在时光的尽头(组诗)

站在时光的尽头(组诗)

◎木器沉香 做了一辈子的木匠他记不清自己打造了多少木器却记得每一个月光下她忙碌的身影 手里攥紧的一只花梨手镯是他精心雕琢的唯一信物她那么欢喜,戴在纤细的左腕上从未摘下过30多年了,手镯独有的木纹泛着暗哑的光泽和气息将曾经粗砺的日子,合拢得越来越圆润安抚他疲惫的灵魂 如今...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病毒里的春光又是新的一天。挂钟“当”地响了八下敲醒肺叶里涡流般的呼吸他轻轻咳了几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房间往垃圾袋里喷洒消毒液,绑紧然后贴上纸条:已消毒,请勿打开扔掉垃圾后,摘下口罩在微博上敲下自我隔离后的第八篇日记“火神山医院马上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么写着的时候他感觉那些微小的文字像卯足力量...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深秋的雨把老书店的玻璃浇得模糊,陈屿推开门时,风铃还和十年前一样,叮铃响得发涩。他缩了缩衣领,目光不自觉飘向最里面的书架——高中时,林晚总在那儿蹲着找旧诗集,马尾扫过他手背,像片轻得抓不住的叶子。“麻烦让让。”清软的声音撞进耳朵,陈屿猛地回头,撞进一双熟悉的眼睛。林晚抱着本《聂鲁达诗选》,发尾烫成了...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以毕生心血塑造的女性群像核心。她们或才情卓绝,或温婉端庄,或精明干练,却都困于封建时代的枷锁,最终走向各自的悲剧,成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代缩影。### 核心人物:才情与命运的交织-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是灵秀才情的化身,...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散文:秋窗听雨

散文:秋窗听雨

晨雾还没散时,雨就落下来了。不是夏天那种急吼吼的泼洒,是秋特有的绵密,像谁把装着水的棉絮轻轻抖开,雨丝细得能钻进窗纱的纹路里,悄没声儿地打湿窗台上那盆半枯的吊兰。 我披了件薄针织衫坐窗边,看雨把窗外的世界泡成软乎乎的水墨画。楼下的法国梧桐早落了半树叶子,剩下的也被雨浸得发沉,风一吹,叶片上的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