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评论 /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郭沫若曾经对鲁迅和契诃夫的作品做出过一番评价:”鲁迅的作品和风格和契诃夫的极类似,简直可以说是孪生的弟兄。假如契诃夫的作品是’人类无声的悲剧的音乐’,鲁迅的作品至少可以说是中国的无声的悲哀的音乐。”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之一,他密切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笔下的故事多为小人物发声,抨击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在《套中人》里,他刻画了一个时时刻刻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的人物别里科夫,辛辣而讽刺。

而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还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他的笔下,猛烈地抨击了中国封建制度,孔乙己、阿Q、狂人,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极具批判意味。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黑色的天空,白色的套子,组装成了一个灰色的别里科夫;黑色的时代,白色的书本,杂糅成了一个灰色的孔乙己。

孔乙己和别里科夫的境遇是相似的,不被众人理解,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两人结局是相似的,都莫名其妙的死了,死在寒冷的季节,死在众人的冷眼里,死在孤独的空气里。

本文将两个人物形象进行平行比较,分析塑造孔乙己和别里科夫的背景和意义。

01 主人公都是高压政策下产生的畸形人, 虽然可恨,但也可怜

在《套中人》中,契诃夫塑造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形象。别里科夫就像寄居蟹或蜗牛那样,总想把自己缩进壳里,哪怕天气很好,他也总要穿上套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他的伞装在套子里,怀表装在灰色的鹿皮套子里。

除了身体一直装在套子里,别里科夫的思想也装在了一个”无形的套子”里,他虽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学教师,却以一己之力,给整座城市遮上了阴霾。

他总是端着大人物的架子,任何违反、偏离、背弃规章的行为,就算与他毫不相干,他也会非常激动,太太小姐们星期六不敢安排家庭演出,神职人员在他面前不敢吃荤和大牌,城里的人都不敢不按照他的规矩来。

他追求过去,逃避现实,竟然导致了全城的人变得谨小慎微,事事都怕。怕大声说话,怕写信,怕交朋友,怕读书,怕周济穷人,怕教人识字。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别里科夫把自己完完全全装在了套子里,奇怪的装束是他肉体上的套子,呆板的语言是他思维上的套子,数不清的规矩是他灵魂上的套子,甚至连最美好的爱情也不能将他解救出来,抑郁而死。

而孔乙己也未尝不是装在套子里的人之一,他是一个落魄的知识分子,身上穿的是一袭长衫,嘴里日日喊着”之乎者也”,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封建教育的迫害。

孔乙己读过很多书,但没有谋得一官半职,本身凭借自己的力气也是能过得好的,但是他就爱摆读书人的架子,”宁可替人家抄抄书,换口饭吃,也不肯与短衣帮为伍”,落得穷困潦倒的下场 。

孔乙己也曾反抗过命运,他跑到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家偷窃,偷了几本书,还认为”读书人的事,不叫偷”,却被打断了腿。

孔乙己的思想被装在了一个名为封建教育的套子里,这个套子缓缓收紧,把孔乙己憋死在了自己的命运里。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鲁迅曾经将奴隶和奴才之间划了一条明显的界限:处于奴隶地位,想反抗挣扎,仅是奴隶而已;另一种是安于奴隶地位,并且要别人也安心于奴隶地位,这是奴才,是万劫不复的奴才。

由此可见,别里科夫就是典型的奴才,而孔乙己是典型的奴隶,两人都是高压政策下产生的畸形人,受封建思想毒害而不自知,虽然可恨,但也可怜。

02 主人公命运悲剧性根植于历史背景,虽然无奈,但是难逃

别里科夫和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相似的,他们都死于别人的嘲笑。

别里科夫在不小心摔下楼梯后,被自己的心上人瓦莲卡看到,不由自主地”哈哈哈”大笑了三声,别里科夫就这样死了,躺在棺材里的别里科夫,似乎被装进了一个永远也摘不下来的套子。

而《孔乙己》在短短二千多字的行文中,出现了14次笑声,被短衣帮嘲笑,被酒店伙计嘲笑,还是被丁举人嘲笑,这些笑声在冥冥之中埋葬了孔乙己。

因”笑”而死的深层次原因来自于作家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套中人》反映的时代是在19世纪末,当时笼罩在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统治下,“在当前这个艰苦的时代,政府的当务之急就是……平息那种头脑不清、濒于疯狂的社会舆论;必须禁止那种人人饶舌的不可名状的街头巷议,以期尽量减少流言蜚语”。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沙皇政府实行白色恐怖和高压政策,无所不用极其来镇压民主变革之风,逮捕革命者,禁锢人民的思想。别里科夫就是高压政策下产生的一条可怜虫,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但愿不要惹出什么事端”是他的口头禅。

在别里科夫死后,全城的人都感到了自由和愉悦,可是不到一个礼拜,生活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依旧那样严酷,令人厌倦,毫无理,城中不知道住着多少套中人,都是在高压时代下被迫变异的。

孔乙己生活的背景与别里科夫十分相似,他诞生在距离辛亥革命十多年的清朝末年,而鲁迅创作这篇文章是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虽然当时科举制度已经废弃,但是封建制度已经像大树一样扎根在人民心中。

在中国,儒家思想是正统思想,要求人民走中庸之道,克己复礼,孔乙己虽然身材高大,却不乐意去做与读书无关的事,这是安分守己、明哲保身的性格使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中国世代相传,也是读书人信仰的宗旨。孔乙己心中梦寐以求的事情就是考取进士,甚至自认为高人一等。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孔乙己如同别里科夫一样,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映射了那个时代封建思想对人的压抑和迫害。他们的悲剧性根植于社会背景,虽然无奈,但是难以躲过这悲惨的命运。

写在最后:塑造这类人物的意义

在1909年,鲁迅和周作人共同翻译了《域外小说集》,其中收录了两篇契诃夫的小说,还介绍了契诃夫的生平,可见契诃夫对鲁迅的影响之大。

契诃夫的小说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为人生”,通过塑造小人物,对下层劳动人民报以深切同情并对社会进行揭露和批判。

契诃夫揭露”套中人”的目的是为了呼吁人们向更自由独立的社会进发,勇敢与落后势力作斗争,及时与不良现实一刀两断。

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提到:“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

所以说,鲁迅写小说的目的是为了揭露社会,引起人民的反思,他的小说就像是药,为了治愈人民的痼疾和劣根而存在。

当时代被历史的车轮碾过后,都会产生千万个装在套子里的孔乙己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翻涌起无数尘埃,类似孔乙己和别里科夫这样的人物,都湮没在了尘埃里。

今天看到了一个视频,一个中年男子穿的很体面,站在路口中央愤怒地说着旁人听不懂的话语,他把微积分、高居、高数、考试等词胡乱拼凑在一起,没人能听懂他在说什么,他就一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宛如一个孤独的帝王,挥斥方遒。

有点可悲,不禁让人感叹,是什么样的生活才使他变成了这样,我们猜测不出,但我们一定能感同身受,毕竟郁郁不得志的生活真的能把人逼疯。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的人物,是一种铭记,是一种批判,更是一种希冀,人都是要向前看的,就让孔乙己和别里科夫式的悲剧人物留在过去吧。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720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