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23页
《周南·葛覃》:葛藤青青里的闺中日常,礼乐时代的女子风华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周南·葛覃》以山谷间蔓延的葛藤起笔,将女子采葛织布、准备归宁的闺中生活,写得如葛叶般鲜活、如鸟鸣般明快。它没有《桃夭》的婚嫁喜悦,也没有《凯风》的孝亲深情,却以“采葛—织布—浣衣—归宁”的生活链条,勾勒出先秦礼乐时代女子“勤、洁...
《周南·芣苢》:田埂间的采摘欢歌,华夏农耕的生命律动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诗经·周南·芣苢》以六组重复的短句,将女子采摘芣苢(车前草)的日常劳作,写得如流水般轻快、如歌谣般鲜活。它没有《关雎》的缠绵、《蒹葭》的怅惘,也没有《凯风》的深情,却以最质朴的语言、最纯粹的欢悦,记录下先秦农耕时代的生活切片,让“采采芣苢”的吟唱,成为穿...
《邶风·凯风》:南风煦煦里的孝思,乱世中的温情告白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诗经·邶风·凯风》以南方吹来的和煦暖风起笔,将对母亲的感恩与愧疚,藏进棘树的生长与南风的吹拂里。它没有《桃夭》的明艳婚嫁,也没有《采薇》的家国担当,却以最质朴的笔触,道尽了子女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念,成为中国“孝亲文学”的源头之作。那句“凯风自南”的温柔,...
《小雅·采薇》:戍边者的乡愁,乱世里的家国之思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以戍边士兵采摘薇菜的日常起笔,将“渴望归家”与“坚守边疆”的矛盾,揉进了漫长的岁月里。它没有《桃夭》的明艳欢喜,也没有《关雎》的温柔缱绻,却以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道尽了乱世中普通士兵的苦难与担当,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
《周南·桃夭》:灼灼桃花里的婚嫁礼赞,华夏文明的生命之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以春日里最绚烂的桃花起笔,将女子出嫁的喜悦与对婚姻的美好期许,写得如桃花般明艳热烈。它没有《关雎》“辗转反侧”的思念,也没有《风雨》“鸡鸣不已”的动荡,却以“花喻人”的质朴意象、“宜其家室”的礼乐内核,成为中国婚嫁文学的源头之作,让“桃...
《郑风·风雨》:暗夜鸡鸣里的守候,乱世中的温暖微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这四句诗,没有《关雎》的明媚,也没有《蒹葭》的朦胧,却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的乱世背景下,以一声执着的鸡鸣、一次意外的相逢,写出了人心深处最朴素的慰藉。它是《诗经》中少有的“以乱世写温情”的篇章,让“风雨鸡鸣”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符...
《郑风·子衿》:方寸衣襟间的思念,穿越千年的心动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诗经·郑风·子衿》开篇短短十二字,没有《蒹葭》“秋水晨霜”的朦胧意境,也没有《关雎》“琴瑟友之”的郑重礼仪,却以一件“青青子衿”为引,将少女(或士人)心底炽热又带些嗔怨的思念,直白又细腻地铺展出来。它是《诗经》中最贴近“日常心动”的篇章之一,让“青青衣...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开篇四句,如同一幅带着晨霜的秋水画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清寂又朦胧的意境。它没有《关雎》“琴瑟友之”的热烈,也没有《伐檀》“彼君子兮”的愤懑,却以“求而不得”的怅惘、虚实交织的意象,成为《诗经》中最富哲思与美感的篇章之一,让“在水一方”的...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国风·周南》的开篇,这四句诗如同一幅清新的河洲画卷,历经三千年岁月冲刷,依旧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爱情咏叹。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情诗范本,更藏着先秦礼乐文明中“爱而有礼”的深层密码,让“君子求淑女”的美好意象,成为刻在华夏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符号。...
楚辞:流淌在楚地山河间的浪漫诗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这句叩问时,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已悄然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符号。楚辞诞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以瑰丽的想象、浓郁的楚地风情、深沉的家国情怀为特质,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律束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影响力跨越千年,至今仍在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