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解读举村

文丨伍嘉祥

傍晚时分走进歇马村,这是我近几年古村镇旅游文化研究中所遇到的最美丽古乡村之一。

村后古木参天阴翳,已黯然发黑的青砖把历史的沧桑毫不羞涩地贴在硬山脊的古祠堂古民居的脸上,古巷陌呈扇形格局把老房子联成一体而面水展开,包括那条宽仅行一人、旧时女人专用的“娘女巷”,建筑群与前面一个巨大的水塘之间是青石板铺就的宽敞晒场,夏日的每个傍晚这里总在重复着村民纳凉闲话、含饴弄孙、觅食鸡群、慵懒老狗的生活场景,好一幅典型的南国古村民俗风情画啊!然而歇马村独特的美乃是村前安谧明丽的江流,那水真让我陶醉。

夕阳毫不吝啬地把黄金挥撒在波光潋滟的宽阔水面上,江水象一匹缀满锦鳞的绸缎若动若静,轻柔地抚拍着两岸的绿茵滩涂。老牛悠闲地浴水,笠翁吆喝着鸭群,村姑忙着捣衣洗菜,群鹭掠过袅袅饮烟高唱低吟,唯独岸边老榕飘拂着的垂髯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沧桑。江那头碧水迴转,黛青色的峰峦似要把它留住,倒让我疑惑那是一泊大湖。哦!柔情的江水舍不得流离这个村形地势宛如卧马饮泉的歇马村啊!马该歇一歇,水也该停一停吧!平视对岸茂林修竹一溜儿沿江干飘逸而去,清风徐来,修篁摇曳,婀娜多姿,原生态绿岸低平的树梢儿就能勾勒出远处的天际线来。这就是锦江!一个“锦”字染尽了这边厢的晴川秀气、仕域儒风。“白马驻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锦江水之婉冶与那疑似大湖、时而声如虎啸的斑彪潭之豁如,让岸边流连的我格外入神。正是因了这水的坦荡、水的禀赋、水的秉性才成就了歇马古村昔日的辉煌。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恩平圣堂镇歇马村的梁姓不仅是歇马、而且是恩平县的名门大姓,祖上自南雄而阳江而恩平。开村之祖叫梁江,敦厚老实、为人正直、却不识字,其弟梁海读书聪慧、有点小聪明;哥俩随父徙至锦江之滨养鸭为生,后在离江岸较远处买下田地。父亡,兄弟商量以抽签的办法分家。弟让兄抽头签,上书“留下”二字(其实两签俱书“留下”)。老实的梁江只好认命,继续在歇马的河边养鸭;而弟弟则靠田地渐渐发达起来。若干年后,家道清贫的梁江知道当年为弟所骗,感触良多,却又淡然一笑。面对啧啧怨言的妻子,他咬紧牙关说道:“锦江水始终养人,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这个普通农人吃过“睁眼瞎”之亏、又感悟人生之后发自肺腑的一句大白话,后来便成了歇马人世代不忘振聋发聩的祖训。

区区二寸毛笔套筒儿仅可量数十米粒以煮食,即便穷困如此,也要竭尽全力培养孩子读书成才考取功名。何等的高志与远见啊!一句“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 掷地有声、传颂春秋,歇马村从此670多年便浸淫在翰墨书香的氤氲中了。明清两代从这里竟然走出了近400个秀才、280多位举人贡生、3名进士和分布全国十三省的众多功名之士、大小官员来。“举人村”的名字从此不胫而走。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老实的梁江在命运的转折点上无奈地选择了水;在窘迫中又似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在逆境中毅然决然“背水借一”,让秀丽锦江酿出墨香。在江翁祖祠我与这位鸭农有过一番神交:当年你选择了锦江,无怨宽容,上善若水;命运揶揄使你以目不识丁的切肤之痛,为乐水智者之所为,不经意间开育出了歇马600多年的斯文;莫说是对你的子孙后代,即便是对今人的我辈,依然是莫大的启迪。

歇马村风景如画、人杰地灵,风水先生们当然要纷纷为这方宝地堆砌无数溢美之词,为那近乎神话般的文化现象寻找与自然物相对应的注脚了,实在令我敬畏不已。但当我破解了“举人之谜”,茅塞顿开之时又不禁哑然一笑:这一大堆堪舆之说,不乏精见,但到底还是抵不过那一江碧水、廿箩稻谷和鸭农梁江的“九字真经”。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水的启迪说了,那是人格的修炼和命运的把握;九字大白话也听了,那是心志的激励和育才的高瞻。前者是道德层面的哲理诠释,后者则是价值观的直白。现在还是让我们去瞧瞧那廿萝稻谷吧,这才是破解“举人之谜”的钥匙。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挂角凿壁的苦读,在我们的孩提时代没有少听,由此而出几个英才乃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象歇马村士如泉涌的文化现象实为罕见,直到我了解该村古代的“公尝学谷制”时才恍然大悟,拍案叫绝。

歇马村梁姓人祖上广置田产,遍布全县,且理财有方,地租中积累了巨量祖尝(族产)。族人梁体性乃明代遗臣,首倡从祖尝中拨出数量可观的谷物,建立“公尝学谷制”,至乾隆时梁君杖大力增加“学谷”份额,兴办学堂,鼓励族中子弟读书成才。这个“学谷制”很简单,凡族内每个上学的孩童均可多领一份公尝;如果你发奋读书,成为秀才,每年奖学谷12箩(一箩谷约相当于现在的60斤);中了举人,则奖24箩,并且终生享受这种待遇。试想, “一人中举,全家不饿”,能不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乡野孩子发愤读书乎?!于是村里学风炽盛,民风都向“学优而仕”的方向作集体性的追逐,由此而涌出大量人才也就不足为怪了。几百年前一个边远的偏僻乡村,居然就有如此完善的奖学制度,实在难能可贵。即便今天,那些高考得中却为高昂学费而愁肠百结的学子和他们的父母们,见闻及此,也都羡慕眼红。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要吃粮、上学堂”、“书中自有千盅粟”。有了“公尝学谷制”,有了这种带有普遍性、公益性的古代“社区奖学制度”,在“学优而仕”的功利性之外,又多了温情脉脉的生活保障性和村风民风的时尚性,苦心的父母们岂有不携砚将雏以趋之的道理!于是整个歇马村600多年的社会生活几乎都离不开这个话题,渔樵耕读几乎仅剩后者,全村识字读书的青年男子把人生的成败荣辱几乎全都抵押了进去,为此造就了歇马文人独特的命运和广大村民独特的心态。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都向考取功名倾斜,因而也给歇马带来文风洋溢、崇学重礼、社会安祥和文化传承,在古代乡村社会这不能不说是文明的一大进步。

这种带有普遍性、公益性的古代“社区奖学制度”,一方面催生出大批士人,为整个社会作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可能滋生了某些人“持盈守泰”的心理,多多少少销蚀了他们在科举路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皓首穷经的意志。唯有如此才不难解释歇马村为何600多年可以出280多个举人贡生、却仅出了3名进士、且向无三鼎甲的科举现象。据歇马村史料显示,斯地出了几百个功名之士和大小官员,多少令我费解。一般说来,古代法定的选官正途是从进士一级选拔的,从举人中选官不多。但歇马村有册可稽的200多名有品级的仕宦中,除了一部份是诰封敕封的荣誉称号或武职官员外,其他大部份是通过什么途径涉足官场的呢?起自中清的“捐官”之风,到晚清已“制度化”了,在割地赔款淘空了身子的大清国,花上三、四千两银子便可捐个六品以下的官衔,运气好或有路子的,便有“补缺”的机会。歇马村功名榜上那密密麻麻的官吏大多集中在清道光之后,堪可玩味;史实如何,尚付阙如吧。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村中有个励志园,古朴典雅,高木荫翳,小巧玲珑,我甚喜欢。园中有石柱八根,分别用篆行楷隶镌刻着以“志”为题材的古今名言、格言、箴言。天色近晚,寂无一人,正好容我遐思: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人文积淀,可让莘莘学子来作心志的激励,可让为人父母者带孩子来寻找人格的基点,可让当官为政者来考察一下古代乡村的“公尝学谷制”,从中获得一些启迪,可让浮躁迷惘的年青人来与那位古代鸭农作一次人生哲理的精神对话,让大家都在这里找到各自人生的定位

苍茫暮色中,迎着习习古风,我走过村中古旧的学堂、书室,来到临江的“教子地台”。八面功名大纛招扬醒目,百多块功名石碑拭去岁月苔痕重显荣光,一面巨大的照壁上镌刻着工整的《论语》,孔子塑像旁树立着一对高大洁白的柱子,一柱上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柱上书:“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敢将儒家圣言与农家祖训两柱并立、等量齐观,除了匠心独运,也只有歇马人才有这份豪气与胆识。它把中国人传统价值观的经典与通俗共冶一炉,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是什么?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诚正修是根本,是人格基点,在当今欲蔽灵台、心为物役的时世,就是要坚持读书修养思考。圣言与训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最精妙的诠释,也是对歇马举人村最好的解读。

散文丨伍嘉祥:解读举人村

伍嘉祥,满族,文化学者,散文作家,旅游策划及文化传播资深人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旅游文化传播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民俗文化协会理事,广州市滿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国内大陆及港澳地区报刊发表论文及散文200多篇。著有《无为而歌》《行成于思》《多彩海丰》《从化行》等多部散文集和旅游文化书籍;主持编纂、编撰《驻粤八旗史料汇编》、《花城旗语》、《粤海滿韵》等满族文史研究学术专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8554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