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交税,铸造,解运,发放:一个银锭在明帝国的流通史

交税,铸造,解运,发放:一个银锭在明帝国的流通史

文| 张磊

随着大明宝钞的一路贬值,从未完全退出流通领域的白银在上下激荡中崛起,引发国家和社会整个趋于货币白银化的时代进程,从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逐步推广到北方,明代的赋役、工商税收领域逐步白银化,在军事供给领域也渐渐白银化。万历九年(1581),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标志着明代赋役制度白银化的完成。这前后,全国各府州县先后编撰出“赋役文册”“赋役全书”,国家层面编撰出《万历会计录》,充分反映出国家财政赋税在以征收货币白银为内容的情况下,明代国家可以从数目字上对财政进行统一的会计和预算,包括铸造统一的银锭。

财政收支白银化的另一个结果是白银的标准化,明王朝开始要求各地铸造银锭。嘉靖八年(1529),户部尚书李瓒奏:各处解到库银率多细碎,易起盗端,乞行各库州县,今后务将成锭起解,并记年月及官吏、银匠姓名。嘉靖十四年要求每二十两倾成一锭。嘉靖四十一年要求“每五十两煎成锭,转解太仓,以备文武官员折俸等项支用”。在明朝政府的意识中,标准化、统一的银锭对官方有重要的意义,至于市场上白银的形态、成色并不关心,这或者是基于之前货币政策失败的谨慎。

我们由此可以勾勒出一个银锭的流动史。

交税,铸造,解运,发放:一个银锭在明帝国的流通史

首先是官府收银子。到了交税的时间,各类纳税群体按照官方的成色要求,提前准备好相应的银子,或市场兑换、或借用、或售卖收银,不一而足,总之要与市场发生关系。这一环节,对银子形态无要求,大小、银钱、银块、银币都可以。在准备好后,到了官府规定的时间,前往官府进行交税。按照规定,官府在收银处设置木柜,上面凿一小口,在木柜上架设天平;天平是用来称重的,同时还会有专业人员看银子的成色。当然各地会有不同程度的加派和折算,甚至胥吏还会有敲诈勒索。在核实银两后,现场工作人员会给纳税者开收据,同时将银丢入柜中。到了晚上,打开柜子,进行秤兑。

接下来是铸银锭。在税银确定收齐后,需要将零碎的银两铸成银锭,按照“先边疆、后腹地”的顺序进行铸造。一般而言,解边、解京的银两与官员考核挂钩,自然优先级高。在明后期,辽饷属于考成范畴,因和官帽子挂钩,各地交纳效率就很高,所以其他边饷后来也纳入“一体考成”。解京边的银两有规定,一是成色需在九五成以上,秤兑需以中央颁发的砝码为标准;二是五十两为一锭(在各层级的府库贮藏保管,铸造成大锭以防止偷盗夹带等弊端是很自然的)。所以“令银匠每五十两下火,倾销成锭”。在铸银锭的过程中,要将年份、地点、用项、重量、官员、匠人等信息刻在上面。刻铭文需要在银锭成形后,当温度降至临界温度以下,银锭尚呈朱红色,还没有完全硬化的时候,由银匠用刀凿和锤头在银锭表面,一笔笔錾刻打砸上去。因为刻字时间的短暂,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银锭铭文并不具备书法美感,甚至有异体字、俗体字,乃至以特殊代码符号。在正德时期,各地银锭大小不一,如四川出土的张鹏墓中的银两多在福建漳州地方铸造,大小区别非常大,基本是一人一银;随着要求的标准化,最初是对于外解的银锭一般都是以五十两为准,如宣城出土的解充饷银、边粮、秋粮银、贺登科均是五十两。当然也不绝对,明定陵出土的京库银有10两、20两、30两、50两几种。到了明末,随着白银进一步货币化和标准化,从四川江口出土的白银可以发现,四司银、行税银、行银、地亩银、地亩辽饷银都是统一五十两。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4292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