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一一五师与38军历史脉络及关联深度解析
八路军一一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为民族独立立下赫赫战功;38军则是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极具传奇色彩的王牌部队,二者在历史传承上一脉相承,共同书写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辉煌篇章。
一、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日烽火中的“先锋劲旅”
(一)编制组建与核心配置
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日协议,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由红1军团、红15军团及红74师组成)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15师**,隶属于八路军总部指挥。
- **核心领导班子**:师长林彪(1938年3月因伤赴苏联治疗,后由陈光代理师长),副师长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1937年10月政训处改为政治部,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副主任萧华,全师初始兵力约1.5万人,是八路军中兵力最雄厚、装备相对精良的主力师。
- **下辖主力部队**:师部直属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等;核心作战旅为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下辖685团、686团)和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下辖687团、688团),两支旅均由红军精锐部队改编而成,战斗力极强。
(二)经典战例与历史贡献
1.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1937年9月,日军精锐坂垣征四郎第5师团(坂垣师团)一部向山西平型关开进,企图突破内长城防线。一一五师奉命在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设伏,9月25日拂晓,日军辎重部队及步兵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官兵迅速发起攻击,依托地形展开近战、白刃战,激战至午后,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及大量军用物资。
此次战役是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不仅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舆论神话,极大提振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作战实力,为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奠定了基础。
2. **敌后游击与根据地建设**
平型关大捷后,一一五师根据中共中央“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战略方针,兵分多路向华北敌后挺进:
- 聂荣臻率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等部留在五台山地区,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创建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
- 林彪、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主力(343旅)南下,先后在山西广阳、午城、井沟等地伏击日军,歼灭日军1000余人,迟滞了日军南下进攻太原的步伐;1938年12月,罗荣桓率一一五师主力一部挺进山东,与山东地方抗日武装汇合,先后取得樊坝、陆房、梁山等战斗胜利,巩固和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使山东成为敌后抗战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 344旅则在徐海东、黄克诚率领下,在晋东南、冀鲁豫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参与创建了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多次粉碎日军“扫荡”,累计歼灭日伪军数万人,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了有力支撑。
3. **部队发展与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期间,一一五师通过战斗缴获、动员群众参军等方式不断壮大,至1945年抗战胜利时,以一一五师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部队已超过20万人,不仅是华北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军事力量,更培育出大量优秀军事指挥员和战斗骨干,为后续解放战争时期人民军队的发展储备了关键力量。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一一五师主力及地方部队根据中央部署,分别编入山东军区、晋察冀军区等部队,开启了向解放战争时期部队编制的过渡。
二、38军:从“东北劲旅”到“万岁军”的传奇之路
(一)编制溯源与早期发展
38军的直接前身是**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简称“东野一纵”),其编制组建与八路军一一五师有着明确的传承关系:
1. **核心源头部队**:1946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将山东军区第1师、第2师与冀热辽军区第19旅合并,正式编成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其中,山东军区第1师源自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686团(抗战时期发展为山东教导第5旅,后改编为山东第1师);山东军区第2师源自八路军一一五师344旅688团一部(抗战时期在冀鲁豫地区发展,后调入山东改编为山东第2师);冀热辽军区第19旅也包含部分一一五师敌后武装的成分,因此东野一纵从诞生之初就继承了一一五师的战斗基因。
2. **早期领导与战斗力**:东野一纵成立后,万毅任司令员(后由李天佑接任),梁必业任政治委员,下辖第1、2、3师,全纵兵力约3万人。因部队骨干多为一一五师老兵,且经历过抗日战争的洗礼,东野一纵在东北战场初期就展现出极强的战斗力,被誉为“东北民主联军三大主力纵队”之一(另外两支为二纵、六纵)。
(二)解放战争中的“攻坚猛虎”
1. **东北战场:从“三下江南”到辽沈战役**
- 1947年1-3月,东野一纵参与“三下江南”作战,在松花江以南地区多次伏击国民党军,先后取得其塔木、焦家岭等战斗胜利,歼灭国民党军精锐新编第一军一部,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的战略企图;
- 1947年夏季、秋季、冬季攻势中,东野一纵作为主力部队,先后参加四平攻坚战、锦州外围战斗等,累计歼灭国民党军数万人,尤其是在1948年3月的四平攻坚战中,一纵率先突破国民党军城防工事,为攻克四平立下头功;
- 1948年9-11月辽沈战役期间,东野一纵先是作为总预备队部署在锦州附近,后参与围歼国民党军廖耀湘兵团的辽西会战,在胡家窝棚战斗中击溃廖耀湘兵团指挥部,为全歼该兵团(10万余人)发挥关键作用。
2. **入关作战:平津战役与“解放天津”**
1948年11月,东北民主联军第一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隶属第四野战军),李天佑任军长,梁必业任政治委员,下辖112师(原一纵1师)、113师(原一纵2师)、114师(原一纵3师),兵力扩充至4.5万人。
1948年12月,38军随四野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奉命主攻天津城西北方向。1949年1月14日天津战役打响后,38军官兵在炮火掩护下突破国民党军坚固城防,与兄弟部队协同作战,仅用29小时就攻克天津,歼灭国民党军2.7万余人,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彻底切断了北平国民党军的南逃退路,为北平和平解放创造了关键条件。
3. **南下征战:从华北到西南**
天津解放后,38军随四野南下,先后参加宜沙战役、衡宝战役等,一路追击国民党军残部,从华北平原打到中南地区,1949年底又进军西南,参与解放重庆、成都等城市,累计解放县城数十座,歼灭国民党军数万人,为全国解放作出重要贡献。
(三)抗美援朝中的“万岁军”传奇
1950年10月,38军作为首批入朝部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序列,军长梁兴初,政治委员刘西元,下辖112师、113师、114师及直属部队,赴朝后参与了第一至第四次战役,其中**第二次战役**成为38军“万岁军”称号的诞生之战。
1. **第二次战役:穿插三所里,扭转战局**
1950年11月,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发起“圣诞节攻势”,企图在圣诞节前占领朝鲜全境。志愿军总部决定发起第二次战役,38军奉命担任西线主攻任务,其中113师承担关键穿插任务——从德川地区出发,向美军后方三所里、龙源里穿插,切断美军第8集团军南撤退路。
- 113师官兵在极度严寒(气温低至-30℃)、缺乏补给的情况下,放弃重武器,轻装疾进,14小时强行军70余公里(部分路段为山地),于11月28日凌晨提前抵达三所里,成功抢占阵地,切断了美军陆战第1师、步兵第2师等部的退路;
- 随后,113师又分兵抢占龙源里,与美军展开激战。美军为突破退路,动用飞机、坦克、重炮轮番轰击,113师官兵依托简易工事顽强抵抗,其中337团3连在龙源里松骨峰地区,面对美军一个营的反复冲锋,全连官兵伤亡殆尽仍坚守阵地,最终将美军阻挡在阵地前;
- 与此同时,38军112师、114师在德川、价川地区围歼美军及南朝鲜军部队,至12月1日第二次战役西线战斗结束,38军共歼灭美军、南朝鲜军1.1万余人,击毁汽车1500余辆、坦克100余辆,缴获大量武器装备,彻底粉碎了“联合国军”的“圣诞节攻势”,迫使美军从进攻转为全线撤退,扭转了朝鲜战局。
2. “万岁军”称号的由来
战后,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给38军的嘉奖电中,亲笔写下“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第三十八军万岁!”的评语,“万岁军”的称号从此传遍全军,成为38军的专属荣誉。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38军累计歼灭“联合国军”2.6万余人,先后涌现出“松骨峰特功连”“云山战斗模范连”等英雄集体,以及杨育才(奇袭白虎团指挥员)、郭忠田(龙源里阻击战英雄)等大批战斗英雄。
(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38军回国驻防东北,后移防河北,成为拱卫北京的重要部队。在后续发展中,38军始终保持“王牌部队”的战斗力,先后参与国防建设、抢险救灾等任务,1985年军队改革后,38军改编为**第38集团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批机械化集团军之一,2017年军队编制调整后,第38集团军番号撤销,其主体部队编入新的作战单位,继续传承“万岁军”的精神血脉。
三、八路军一一五师与38军的核心传承关系
从历史脉络来看,38军是八路军一一五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与发展”,二者的传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1. **部队建制传承**:38军的核心源头——山东军区第1师、第2师,直接源自八路军一一五师343旅、344旅的主力团,部队的编制框架、指挥体系继承了一一五师的传统,甚至部分连队的番号、荣誉称号可追溯至一一五师时期;
2. **战斗精神传承**: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大捷中展现的“不怕牺牲、敢于近战”的战斗精神,在38军身上得到延续——无论是解放战争中的四平攻坚战、天津战役,还是抗美援朝中的松骨峰阻击战,38军官兵始终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这正是对一一五师精神的继承;
3. **人才队伍传承**:一一五师在抗日战争中培育的大批军事指挥员(如李天佑、梁必业等),在解放战争时期成为38军的核心领导,他们将一一五师的作战经验、战术打法传授给38军官兵,确保了部队战斗力的延续与提升。
综上,八路军一一五师是38军的“根”,38军是一一五师精神与战力的“果”,二者共同见证了中国人民军队从抗日烽火走向全国解放、再到保家卫国的光辉历程,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极具代表性的“英雄部队”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