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历来认为朱瞻基是一个优秀的守成之君开创了“仁宣之治”,但同时给大明留下了三个重大隐患。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但是内涵逻辑是,“仁宣之治”的优秀在于“三杨”内阁的辅佐;三个决策错误才是朱瞻基自己的决定。

“让太监读书”首当其冲,光这一项就被认为是给大明后来党争的埋下了伏笔。但是炒米认为这么评价并不客观。

知道朱瞻基为什么要让太监读书,大家就不会觉得这事情是件愚蠢的事情了。

明朝开国以及靖难,培养出了一大批武将勋贵。虽然前期朱元璋将淮西勋贵连根拔起,但是很快靖难又产生了新的靖难勋贵。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武将勋贵在明初50年,一直都是强势存在。朱瞻基的父亲朱高炽和叔叔朱高煦之间夺嫡的纷争,本身就是明初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文官集团和武将勋贵之间的斗争。

历朝历代都是靠武将打天下,靠文官坐天下。所以历史实际上是无法阻止文官集团的成长的,这是必然趋势。

所以最终毫无意外地文官集团赢了,赢了的结果就是朱高炽即位,翻案、禁止大型工程、改组内阁,让内阁大学士进入大明决策机构。

因为朱高炽死得早,改组内阁被记在了朱瞻基头上,但实际上他即位的时候,已经时事实了。当然他默认了这个事实。因为文官集团的强大,有利于制约武将勋贵。

“三杨内阁”对朝局的把控,把朱瞻基变成了一个“促织天子”。这个朱棣的“好圣孙”是那种甘于平庸受制于人的君王吗?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显然不是,在宣德一朝,郑和开启了第七次下西洋,也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下西洋。要知道“仁宣之治”的本质就是“全面收缩,休养生息”。郑和在宣德朝下西洋,是和主题相违背的。

所以让太监读书,目的就是为了制约文官集团。因为朱瞻基明白天下太平以后,大明朝不会再有马上天子了,只会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天子。如何保障大明朝的权柄不落入他人之手,只有通过制度来实现。

正是因为这一套“票拟、批红”制度,使得后来明朝什么样的“不合格”的皇帝在位,都没影响到大明的实际运作。也正是这一套制度,嘉靖才成为逆袭的皇帝,否则嘉靖就算权谋再厉害,也回天乏术。

当然崇祯在受到文官集团洗脑后,清洗了天启朝的宦官集团。结果又如何?文官集团拯救了大明,还是加剧了大明的消亡呢?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考虑问题更多基于自身身处的实际情况去决策而已。就像所谓朱瞻基埋下的第二个隐患。

放弃辽东和越南的实际控制,全面收缩。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本身也被当作“仁宣之治”的政绩来宣传的。毕竟国力已竭,收缩是大方针。

而那些边远之地,向来是以农耕文明鞭长莫及的无用之地。这是当时的主流认知,文官集团对这种认知甚至更甚。这个责任不能归结给朱瞻基。如果要归结给朱瞻基,试问文官集团是反对收缩,还是力挺收缩的呢?

还有一个选嫡失误,竟然也归结到了朱瞻基头上。这简直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了。

的确朱祁镇是一个让人遗憾的皇帝,因为轻信死太监王振,“土木堡”之变差点变成了“靖康之变”。使得大明精锐尽失,国威尽丧。连朝鲜都不给大明后宫进贡女人了。

朱瞻基成就了“仁宣之治”,却给大明朝留下3个隐患,是否科学?

但是别忘记了朱瞻基就两个儿子,朱祁镇和朱祁钰,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这也是文官集团公认的皇储。

难道要朱瞻基选择“废长立幼”才是正确?君不见万历想废长立幼,文官集团是怎么洗死相拼的?“废长立幼,取乱之道也!”又是谁的名言?

所以这三个责任究竟是谁的呢?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4445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