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裴海霞:荒野牧人

裴海霞:荒野牧人

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沙山连绵起伏,那波浪一样的纹路,仿佛上帝随手勾画的曲线。摄影/高东风

我从小生活在巴丹吉林沙漠西北麓的偏僻牧场。那是一片几乎与世隔绝的荒原,空气干烈如火,黄沙延伸到几百公里外,与那里的古老胡杨林连接。目光所及的范围内,我能看到绵延的沙漠、铁色的戈壁、龟裂的青山,还有牧场觅食的骆驼和羊群。

我母亲的家族世世代代经营这片牧场的历史,绵延了至少三个世纪。持续不断的牧业生活,连系着牧人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三百年前,第一批十三户土尔扈特家庭由伏尔加河流域迁徙到巴丹吉林沙漠南麓驻牧,母亲的家族是其中的一户。我的外曾祖父和外曾祖母在清朝同治年间为了躲避战乱,艰难地在马鬃山里游牧,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他们养成了忍耐的习性,终生不曾走出这片荒原。

外曾祖父的两顶蒙古包老得不成样子了,像被丢弃的棋子,孤零零地落魄于黑色砾石覆盖的戈壁上。亿万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无数次日升月落间海水逐渐干涸。岁月不居,大漠和戈壁终于成为大海凝固的雕像;于是,我们将大漠称为瀚海。迂回五百里的马鬃山像一条黑色脊背的大鱼,穿越这片瀚海,匍匐在千里戈壁上。马鬃山西陡东缓,山坳的褶皱像刀割一样深邃狰狞;西侧的山脉由内蒙古境内的黑戈壁开始,缓缓过渡到甘肃境内,东侧的一端则没入巴丹吉林沙漠。马鬃山里虽然草木稀少,却有众多的黄羊出没,狼群尾随其后。山道垭口有牧人们连接青海、甘肃、新疆的便道,这个地带连同马鬃山脉,几百年来都是蒙汉民族模糊的边界,至今留有古老的牧场和七八个以苦咸井水命名的地名。

清同治年间,西北发生了大暴动。河西地区兵荒马乱,杀机正炽。很多年以后,外曾祖父还在讲,是骑着烈马挥着马刀的响马改写了整个部落的命运。河西的响马势不可挡,一路横扫,杀过了北山。旗里的王爷通过牧人口口相传的“土电话”召集了全旗所有的男人。一个和平善良的部落被逼无奈,要为生存和利益而战。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天。与河西响马对决的前一天夜里,意外地降了一场雪。天地间的素白,给这场战事蒙上了悲壮气氛。第二日,天气晴朗,双方在额济纳河畔的大碱滩摆开战场。土尔扈特人且战且退,青壮年死伤五百多人,这对一个不足两千人的部落来说,结果就是惨败。那天的落日像一个勒勒车的大轮子,泛着橘黄色的光芒,停驻在地平线上。外曾祖父面对即将背离的家园,满眼悲悯地告别。战胜者在追赶了外曾祖父的勒勒车一阵之后,也就放弃了。外曾祖父赶着极少的牲畜,带着家小流云一般在黑戈壁上飘荡。牧民是世上最辛苦的人,尤其是守着一片光秃秃的戈壁的时候。外曾祖父一家人究竟是怎样生存下来的,他们吃什么喝什么,这对于一个多世纪后的我来说,就是一个传奇。

食物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他们经常填不饱肚子,忍饥挨饿成了家常便饭。打猎,这种生存方法非常古老也非常实用,是牧人对大自然本能的索取。外曾祖父夏秋季节打野兔和山鸡,冬天打黄羊。寒冬腊月,野鸡和野兔已经很难见到。黄羊是荒原上的长跑冠军,能够捕捉到一只黄羊绝非易事,外曾祖父经常空手而返。不过,那时候的外曾祖父还很年轻,对于一个牧人来说,只要有一匹马、有几头牲畜就能勉强过冬。物竞天择,在广袤的北方原野上,游牧和打猎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我外曾祖父那个年代,猎枪在这个孤岛一样的绝地是非常稀罕的工具,并不是每个牧人都能够拥有。外曾祖父用的那杆老猎枪,是外曾祖父的曾祖父从俄罗斯带回来的,平时被万分珍惜地挂在乌尼(蒙古包的穹顶)上。外曾祖父的曾祖父出生在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汗国,能说一口流利的俄罗斯语,公元1698年在部落首领阿拉布珠尔的带领下去西藏礼佛后,定居在额济纳河流域。猎枪的子弹是自制的。外曾祖父每年都要去很远的一座山里烧石头,那是一种含锡的矿石。锡矿石在烈焰的炙烤下会融化,冷却后变成锡丸。外曾祖父小心地收集起这些锡丸,带回家后再把它们一粒粒磨圆备用。

外曾祖父打猎用得最多的工具是弓箭。一个真正的牧人会用红柳弯弓身,用牛皮或者骆驼皮夯弦子,箭头也是自己打制。裸露龟裂的山体里尽管有铁矿石,但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时代,铁器依然很稀缺。外曾祖父先打制一个薄薄的铁质的箭头套,再将箭头套到削好的箭杆上,然后用浸湿的牛筋或者骆驼筋仔细缠好;牛筋或者骆驼筋在干透的过程中会自然收缩,紧紧地箍牢箭头。一枚这样的箭,完全能够有效地猎杀黄羊或者野兔,甚至是狼。

外曾祖父身形魁梧、手脚灵活,应付了一辈子生活的艰辛。外曾祖父会打铁,这门与放牧迥异的谋生手艺,是他从祖辈那里继承来的。外曾祖父在放牧和打猎之外,总要时不时地搬出牛皮做的风箱生炉子打铁。外曾祖父牧闲时会穿梭于马鬃山与甘肃那边的牧户进行交易,把打制好的刀具和箭头什么的物件卖给他们,将所获钱财贴补家用;秋末冬初的时候,外曾祖父也会出售几只羯羊,这些是一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外曾祖父的坐骑是一匹蒙古马,体型适中,四肢匀称,鼻孔扩大,马蹄上钉着外曾祖父打制的马蹄铁,适合远距离跋涉。外曾祖父擅长驭马,有一骑绝尘的潇洒。外曾祖父外出一次,三五日、十几日不等。伴随着天边的晚霞,马蹄声嘚嘚。从交易市场回来的外曾祖父,变魔法似的从褡裢里掏出东西,有时是几斤青稞,有时是几块冰糖,有时是几把红枣,让一家人的心暖暖的。外曾祖父不仅会打铁,还无师自通地会木工。他做蒙古族姑娘出嫁的箱子,做蒙古包的哈那墙(类似于折叠的木栅栏)、穹顶,都是手到擒来。时至今日,我母亲在蒙古包里做饭取暖的锅撑子,也是外曾祖父传下来的。这种锅撑子没有烟囱,烟从蒙古包的穹顶袅袅而出,成为“大漠孤烟直”的另外一种写照。西北牧区十年九旱,地广人稀,牧人用水十分困难,水井一般都离得很远,用骆驼驮或者驴车拉来一桶水,一家人要吃上十几天。但是没人觉得日子苦,大家都习以为常了,因为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外曾祖父一家人与羊群生活在一起,和荒芜的大自然为伴。早些年,这里是很封闭的。很少有外面的人走进他们的蒙古包,以至时间久了,小孩会因为突然遇到陌生人而吓得哇哇大哭。但在这种几乎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却能够身体力行地承继原始古老的游牧文化。其实,他们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我的外祖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怀孕母羊的生产时间,能够根据蹄印判断出牲畜的公母。在牧人家里,女孩三四岁开始学习缝纫、熬茶等,干力所能及的家务;男孩四五岁开始学习骑马、骑骆驼、搭帐篷、剪羊毛、搓缰绳等,还要有野外独自生存的能力,譬如辨别方向、给牲畜打踪、寻找水源等。

外曾祖父的蒙古包扎到黑戈壁后二十余年的时光里,又有三三两两的牧户出现在马鬃山里,他们和曾祖父一样过着游牧生活。荒野上的牧场看起来是没有边界的,通过长期的放牧却能够自然而然地形成间隔,相互之间约定俗成,不会轻易僭越;即使偶尔出现畜群在某家牧场交混的现象,双方也能够友善地解决,极少发生殴斗。一辈子和牲畜打交道的牧人都是直肠子,不会弯弯绕,他们是最善良、最宽容的群体。外曾祖父作为最先到达这片地域的住户,又凭着自己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儿子,成了马鬃山里拥有最好草场的牧户。每家牧人的草场面积都很大,几十平方公里,甚至上百平方公里不等,但是饲养的牲畜数量要和牧场的承载能力相匹配,避免过度放牧造成草场沙化、退化,导致生态灾难。当然,这样的认知和觉悟,经过了相当漫长的时间和过程,同时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铁色的黑戈壁空旷、辽远,无遮无拦地铺向远方。地面生长着的稀稀拉拉的骆驼刺、红柳、梭梭、芦苇,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被羊群和驼群啃食中,这些看似羸弱的草木却能够一遍遍再生。只要有一点雨水,它们便不遗余力地生长,给贫瘠的边塞大地带来希望的绿色。大自然的无私馈赠,让牧人能够生生不息;上天也警醒牧人,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日月轮转,万物逆旅。到了民国年间,每年都有驼帮从包头等地去新疆,途经这里。这条瀚海商道不是一般的长,驼队走一趟新疆来回需要三个月。驼队到了新疆境内,卸下砖茶、布匹、烟酒、冰糖等货物后,必须休整两个月,给骆驼补充草料,恢复它们的体力。待骆驼的驼峰宝塔一样耸立之后,驮上来自西域的葡萄干、玉石、药材、皮货等,再长途跋涉、夜伏昼出地返回内地。如此周而复始地往返新疆和内地,驼队甚是辛苦。来往的驼队经常在马鬃山里歇脚,必然会给这里的牧人带来外面的新鲜信息。这当然很重要,对当地牧人的思想意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地理环境特殊,生存在戈壁的羊吃得多长得慢。羊是金贵的,羊肉是金贵的。这里的牧人夏季多食奶制品,冬天大多吃猎到的黄羊肉。四季里,早起喝茶。相对于早茶,晚餐较为隆重,除了酥油搅拌的青稞糌粑、几块肉、几碗酸奶,还要吃一些汤汤水水的粥饭。我的外曾祖母也是土尔扈特人,一辈子跟着外曾祖父受苦受难,生养过八个孩子。日常里,外曾祖母在沸腾的铁锅里加几坨泛黄的羊油和小米一起煮。小米是远路上车拉马驮来的,是牧人用羯羊换来的,是难得的珍馐。蒙古包里的柴火忽明忽暗,人的影子一会儿投到哈那墙上,一会儿又跳到蒙古包的穹顶上,像一种古老的舞蹈。盛到碗里的汤饭浇一些黏稠的酸奶,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用传统古法发酵的酸奶很醇厚,味道很浓郁,很解馋。牧人有这样热乎乎的饭食垫底,奔波劳累的日子也就暖和了,也就有滋有味了。

那时候的活牲畜是销不到新疆的,商贩只带走便于携带的皮毛和风干肉,一些剩肉和骨头便留给了当地牧人。羊肉在锅中用清水煮,一锅汤翻滚沸腾的时候,包裹着肉和油脂的骨头就在锅里显山露水了。又是两锅烟的工夫,在沸腾的锅中撒些盐巴,羊肉便可出锅了。咸盐是牧人日常依赖的味道,羊肉的味道与咸盐的味道融合得严丝合缝,鲜香而不腥膻。熬煮的砖茶里,盐也是必不可少的。牧人都习惯了早睡早起。妇女们天麻麻亮时就起床,要先熬好砖茶。牧人不可一日无茶,茶是砖茶。自古以来,砖茶深受西北少数民族的青睐。早些年的时候,一只成年的羯羊才能换回一块砖茶。熬完茶的茶叶,外曾祖母会收集起来,小心翼翼地阴干后,反复熬煮,直至彻底没有了茶味才丢掉。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71341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