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散文 /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撷英川东北

文丨伍嘉祥

对川东北的风土人情,我完全陌生,而阆中古城、剑门蜀道却久有所闻。阳春三月,处处油菜花汪洋恣肆,从陌生土地的文化之树上摘下几朵小花,细细端详、把玩、嗅闻,忍不住高声咏叹。

广元皇泽寺

川北重镇广元,古称利州。唐武德七年的正月二十三,利州都督的夫人诞下一个“龙睛凤颈,极贵验”的女婴,襁褓中被打扮成男孩,让当朝风水大师袁天罡相面。大师惊震不已:可惜是个男子,“必若是女,实不可窥测,后当为天下之主”。谁曾料到,60多年后从广元走出来的这个小女孩果然石破天惊,颠倒乾坤于股掌之上,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就是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武则天。

诚如鲁迅所言,“武则天当皇帝,谁敢说男尊女卑”。于是广元,就有了每年“正月二十三、妇女游河湾” 万人空巷倾城而出、或汇集江边或泛舟江潭的人山人海载舞载歌的盛况,并且延续了1300多年;就有了广元女人特别高男一等、特别扬眉吐气和据为己有的节日—“女儿节“;就有了嘉陵江边这座全国唯一的武则天祀庙——皇泽寺。广元的女儿始终忘不了这片生养她的土地,忘不了在这里度过的童年少年啊,秉政后“皇恩浩荡、泽被故里”,施脂粉钱御敕建造了这座气势恢宏、殿宇轩昂的千年祀庙。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高知名度的唯一女皇,却只能有这座全国唯一的祀庙,可见封建宗法制度之森严,一如庙里的这副对联:朝廷虽已称周,史尤书三百年唐家氏系;帝业漫云易主,今尚留一小块武氏河山。

说是寺,却没有佛,女皇就是佛。没有大雄宝殿,则天殿就是主殿。到皇泽寺来,是为朝拜女皇,也为一睹武后真容。盖因则天殿正中,立有一尊国内唯一的“武后真容”石雕像。宋人《九域志》载:武则天当皇帝后,“赐寺刻其真容”。

石雕像高1.8米,由整块沙岩雕成,外表漆金,距今已有1300余年了。然而,瞻仰真容那一瞬间,我脑子“轰”的一下全懵了,心中“东方女神”的美好形象差点倾覆坍塌,身边的妻子也同样无法接受,出于敬畏,她不断地摇头嗫嚅。显然,这是武则天晚年之像。只见这位唐代女皇戴宝冠,着僧袍,披素帛,饰珞圈,方额广颈,双手相叠于膝,作法界禅定印。虽不失贵胄大气,但我实在无法将眼前这个老妪的老态龙钟臃肿呆滞,与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的端庄美丽神采飞扬叠合起来。

我曾两次匍匐于卢舍那的脚下,无数次端详它的图片,卢舍那大佛的相貌就是武曌25岁时的容貌再现。卢舍那,梵语的意思是“光明普照”,与“曌”的“日月当空”,意义相同。历史记载,它就是武则天的报身佛;而女皇的美丽真容——只能是我心中永远的那个卢舍那!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广元的女儿肯定是美丽多情的。要不,怎么可能14岁就入选唐宫封为“才人”,怎么可能让唐太宗疼爱有加赐名“媚娘”,怎么可能让当时还身为皇子的李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之动情!说到武才人与后来的唐高宗李治的缱绻爱情,自然就想起她的那首千古绝唱《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后人曾评议《如意娘》,乃“天下第一情诗”,连“诗仙”李白也为之折服。信然。

我不想歌颂她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文治武功,也不想褒扬她颠倒乾坤、牝鸡司晨、千古一帝的敢作敢为。我只想顽固地捍卫心目中她那东方女神卢舍那的美丽形象,执着地呵护她“开箱验取石榴裙”的横溢才华和女儿情怀。

阆中古城

好一个“阆”字了得!

因了这个字不多见却又易读好记,因了这个字使这座城与阆苑仙境结了缘,因了那位“当阳桥前一声吼,喝断了桥梁水倒流”三国猛将的赫赫威名,更因了中国四座古城中它是我唯一未涉足过的缘故,走进了阆中。

行前,在网上浏览一下。阆中头上的桂冠竟有八顶之多,文化名片更有十张有余,10多朵花团锦簇定然异彩纷呈,叫人眼花缭乱。倒是到里头走一走、瞧一瞧、歇一歇、嚐一嚐,才悟出一个字能把阆中的味勾出来。这个字叫——古!

徜徉在古城那宽宽窄窄长长短短的古街巷里,“城中飞阁连危亭,处处轩窗对锦屏”(陆游),古朴、世俗、平民味、市井气扑面而来。映入眼帘的店铺馆堂、寺庙观祠、楼阁宅院无不把岁月的斑驳凝固在粉墙黛瓦下,历史的皱纹也已爬满了老房子的额头脸庞。大街上的商业妆扮未免有些矫情,给“古”字打了点折扣,倒是深宅大院的古风古韵古建构和弥漫小城散淡安逸的民俗民风,教人流连忘返在昔日的小城故事中。

神州大地的古城古镇古村,一旦被旅游开发,都难逃被千篇一律的商业铜臭包装裹挟而几乎索然无味之下场,阆中也不例外。好在让我逮着一个时空,品到阆中的古味。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时者,一大早古城中宛若长短句一般的古街巷,还是关门闭户,清爽干净,阒无一人,只有我们老俩口在徜徉散步。斑驳院墙,木板门面,漆金招牌,盈街的牌幌在晨风中轻摇,还有黑洞洞高耸的华光楼,晨曦中真搞不清今朝是何年。惬意安详,韵味十足,真有点穿越的感觉。

空者,当古城里熙熙攘攘塞满了游客之时,则躲回古色古香的客栈里,将一切喧嚣浮躁搁置门外。在恬淡雅静的亭台楼榭中,望几眼窗外疏枝素竹、几峰假山衬出的照壁浮雕、花园里葱茏的古树名花,还有青石阶沿下花缸中的嬉戏游鱼。然后,泡上一壶茶,在楼道回廊的沙发上与老伴把盏闲话,感恩岁月赠予我们一弦清音相伴的几十年时光。红袖添香中渐渐似有一种微醺的兴味,连那杯香茗都能品出久远年代的文化酽醇。

当然咯,要领略阆中神奇,最好泛舟嘉陵江上,在青山与古城相夹的清流中慢慢神交心领。要问津古城春秋,则到华光楼中天楼上放眼俯瞰,栉比鳞次半城黛瓦下多少古往今来的风云际会向你娓娓道来:从创造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完整历法《太初历》、使得中国人过上春节的西汉著名历算天文学家落下闳,到张翼德身葬阆中,1700多年汉桓侯祠香火不断;从唐代尹氏兄弟状元、宋代陈氏状元兄弟,到历代科举出了116位进士、404位举人。60多条古街巷、数以千计的古院落,文化肌理清晰可辨,繁复中见别致,玲珑中显精巧,人杰地灵,妙趣天成。

阆中有一副很有名的对联:秦砖汉瓦魂,唐宋格局明清貌;京院苏园韵,渝川灵性巴阆风。这幅对联完整准确地概括了阆中古城的特点和历史风韵。但是,中西古建筑的材质分野是土木与石头。放眼神州,古建筑逾千年的真身有几个安在?千年的古,仅仅是貌、是韵、是风、是历史文化积淀而已,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有个三五百年就很了不起了。然而,能让阆中古城千年不腐万年不移的精魂血脉骨肉,还是有的!那就是它足可傲视神州的风水格局、形胜山川,这才是阆中的魂。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围山势锁烟霞。嘉陵江丽水成垣,以一个巨大的“Ω”型环带,紧紧拥抱守护着状如八卦的古城;四围青山形如高门,苍翠层叠,昂昂然拱卫着它。隔江眺望,山水严密缰绕合护,天然屏障与古城融为一体,器局宏阔,风水绝胜,气象万千。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阆中城南有座天宫院,唐代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风水相术宗师袁天罡和李淳风,晚年先后来阆中定居。在这里择地建馆观天,著书立说,死后也都埋葬在这里。2003年,当地在申报天宫院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时,航拍发现,袁天罡墓李淳风墓及天宫院,均处于一条直线上。四周有九条明显的山脉,好似条条蛟龙,从九个不同的方向汇集过来,九条龙的龙头所捧之处,恰好就是天宫院的位置。

传说当年袁天罡到此荒野择地时,选中天宫院所在的位置风水,并埋了一枚铜钱作记。后来李淳风造访阆中,也相中此地,并留下一枚金针作记。再后,两人就择地建宫观之事出土记号,发现袁天罡的铜钱眼中插有一枚金针,乃李淳风之记。“九龙捧圣”、“金针插铜钱”,神鬼莫测矣。

能让杜甫惊叹“阆州城南天下稀”,苏轼吟出“阆苑千葩映玉寰,人间只有此花新”,能让唐太宗倚重的风水大师选定为晚年讲学及身后归宿之福地吉穴,斯地定然不会浪得虚名,其中必有诗圣文豪宗师对精妙形胜的觉察和风水哲理的深悟。

“阆苑”,本就是神仙境界。将乾坤形势、不老山川、八卦城池、生灵万物,如此巧妙地布局于人间,如此完美地包容于区区川北一隅,其中玄妙必有天机。若非天造地设,岂凡人可为?

剑门雄关

我是低声咏唱着那首“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 。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登上的剑门关。

昨天从陕西的汉中,南下到四川的剑阁,一路穿过多少以关隘命名的隧道都记不清了,唯独车窗外不远处绵亘不绝宛如斧斫剑削的断崖峭壁,一直相伴而行,险峻雄奇。我当时就明白,休想在峰峦叠嶂中找到断离的豁口,否则大剑山绵亘数百里就不会只在剑阁有唯一中断处,有个豁口可以垒起赳赳剑门险关了。

如今登上关楼,放眼北望,果然两旁断崖峭壁,直入云霄,陡峭石壁高达二三百米,峭壁下乱石嶙峋。要不是民国时期修筑川陕公路由此而过,要不是汶川大地震后重修关楼,先后两次拓宽隘口,使得如今剑门之险已大不如前,我也不致遗憾了好半天。其实,旧时的豁口只有20多米。想象一下,北坡山路落差上百米,崎岖狭窄陡峭,在坡顶咽喉处垒石建关,面北居高临下御敌,其易守难攻之险要态势,焉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乎!怪不得千百年冷兵器时代,这里发生过上百次战争,却从未被正面攻破过。怪不得蜀将姜维能以少量人马力拒钟会的十万曹魏大军。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让剑门关名声大噪的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和姜维,而真正让它神采奕奕扬名立万的,却另有其人。姜维之后,过了近400年,一位伟大的天才诗人从崎岖险峻的蜀道,艰难跋涉长啸而来:“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唐代李白的千古名篇《蜀道难》才真正让剑门关青史留名。“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因此进入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的话语系统,千年传诵。

古代的关隘主要建在交通要冲或崇山峻岭的孔道中。闭关可以自守,出关可以进取,攻守兼备,进退自如。然而孔道型的关隘,不便于大兵团的迅速集结移动和展开,所以天下关隘的功能,主要是阻隔和防御。它是盾,不是矛。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冷兵器时代的要塞雄关,早已黯然失色于历史舞台,只能留给后人发思古之幽情。当战争手段已进入信息化现代化的今天,还会有这样一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固若金汤”的雄关吗?

站在剑门关上,我寻思着!

我想,会有的!

人类历史上绝大多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往往都最先应用于军事领域。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君不见,由预警雷达、地面引导雷达、指挥控制中心和拦截武器组成的反导弹系统,由陆基、海基、空基、天基相结合的全方位拦截的多层次导弹防御体系,不就是别样的屏藩要塞、烽台烟墩,不就是运筹帷幄御敌于千里之外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吗?!由包括航空母舰在内组成的海军舰船联合编队,不就是海上长城的座座雄关吗?!

暗淡了刀光剑影,荒芜了烽火边城,焕发着新世纪时代光芒的中国国防科技力量,足可抵千百座剑门雄关。不同的是,新时代的雄关不仅是盾,同时也是矛。不但盾要坚,矛更要利。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中国国防部新闻事务局宣布,2014年7月23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

追根溯源,在中国最早提出要建立反导弹系统的,是毛泽东。他早在1964年就富有远见地提出了中国要搞反导弹。那是1964年2月6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寓所接见钱学森、李四光、竺可桢三位科学家。谈话中,毛泽东问钱学森:“你搞的导弹那么厉害,有没有办法对付它呀?” 钱学森回答说:“美国搞了些试验,但不成功。” 毛泽东说:“有矛必有盾。再厉害的东西总可以找到对付的办法嘛。搞少数人,有饭吃,专门研究这个问题。5年不行,10年不行,15年,总可以搞出来。” 毛泽东的意思是说,导弹是“矛”,反导弹系统就是对付导弹的“盾”。

中国最早研制反导弹系统被秘密称之为“640工程”。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研制,于2010年、2013年和2014年在中国境内成功地进行了三次陆基反导技术试验。 这三次试验成功,意味着中国已经掌握反弹道导弹技术。

中国陆基反导试验成功的战略意义不亚于两弹一星呀!自近代史开篇以来,中国人所经历的沧桑与喜悦、悲怆与骄傲、愤怒与辉煌、耻辱与崛起、贫穷与发展、心酸与昂扬,足以让我们懂得矛与盾关系的奥秘精义,而且不仅仅局限在武器装备方面了。

雄关安在?

在国民的忧患意识国防观念中,在对祖国坚贞不渝的热爱与忠诚中,在强盛的综合国力和不断发达进步的科学技术中,在愈来愈壮大的世界和平正义力量中。

我多么希望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一座雄关。

朋友,你有吗?

2015.4.4

散文丨伍嘉祥:撷英川东北

伍嘉祥,满族,文化学者,散文作家,旅游策划及文化传播资深人士。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旅游文化传播协会常务理事,广东民俗文化协会理事,广州市滿族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在国内大陆及港澳地区报刊发表论文及散文200多篇。著有《无为而歌》《行成于思》《多彩海丰》《从化行》等多部散文集和旅游文化书籍;主持编纂、编撰《驻粤八旗史料汇编》、《花城旗语》、《粤海滿韵》等满族文史研究学术专著。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4308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