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赵丰|且听雨声

赵丰|且听雨声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且听雨声

文丨赵丰

信手翻书,无意间看到与雨有关的文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杜甫的《春夜喜雨》。感觉里,就像回到了童年。

儿时听雨,只是感觉好奇。天一落雨,我就站到屋檐下,听雨点敲打着树上叶子沙沙的响声。如果是大雨,雨滴会顺着屋檐流下,形成一串串、一缕缕洁白的水珠帘。那会儿吃水、用水很不方便,祖母把屋里的锅碗瓢盆都搬到院子接雨,雨敲打着它们,发出叮咚的清脆声。祖母喜欢倾听雨敲打盆罐的声音,闭目坐在屋檐下的木凳上,笑着说:“叮咚,叮咚,叮叮,咚咚,风来了,雨来了,包谷结了个棒棒锤。”听着祖母不押韵的话,我嗤嗤笑出声来。

上中学时,读白居易的《琵琶行》,凝视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诗句,忽然念起童年里的情景,方才明白,祖母的听雨,那是一幅多么绝妙的图画啊。我的嘲笑,实在是幼稚极了。

及至中年,诸事缠身,听雨的心绪没有了,想着雨声不过是自然界的常见现象,与人生有何关系呢?你下你的雨,我忙我的事,互不相扰。但祖母下世那一刻的情景令我顿悟:人的生命,是需要自然界关照的。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祖母是在秋天咽气的。那个秋天,雨没完没了。一家人守在屋里,生怕见不到祖母最后一面。祖母躺在炕上呻吟着说:“都去吧,看地里的包谷被水泡了没有……”傍晚,祖母让家人把她抬到屋檐下,说要听听雨还能下多长时间。那一刻,她的眼睛已经看不到丝毫的光了,于是就歪着头听雨的刷刷声。听着听着,她的脸上浮起笑容来,说夜里就没雨了。说完,歪了身子咽气了。

我也守在祖母前,雨声时而轻吟,时而浅唱,仿佛一首伤感的交响曲。我心想,祖母怎么会知道夜里就不下雨了呢?

为祖母穿了老衣,布置完她的灵堂,就到半夜了,果然雨住了。按照唯物论的观点,这也许是一个巧合。然而,祖母临终时的心思在雨的身上,这令我感动。后来读到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在第五回的结尾,严监生临死之时,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第六回的开头,作者写道:众人皆不解那两个指头的意思,严监生的妾赵氏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老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关于《儒林外史》,我最深的记忆是严监生的两个指头,还有两茎灯草,那几乎是中外所有文学作品最能撼动我心灵的细节。而祖母生命的尽头,演绎着与严监生相同的故事。人之将死,其细节最能留下性格的影子,以及生命中最执着的东西。那一刻,祖母没有交代后事,是因为她懂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生命的轨迹,无需她关照,无需她嘱咐。她只需顺从天意。对她来说,这个天意就是雨声。她的一生纠缠着雨的情结,能够听懂雨声,所以就知道夜里雨就停了。

祖母死亡前的情景让我懂得了:关爱自然,心灵与自然和谐,是人性的展示。英国作家爱德华·格雷在《鸟的魅力》附录一《享受自然》中如是表白:“如果人们具有能从大自然中汲取快乐的能力,那么我们就会从大自然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

受祖母的启示,听雨,成为我生命里必不可少的细节。常常,我的心灵像一只鸟飞过浩大的天宇,怡然落在一枝开满细碎小花的褐色枝条上,或者一缕风、一滴雨的身上。

现在,已经迈过中年的我,童年里雨打盆罐的声响,成为心灵里永恒的美妙乐章。

雨露,是上天的恩泽。

尤喜春雨。一个冬天的萎缩、僵硬,在春雨里复苏。复苏的不仅是人的身体,还有心灵,以及大地上的泥土和庄稼。农谚里说的“春雨贵如油”,是说给庄稼听的。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春雨,向自然万物伸出密密麻麻的小手指,把雾霾赶走,把马路、小道洗干净,把树身树枝洗干净,把房屋洗干净,把树上的鸟窝都洗干净。谁也不知道哪个角落长着一棵草,它可能长在屋脊上、沟渠里,甚至人眼看不到的枯井里……这些,春雨都看在眼里,它找到每棵草,伸手一摸,草叶就清新滋润,结出花蕾来。它不偏心偏爱,把大地上的每一处旮旮旯旯都清扫干净,为每一种生灵都送去生长所需要的水分。目睹此情此景,韩愈在他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喜不自禁,吟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在韩愈的笔下,泥土里蜷缩了一冬的小草,最先享受到了春雨的滋润。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场春雨,小草萌芽,远远望去,片片朦胧的青青之色。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饱蘸水分的妙笔,画出了早春草色的朦胧美。

鸟儿喜欢干净,冬天的河流、池塘里的水有点黏糊,洗不净它们的翅膀。春雨,是那种不带丝毫污浊的水,那样的清爽。鸟把翅膀张开,享受着雨丝的洗刷。淋湿了翅膀吗?无需担心,它收起翅膀,一个扑棱,便把翅上的雨水洒落给泥土之上的草木,让它们继续享用雨水的恩赐。它自己呢,扬起清新明快的翅膀,鸣啭着欢乐的歌声,乘着春风,飞向高处的天空。

人们普遍的感觉里,蚂蚁似乎讨厌雨水。但我知道,蚂蚁是讨厌夏秋的暴雨,如注的水流会冲毁它们的洞巢,让它们流离失所。其实,春天的雨是不会给蚂蚁的洞巢带来威胁的,只会淋湿它们的洞口,它们无需辛苦地搬家。春雨还没有到来,它们便提前预知到了,宛如一列列士兵,整整齐齐地守在洞口,等待着吸一口春雨,滋润一冬的干燥,享受生命的滋润。

还有更多的虫子,都在急切地渴望春雨的落下。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滋润草木虫鸟,对春雨来说不过是小菜一碟。它的本领大着呢,会把一座山洗干净,让干枯的河流有了流水;会把一个村庄洗清爽,让乡民的呼吸顺畅;会把片片僵冻的泥土洗得湿润,让它们睁开水灵灵的眼目。

如若没有春雨,我不知道人和动物是怎样从冬天的猥琐中舒展开身子和心灵。

那是春雨,当季节跨进夏天的门槛,雨便有了青春般的激情。它不似春雨的娇羞温柔,来则兴致勃勃、气势滂沱,去则心满意足、艳阳高照。

苏轼描写夏雨的诗句字字精彩: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前两句是诗人游赏西湖的情景,阳光明丽,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夏日的雨说来便来,晴朗的天空下忽然雨落纷纷,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显出另番奇妙景致。后两句的背景仍是西湖,诗人在望湖楼上饮酒,天上黑云翻滚,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片刻,如注的骤雨降临,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倾下。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相对于春雨的舒展,夏雨呈现的是疯狂。睡梦正酣,突然被一阵震撼灵魂的巨响惊醒。是天塌,还是地震?颤颤惊惊睁开眼,只见窗户一阵阵地闪亮,原来是雷阵雨。在电闪雷鸣的背景下,噼里啪啦、急乱无章的瓢泼大雨滂沱如注。

夏雨是没有规律的,灿烂的阳光里忽然就落下一些雨,密麻、急促,莫明其妙地来了,又神神秘秘地走了。它忽而温柔轻缓,行云流水般的柔情写意;忽而狂暴猛烈,宛若一首正在演奏的交响乐曲,波涛澎湃般的狂啸奔腾,此起彼伏,高潮迭起,交替上演,飘荡于天地之间。它夹杂着雷电的震撼,张扬着热烈的个性。

我很喜欢在夏雨神秘的氛围中行走,游走于岁月之间,用心灵去感悟人生的无常。

夏日出门,母亲总会在我出门时追出好远,塞给我一把伞。

不同于春雨的温柔,夏雨的无常,秋雨表述的是冷凄。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此为《诗经·郑风·风雨》中的句子。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妇人在风雨交加的日子里见到归来的丈夫,从而喜出望外的心情。秋雨的凄凉,是在衬托妇人“既见君子”之后的快乐与欣喜。这种情景反衬之法,恰如明清之际那个脸庞清瘦的思想家王夫之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在诗中,秋雨表达的是一种忧郁难寐、愁思难解的悲凉氛围。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秋雨,从《诗经》一路走来,伤感了多少人的情怀。

宋人吕渭老不怎么出名,但它的《一落索》却浓缩着秋雨的意象:“秋风有意染黄花,下几点、凄凉雨。”秋风萧瑟,黄花满地,秋雨凄凄,怎能不生悲凉之情。

荷叶送秋,一夜雨声。秋天来了,荷叶日渐萧疏,微黄卷曲,布满孔洞,间或一两枝已经折断,与水中的返影结合成不规则的影像。阵阵秋雨,摧残了荷塘亭亭的风致,叶面上聚拢的雨滴,一颗颗,一珠珠,滚落水里,令人怅然若失。清代嘉庆时举人陈文述在他的《夏日杂诗》里写道:“一夜雨声凉到梦,万荷叶上送秋来。”无边的荷叶上,雨声淅沥、初凉暗生,给人们送来了秋意。拥着凉意入梦,梦也该是清凉的。写这首诗时,人过中年的陈文述忽然悟出这雨落秋荷的声音,仿佛是他心灵里曾经闪现过的声音。雨水滴落在荷叶上的那种颤抖,摇曳着他冷凄的心。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残荷听雨,秋雨入梦。一种萧条的美,将枯败蜕幻成风骨。

关于残荷之雨,欧阳修的这句“雨声滴碎荷声”最是令我拍案叫绝。两个“声”字叠用,奇在雨声之外,又有荷声,而一个“碎”字,尽显风流。

梧桐,最能寄予秋雨冷凄的物象。千古第一才女、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将芭蕉秋雨的意象渲染之至高境界。面对满地堆积的黄花,她孤自守着窗儿,听着安静的夜把雨声放大,想着亡国之恨,丧夫之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叶残荷一点愁。秋雨中的残荷与梧桐,声声点点,渲染着人的愁绪。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居无住所的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大风破屋,大雨滂沱,“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如此冷凄之苦,杜甫何以忍受?不过难能可贵的是,诗人没有深陷于个人的困境中难以自拔,而是想到了安史之乱背景下的黎民百姓,呼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惊天呐喊。冷凄的秋雨,奔流到诗人的血管里,促使他爆发出许身社稷,饥溺为怀的博大胸怀。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非常喜欢台湾诗人余光中的那首《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有点像西方的意识流,行于将行,止于将止,强调的是听雨的心情:“一夜的雨声说些什么呢?楼上的灯问窗外的树,窗外的树问巷口的车……巷口的车问远方的路,远方的路问上游的桥……上游的桥问小时的伞,小时的伞问湿了的鞋……四周的雾问楼上的灯,楼上的灯问灯下的人……”作者的意识,随着雨声而进行物象转换。这一夜的雨声,是作者的生命流动。

如此听雨,让雨声与心灵对接,是一种睿智。

又想起早已逝去的祖母。她不懂什么是意识流,余光中那样的诗句,她是写不出来,但并不影响她在倾听雨声过程中的思维流动。她的赤脚,在雨地里趟过多少条泥泞的小路?她青春的步子,在娘家那条山沟里翻过了多少道山梁?她的耳畔,响过了多少雨滴敲击锅碗瓢盆的“叮当”声?那四季的雨声,陪伴了她多少不眠的夜晚?

这些,我都无法知道。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受祖母的影响,父亲的生命情怀里也有雨。他只读过初小,不会赋诗作词,但他有时会说出诗一样的句子。天落着小雨,他要出门,母亲给他头上扣了顶草帽,父亲拿下来挂在屋檐下,笑着说:“让雨淋淋身子骨,滋润。雨把我淋湿,自有日头爷把我晒干。”秋雨连绵,街道一片汪洋,村子人都在骂娘,父亲却静静地坐在炕上,贴着窗户竖起耳朵听雨声。听着听着,他忽然回过头对我说:“天要下雨,皇上老子也没办法,骂娘管啥用?你来听这雨声,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在唱歌呢”。

受祖母、父亲的影响,我也喜欢静静地坐在这样有雨的窗台边,望窗外即景,执一卷书,读“天街小雨润如酥”或“丁香空结雨中愁”这样的句子,读着,读着,《雨巷》中那个丁香一样的美丽姑娘,会沐雨而来。而我,就在那柄油纸伞下,读她眼眸里的几许哀怨、凄婉、迷茫。那悠长又短暂的画面,久久驻扎于心。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雨,从上天灵动的指尖流出,注入每一个听雨的人心中。在淅淅沥沥或噼噼啪啪的响声中,我默默地倾听雨点和大地的接触声,推门而出,伸出指尖,冰凉的雨滴证明我生命的存在。我让雨丝打在我身上,让他们湿润我,让我融入这群来自空宇的精灵中……

且听雨声,表面看起来似乎与生活毫不相干,但其实不然。当一个人痴心于某种大自然的物象时,其生命才会呈现出异样的风景。

聆听雨声,这是不凡的人生境界。我能否如祖母和父亲一样坚守着普通的生活,听懂雨的心声呢?能否与那些用心灵倾听雨声的古人一样,用雨声陶冶情怀,历练情感,让雨声陪伴自己的生命与灵魂呢?

来源:《散文百家》2020年第4期

散文丨赵丰:且听雨声

赵丰,汉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哲学散文家,出版文学著作17部,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世界文学》《青年文学》《青年文摘》《北京文学》《散文》《散文选刊》等百余种文学期刊及报纸副刊发表小说散文一千余篇,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孙犁散文奖、张之洞文学奖、柳青文学奖等文学奖项百余项。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6585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