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诗词欣赏 /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新烟着柳禁垣斜,杏酪分香俗共夸。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沽春酒醉京华。”明朝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初衣解诗:清明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气兼节日。至晋代开始起,寒食节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广为接受的祭祖的节日。到了唐朝更定为官方的节日,允许官僚士子回乡祭祖。于是这壮观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当代。

农村里家家户户上山扫墓,缅怀先人,城市里的奋斗的异乡人驱车雇马,在晚春明丽的风物里还乡。这中间又有大批的游客趁此春天的长假,游山看水,访亲交友,真是一路上车水马龙,各有需求,或欢或哀,都沐浴在晚春清和的清明光景里,清明也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个和节气紧密相关的人文节日。山水人物,风俗心境都交响成一片,盛大,庄重,却也不乏热闹,活泼。

可以说,清明时节,在家的会神思久远,想到故去的先人,他们的灵魂正飘荡在春天的浩然之气里,于是会上山祭祖,和先人们虔诚沟通,用栽棵新树,填堆新土的方式告慰他们,儿女子孙未曾忘怀。远游的,更会思念起不能回去的故乡,靠记忆里的家乡烟火来缓解思念。亦会生出诸多的感慨。

虽然心到则灵,但传统的中国人爱家的方式仍旧是古老的陪伴,若不如此,亦会觉得生命的残缺。纵然不可以日日陪伴,但是每到佳节,必然会想办法的抽身,来表达万一。而实在无力无暇分身的,思念之外更是离愁,无论对于活着还是死去的人,离开得太久太远,总是有着自发的依恋和愧疚。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一出门就想家,每到佳节倍思亲,当然现在的网络更加的草根,几乎是每到加班就思亲。所以高启的这句“清明无客不思家”,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写照。大家无论是现实还是心情,都奔在回乡或者回家的路上。哪怕家在门口,也分外留念清明时节的味道。

“新柳着烟禁垣斜,杏酪分香俗更夸。”34岁的高启,老家在苏州。两年前应朝廷朱元璋的诏令,授予了翰林编修,在南京,和当时的宋濂等16人编修《元史》,历时两年。可以说这是一套人马一个班子,在史料堆里还原历史,任务重,要求精准,这是学术项目,自然是不可以回家的。但是衣食无忧。

从宫廷的楼上望去,这是正清明时节,头两日的寒食,宫廷和民间禁火,但是今天不一样。宫廷重新采榆火,意味着烟火一年的开端。唐诗有云,”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说明历代的朝廷,对于举火的看重,有着仪式感。

本朝朱元璋做皇帝,不会大张旗鼓地鼓励贵族,用这种方式炫耀富贵威权,但宫廷里也看得到榆火新烟升起,那是为烟火新年做的炊饮。

这时已经有小太监依次过来,是清明应节的杏仁粥,每个翰林编修都一碗,香香甜甜,闻得到杏花时节的清香。

京华风俗,是在清明节有喝杏仁粥的习惯,可以补肺气。

等高启看着这碗杏仁茶,却分外的思念妻子做的。苏州虽与南京不远,妻子和孩子远在苏州青丘的小地方,但是自己担负编著要任,也有两年没有回家了。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这南京城是个好地方,山环水绕,仿佛游子偎依在母亲的身边,越是这样的好风景,越发勾动了游子思家的情怀。何止是我一个人想家,那熙熙攘攘出城的人,都在往家乡的地方去,而回不了家的,也在这山水之间寄托无限的思念吧。

“清明无客不思家”,如果不是因为是高启所写,你简直会认为这是唐诗中的哪一句,开阔而深沉。这也证明了高启优秀的文化素养和古典内涵。并不是所有写诗的人都能够写出唐诗的风味和高度。而34岁的高启,仿佛是轻描淡写,却写出了隆重的思念和情怀。当然我个人认为他是10分的想念他的妻子和孩子。他和妻子非常的恩爱,养了三个女儿,这个三个花朵的爹,真是让他操碎了心,离开一步就担心家里会出乱子。毕竟高启是从元朝乱世过来的人,他担心柔弱的妻子和如花似玉的孩子没有人保护。

当然可能朱元璋读出了另外的意思。他不放心这个高启,因为高启曾经追随过他的敌人张士诚。而高启总是一副淡然的样子,这让朱元璋很不满。

”卞侯墓下迷芳草,卢女门前映落花。

喜得故人同待诏,拟估春酒客京华。“

清明节虽然不能回家,但是几个同事一起踏青去游南京。在卞侯墓下停留,在卢莫愁的小屋前看清明时节的花落。这是一群怎样的人呢?这是一群编修历史的人,可以说他们有着另外的制高点,就是以历史的视野来看待人生。一切行进中的历史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他们的思想的优越,但是也极容易不融合当下的历史。

比如在这首诗里,明显的就是一种大历史观,风云跌宕的历史,最后成为了帝王或者王侯的坟墓,过去的人生和人事,不会比自然更长久。高启并非留念待诏这个职位,从乱世中过来的人,他有着执着的不愿意和家人分别的情怀。就是在待遇极好的宫廷里,他也显得那么寂寞。要知道他才34岁。这是年轻人奋勇向上的年龄,他何以如此沧桑和寥落?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就不能不简要地谈一下他的历史。高启出生在富贵名流之家,而且父母早就去世,留给了他万贯家财,这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但问题就在于他特别的喜欢历史诗歌。这个高启十几岁就有盛名,16岁就被张世诚请了去,左中都是白发苍苍的巨儒大家,这个天才的少年毫不怯场。我想看到他的人都认为他是神童或者神仙下凡。

但是过了这样几年的岁月,他忽然就厌倦了。因为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理想,就是有了一位好太太。我简直怀疑他将缺失的父母之爱都完全的寄托在他身边的妻子身上,又或者作为孤儿的他,是从元末乱世里看到了种种,所以他对妻子和孩子特别的疼爱,几乎是形影不离。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34岁的高启,虽然才高八斗,但是毫不留恋官场的原因。作为从小失去亲人的他,雄才大略只是表向,那是一个人的智商,他心里就是一个无限依赖家园的孩子,通常这样残缺家庭出来的孩子情商都不高。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我就来谈一下高启的悲剧。就在这一年,他完成了《元史》的编撰。朱元璋对他大加赞赏,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这是正三品的高官。就算是一个隐士你为国出力,也该接受,做出成绩来,你在退隐对大家都是风光两全的事情。但是情商不高的高启,也说了他的真心话,他想回家。

朱元璋的脑袋转得比磨盘还快。第1个这个人是真的想家,第2个,这个人这么年轻,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就想家?第3个,年轻人气傲,还嫌三品官小了,你难道还想一步登天?不用知道结果朱元璋会怎么想人。

两年之后,高启在苏州,恰逢苏州的知府,修复府衙,要请高启来做诗。高启因为对方是父母官,他对苏州也特别有好感,然后在《上梁文》里写到了“虎踞龙盘”,就被朱元璋抓住了把柄,你个好小子,不肯在南京做官,原来就想着苏州可以虎踞龙盘。一道圣旨将高启腰斩市场。时年39岁。

高启平生最想得到和守护的,是许多人年轻时不在意的,和他的生命一起毁灭。

清明诗读:清明无客不思家

这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悲剧。为才所累。而高启的悲剧是无解的。因为他是孤儿,他毕生留念的是一点点小家园,虽然求仁得仁,却是这样的收场,不禁为他的人生悲哀。

“清明无客不思家”,心中的方向,最终是人生的方向。也是所有国人的方向。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5185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