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小说 / 风飞扬:你可记得我倾国倾城

风飞扬:你可记得我倾国倾城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烟初冷 当时明月在(1)

烟初冷 当时明月在(1)

她就是陈圆圆,那个被人当成千古罪人的女子,别人说,她有倾国倾城的貌,正是贻误江山的红颜祸水,身为汉族人,却引得大明灭亡,满人登基。

多少回,她在青灯古卷下长叹,她一柔弱女子,其地位,也就如猎物一般,在改朝换代的漩涡里孤身难安,纵然起起伏伏,随国运一起被抛在风口浪尖,还不是一样,与幸福擦肩。

记忆里,想不起自己幼年的样子,有的,只是苏州花街柳巷的松软,她生得花容月貌,习得琴棋书画,练得能歌善舞,很快就以才艳双绝成了名冠江南的秦淮八艳之一,骨子里有清高也有风情,也冷面寒腮,也嬉笑怒骂,越是如此,越引得大批慕客前来,寻常人等只能站在门外张望,而入得帘来,或是权倾一方,或是家财万贯,或是才高八斗。

那时只是二八年华,有骄傲,有期待。想着,这么多人里,必有那钟情郎,不计较她青楼出身,娶回家世世恩爱。所以,对他们,她投其所好,欢笑呈颜,低吟浅唱,眼睛里溢得满满地,都是在等待那可以牵起红线的情缘。她发誓,不管命运能把她带到谁身边,她都会一心一意,与他剪烛西窗,为他红袖添香。

只是,每个寂寞而孤独的夜晚,圆圆都带着失望的泪水,在无声的烛光下,对着影子,看自己盈盈不堪一握的腰身,真想,在这人生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他。

他叫田畹,是皇亲国戚,说要为她赎身,随他走出青楼的那一刻,圆圆对他微笑,眉宇间全是柔情,她晓得他高门大院,她做一妾也心甘情愿,不争宠,不贪婪,一间斗室就好,给他最安静的想念。

可是,他说,要把自己送到崇祯身边,要的,就是这份娇媚如花。

她沉默,随即释然,命运如此安排,到了天子身边,就算只有短暂贪欢,她也只有尽力把最亮丽的风姿展现。

田畹告诉圆圆,不要做胭脂俗粉,要做那个后宫里,别样的红颜。

于是,她淡雅衣衫,清纯如仙子,皇上碍不过这等美意,看着她说,江南那是歌舞欢场,就唱一曲吧。

她起身凝神,旁若无人般长袖轻舒,歌声娇柔婉转,能醉了京城三月的天,盈盈美目,含羞带怯,末了,提笔匀墨,撰诗一首表达对皇上的敬重和爱慕。

真的,进了皇宫圆圆就没想着再走,她恨不得在这短短的接触间,把自己的所学都一一呈现给皇上。

无奈,任是她怎样讨好,皇上的脸上仍带有浓郁的愁容,也是圆圆生不逢时,在这个战乱不断的年代,他没有心思再结新欢。

皇上留她在宫里待了整整一百天,他没有冷落她,经常坐下来听她弹琴,一遍又一遍,一听就是大半天,什么也不说,要么凝神看她,要么沉思,但是,他不碰她。

他说,国事当前,我不能收纳你,怕我一碰,就会永远地沉溺下去。

圆圆看惯了爱情的千般模样,歌里唱过,水袖舞过,姐妹里议论过,唯独没有遇见过。

她不知道该高兴还是该悲哀,这一句话,肯定了皇上的欣赏,却也生生切断了她的未来,还以为,她和他之间,只是时间的早晚,却没想到,他把她囚在了圈外。

就是这句话,让圆圆认定他爱她,否则,不会有这样的顾虑和怜惜,身为皇上,要了一个女子再抛开,哪怕只是慰寂寥,在那个传统里,不是皇上冷血无情,而是女子的本分和福气。

然而此刻,他用世间最平凡的爱来珍惜圆圆,这个人,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君王,而是心里实实在在的男子,让人心疼得,真想伸出手去,抚平他额头上的凝川。

没有名分,却有了情分。临告别时,他说,再见无期,万望珍重。

圆圆看着他的背影,眼里潮潮的,却没有泪。经过这一场,她的心已留在了他身边,此去前路不可估算,不管再有怎样的际遇,她都是一个爱过的女子,且爱着,不可磨灭。

又回到了田府,再看到这个把她从江南千里迢迢带回的人,全然没有了当初的悸动,她只是一个礼品,为讨皇上的欢心,现在,她没有完成他的期许,于是田畹强悍地霸占了圆圆,而她的身份,转而成了田府倚歌卖笑讨欢的歌姬。

比在江南更加悲悲切切,彼时的圆圆,还可以清高,而眼下,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唱一些淫词艳曲,听那些男人放肆的调笑。

那一天,她淡扫娥眉,轻理云鬓,站在镜子前看自己,还好,终究,还是有一种别样的神韵和气质,超凡脱俗,在这些歌姬中,她还是一眼就能被区别开来。

当这个男人目不转睛地看着她时,她知道,又一个人,中了她的毒。

田畹宴请的贵客,正是这位吴三桂将军,刚刚被升为宁远总兵,统领将军镇守山海关。

崇祯皇帝看上的人,一定错不了。圆圆对他微笑,这一笑,似是唤起了前世今生,她和他有躲不掉的姻缘。

一个眼神,便也胜了千军万马。吴三桂对田畹说,把圆圆许给我,战乱之时,我先保贵府,再保大明江山。

他的话说得很轻柔,却掷地有声,分量极重,落在圆圆心里,她说不清是喜是愁,吴三桂有一种深情,凛凛地对着她,他说得明白,也爱得明白。

田畹担心的事居然这么轻易就解决了,自然乐得双手奉上,他们各取所需,这是一场双赢的交易。

她默默地接受这样的安排,吴三桂用了“许给”,让她感激涕零,总算,他没把她当物品,而是如此郑重其事。

她又想起了崇祯,他选定的人才,自当是这样懂得女人最大的满足,还有,她若到了他身边,一定会劝他,若战乱临城,让他务必要先护得皇上周全,她一定会好好回报他,哪怕让她牺牲自己也甘愿。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烟初冷 当时明月在(2)

烟初冷 当时明月在(2)

将军就是将军,没有那么多的顾虑,他嚷嚷着这就叫英雄难过美人关,虽然距离上任的时间已经很紧,他还是举行了轰轰烈烈的纳妾仪式,大张旗鼓地把圆圆娶了回去。

漂泊这么多年,总算圆圆也有了自己的家,不再是栖身,而是扎根。

洞房花烛夜,他轻柔的怜惜,深深的感叹,都让她知足地笑着,如此结局,她再无埋怨。

第二天,他和她告别,他在她房中拖延了又拖延,他说,好好地,等我回来。

圆圆依着床幔轻轻点头,是。

他走了,圆圆打定心思,温和平顺地对待这个家里每一个人,然后,只有一件事,就是等他回来。

等来的,却是闯王李自成率大军攻破北京城的消息,一时间,街上凌乱,人心惶惶,很快,大顺王朝建立,城中旧臣遗老的府宅成了他们搜刮的对象。

也许正是娶圆圆进门时,吴三桂洋洋得意的赞叹,李自成的部下居然知道他家有一绝色女子陈圆圆。于是,就这样,吴家老少四十余口的性命拴在了她一个弱女子的身上。

如果她不去,那么,这些人,就要尸首异处。

自古江山与美人,亦要嫁与荡子。

李自成也担了一个“王”字,但是他与崇祯不同,此时此刻,圆圆想到的还是那个被她爱上的男人。崇祯是忧郁的,有威严也有书香。而李自成,满脸得意,一身霸气,眼睛里散发着桀骜的神色。

圆圆没有恐惧,也没有卑微,也是凌然地看着他,若是大丈夫,何必用这种小人手段,抢得一个女人的身体,又算是怎样的成就呢?

而他,却忽然地柔起来,他说对不起,是手下的鲁莽,但是,你就跟了我,可好?

圆圆迷茫了,这些上过战场,见惯风云变幻的人究竟是怎么了,自己再美,也不至于有这样的力量,但是她不能死啊,不是怕,是还不知道崇祯怎么样,吴三桂怎么样。她实在不愿意让自己带着这样的担忧永远地离开。

跟了他,也没有受委屈,李自成一样把圆圆捧在手心尽情地呵护。但是,她不再有快乐,她的眉头越锁越重,她的叹息越来越久。而李自成,他也在陶醉中,慢慢迷失了自己。

圆圆早该料到,一个在美酒和美女中流连的人,他的政权不会持续多久,果然,传来战事,吴三桂引领清军入关,目标正是还在襁褓里的大顺王朝。

听说,吴三桂本想为了家人安全而归顺李自成,恰恰就是因为圆圆被掠走,激得他拍案一怒,不怕被人唾骂,不顾国家民族,与清军联手,立誓灭了李自成。

李自成打了败仗,杀了吴三桂全家,临走时,他把圆圆拉到马前,要她跟随。

这还是圆圆第一次对着李自成笑,笑得云淡风轻,她不能,她真的不能,北京城里有崇祯,虽然已是再见无期,可是离得他近,就随时可知他的消息。还有吴三桂,他为她牺牲那么多,纵是不动情,也已动容。她若再背弃他而去,他会倾尽天下什么都不顾。

看见吴三桂时,圆圆还没来得及诉说什么,已被他紧紧地抱住,虽然风尘仆仆,面带倦容,虽然还没有在痛失家人的悲伤中走出,他还是说,圆圆,幸好还有你,幸好啊……

这么多变幻,第一次,圆圆依靠在他怀里痛哭,朝代更替谁也无可阻挡,为什么她一个弱女子要卷在其中,好像还成了街头巷尾人人谈论的主角,还好,到他身边了,这个可以抛开一切保护她的怀抱,以后该是风平浪静了吧。

可惜,愿望是美好的,现实却如此残酷,清军大举入关,清朝建立,念在吴三桂有功,封他为平西王。圆圆倒吸了一口凉气,吴三桂当初是请清军帮忙,现在却成了满人的臣子,这成了什么?民族叛徒啊!

圆圆再三地劝说他,弃清复明,以尽忠义。他却毫无愧色,说什么明朝气数已尽,灭亡是必然之趋,不如做大清的开国功臣,以后荣华富贵,定不可少。

不不不,这怎么可以,如果这样,那崇祯,他该何去何从?

还没等圆圆想到更好的办法,消息传来,崇祯帝自缢殉国,保全了明朝最后的脸面。

就冲这,她对崇祯皇帝的爱更加浓烈,而对吴三桂,却有了慢慢滋生的怨恨。

吴三桂却是人生得意时,越战越勇,把圆圆带在身边,东征西伐,戎马倥偬,最后一路南下,大清有了这样的辉煌的版图,他功不可没。

坐镇云南后,他说,圆圆,你是我的精神支柱。

听着他的话,圆圆黯然神伤,在她看来,他的成绩有多大,罪过就有多深。

圆圆谢绝了吴三桂封她为平西王妃的提议,经历了十几年的坎坎坷坷,惯看了人世间的沉浮起落,世间已有传言,说她是红颜祸水,明朝灭亡的头号罪人,还说这人一身狐媚,男人看一眼便会神魂颠倒,任她摆布。

圆圆苦笑,如果她真有这等妖术,那么一定会把自己留在崇祯的身边,死也相随。

崇祯,别怪我爱得不够真,我还有一丝幻想,希望能找到机会再把你的大明江山恢复起来。

顺治十八年,吴三桂擒到了永历帝,圆圆苦苦劝他反清复明,以他的势力还是有希望的,然而,他贪恋自己的权位,把永历帝绞杀了,大明王朝彻底断了根脉。

而圆圆,也绝望了,却不敢以这样的戴罪之身离世,她脱下华服霞帔,摘下金银首饰,隐入净修庵中,日夜与古经为伴,不再为凡尘世事而烦心。

夜夜夜夜,她在香前静坐,希望,若有来生,不要倾国倾城的容貌,愿得一有情人,相爱终生,在烟火人间,做柴米夫妻。

把陈圆圆的故事这样讲出来,也许太过于女子柔肠,却攒着她的芳魂杳杳,她人已漂泊了太久,只想能给她的心找一个落脚的地方。

每次想到秦淮八艳,我总是淡淡地扫陈圆圆一眼,而不敢有过多的思量,拉开历史的帷幕,她的经历最传奇,而她的心,也最委屈,也许一入风尘,就注定了在爱情里寻不到好的结局,青楼里的头牌,不过是把自己修炼成了放着光芒的明珠,别人抢来抢去是因为欣赏,带在身边不过也是以示富有,走在红尘路上,有了沾沾自喜的资本,收在家里,更是一个最简单的收藏。

乱世里的红颜,各有各的苦楚,隔着那么久的风烟,也只能陪她暗暗地叹息,看明代画家张灵的《招仙图》,我看了良久,心里徘徊着放不下,时空交错,这里面的女子,真像尘埃落定,伏在佛像面前待结莲子的陈圆圆。

张灵生活的年代比陈圆圆要早,他不知道这个朝代灭亡时,会有一个女子如他的画中人,他更不会想到,几百年后,还有一个女子,独恋他画里的神情。

光阴有重叠,让她在那安宁里,真实地,展露一下那绝代芳华的美艳和清愁。

张灵与唐寅为邻,那个地方七分的风流潇洒给了唐伯虎,七分的清旷悠深给了张灵,画中月圆烟笼,水波无际,芦荻丛旁,江岸尽头,女子低眉笼袖,悄然伫立。人物用白描勾勒,衣纹细劲飘洒,没有人会去在意她的五官,只见她更深露重一个人月下亭亭而立,早已看到了她心里的凄婉,她一定是在祭奠,当时明月,流水前身。

这幅画面极其简洁,背景是大片的空白,看在心里,却一点也空闲不下,寂寥清凉的气氛一直弥漫在周围,越往深处走越是看不透,不如就这样静静地在它面前,任心意婉转,把凄清化为冷烟,感受古郁苍凉的味道,伴着远处若隐若现的洞箫,尤记得,明时月色。

在这画里,舍一段情,为窗外对影。

月团圆,人邂逅;月似当年,人似当年否?往事心头潮八九,怕到三更,早到三更后。

梦刚成,醒却陡;昨夜惺忪,今夜惺忪又。病里春归人别久,不为相思,也为相思瘦!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歌尽桃花(1)

歌尽桃花(1)

胡兰成曾经这样评张爱玲,她这样破坏佳话,所以写得好小说。

果然,张爱玲不动心不动情,好似已把红尘看破似的说,普通人一生,再好些也不过是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聪明之人,就在扇子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愚拙之人,就守着看一辈子的污血扇子。

她把爱情看得清透,自己却逃不出,那么义无反顾。

倒是我,小女子的平凡俗念,万不敢破坏佳话,面对里面不安的情节,也只当是瓷器上的冰裂纹,生而注定有它,一颗完整的心破碎开来,已然是盛开的花。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整排古代戏曲名著,我看的第一本,就是《桃花扇》。

1699年,孔尚任写《桃花扇》,他用了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书成大笔传奇,年轻人从中看到爱情的缠绵,世事的无奈和恋人的坚守,政治家看到朝代兴衰灭亡的风起云涌,千古大帝康熙曾派内侍专程向孔尚任索要剧本,可见这桃花扇上藏了太多风霜。

李香君对侯方域的真挚深情和对国家的民族大义,让人赞叹这个弱女子的力量也可以激起千层浪,孟姜女哭长城似乎也不是不可能的,论力气,她们手不能缚鸡,却可以为了爱着的那个人,感天动地,感染身边所有的人。

我只想单纯地写爱情,无关当时纷乱的世道,落笔发现却不能,这一切的悲剧,恰恰就源于这里。

一个是艳名远播,一个是才情横溢,男为翩翩佳公子,女为青楼薄命人,他们都太有名气了,若在太平时,定可以浪漫无尽相守有期,可落到乱世,就成了飘摇的小舟,靠不了岸,也难敌多少风雨。

倒不如清舍茅屋下的初开情窦,天下太远他们不用理,社稷太重他们也不用担,没有多少雄心抱负,也不愿意去当乱世里争宠的英雄,他们只有这栖身的小家,和可以耕植的田地,兵荒马乱也挡不住他们起火过日子。

民间的烟火,根植着淳朴大义,这“义”字竟然不是随时可以揭竿而起,他们一拜国家安定,二拜风调雨顺,可权力之争,最后要得的是民心,国和家就是这么难分离。

青楼历来都是个轻易就能被打散摧毁的地方,盛时轻歌曼舞迷醉是毒,乱时红颜藏春易凋是毒,总之翻手是云覆手雨,这风尘里的女子,就无奈地成了可以浅尝,却不能深醉的闲情。

这些,她们深知,所以若想这一生也像寻常女子那样美满,就只得寻一个能懂得并珍惜自己的男人相爱,他们要付出多一点的艰辛才能换得平和守候,哪怕只差一点点,也是如梦幻般碎无痕迹。

李香君住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楼,这楼的名字脂粉味浓了些,彼时,她正十六岁,如花似玉的年纪,随着养母李贞丽,请了师父学昆曲《牡丹亭》。

她们是卖艺不**的,比寻常庭院里的女子还要多一点豪爽侠气,而且又知风雅。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这曲子度林妹妹的时候,她的爱情已露端倪,香君却不用这曲子度,她还没有真正地感受过爱情,或者,她还都没有做好准备。

可是,她唱着唱着就迎来了户部尚书侯恂的儿子侯方域。

侯方域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显赫的家世,卓绝的才华,倜傥的风仪,似乎都被他占全了。

李香君琴棋书画诗词歌舞也是样样精通,其人娇俏玲珑,人称“香扇坠”。

古时的人就有这样的可爱,郑重其事地起个名字,总觉得有这样那样的不妥,随意取了个称呼安上,却是无比妥当,多少的开始,都是这样轻轻地对望。

他们一见倾心。

侯方域许了一段情,李香君许了一生。

为香君梳拢并非有情有誓言就行,还得有一笔丰资为她赎出身来,其实就是把她买下来,让她成为他一个人的财物。

可惜他没有这么多钱,杨龙友出手大方,雪中送炭,送来了足够多的钱财,体面地帮他们二人办了喜事。

涤了金瓯,点着喷香兽。这当垆红袖,谁最温柔。

从楼上相逢到芙蓉帐暖,这一切顺遂得似水清凉,投在波心里的影子,都像织锦缎裹着的龙凤珏,可以代代传下去。

当夜,侯方域将一柄上等的宫扇送给了李香君,并在上面题了诗句作定情之物。

第二天早起才知道,这出钱的人并不是杨龙友,而是在政治上与侯方域对立,总想找机会拉拢他的阮大铖。

阮大铖著有多部戏曲和诗文,很有文采,但品格低下,把政治斗争当成小孩游戏,好像什么都可以重来一样,舍得刀子和冷剑,也舍得糖,大不了就躲起来。

一生的官宦生涯,先后累计在一起,也只有大约两年左右的时间,主要就是不择手段地对东林党人和复社文人大加迫害,南京城陷后又乞降于清,生前身后留下了滔滔骂名。

侯方域有一丝的犹豫,政局动荡不安,处处都有缝隙,未来盘算不起,也许该先顾好眼前,毕竟这才是真实的有温度的,他舍得了这钱财,却舍不下这红粉佳人。

没有钱,这女子就不能跟着他走。

李香君可没有那么多的想法,一听是阮大铖的小算盘,她顿时把头上珠翠身上罗绮抛到地上,惟恐玷污了自己,舞低杨柳楼心月,雕出了这玲珑剔透不染瑕的心。

她凛然不惧的话让侯方域汗颜,眼前这个娇弱的女子不仅上得厅堂,入得院房,还能让七尺男儿生出敬仰,她人在斗室,照心照胆,俨然已有了丰碑的基座。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歌尽桃花(2)

歌尽桃花(2)

他们变卖首饰,四处借贷,凑齐了钱数给阮大铖砸了回去。

得罪了一个小人,他是一百年都会记仇的,从此,侯方域开始四处逃亡,李香君也是风中微竹动荡难安。

似一只雁失群,单宿水,独叫云,每夜里月明楼上度黄昏。洗粉黛,抛扇裙,罢笛管,歇喉唇,竟是长斋绣佛女尼身,怕落了风尘。

这曲牌名叫“锦上花”,听来只觉得凄凉万分,整个大明的寒烟都为她升起。

她闭门谢客,洗尽铅华,成了**旧人,每日里焚香静拜,盼良人早日回来。

她等来的是田仰吹吹打打的花轿,要把她抬回去作妾,李香君说不通骂不走,在媚香楼上,她一头撞向栏杆,立时血溅。

这般亮丽的一个回转,生命横在这里,竟是谁也跨不过去,对方动嘴动手动权势,她委屈不得立志守节,贞对侯方域,忠对殃殃家国,她这一舞,把节气信义都担在了肩上。

此时还有一个情义女子,就是香君的养母李贞丽,她惟恐逼死了香君,也念她的一腔痴情贞烈,狠了狠心,替她上了田家的花轿。

鲁迅先生给曹聚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古人告诉我们唐如何盛,明如何佳,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

明代的皇帝坐在江山上玩世不恭,各有各的神秘传奇,宣德帝在宫里走笔翰墨,正德帝在乡村野店欣赏李凤姐头上的海棠花,嘉靖尊道教敬鬼神,一心修玄,日求长生,万历二十八年不上朝,经济却空前繁荣,崇祯帝以身殉国,自溢前不是赐后妃女儿三尺白绫,而是提剑乱砍一气。

这个极有意思却不糊涂的朝代,诞生了不少才子,末代萧条的世景下,却站起了一排奇女子,以秦淮八艳为代表,如陈圆圆,如柳如是,如董小宛,她们的传奇一直延伸到了下一个朝代的井旁村巷,然而她们心有壮志,生在明朝的女子,死是明朝的芳魂。

所以韦小宝对陈近南说,我们反清复明,就是要夺回属于我们的钱和女人。

咬牙切齿,这般的深仇大恨。

《桃花扇》里的政治风云,朋党结集,比李香君的等待用的笔墨要多得多,那是个瞬息万变的时候,个中人不敢等闲,历史的舞台本就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只是谢幕的不甘下去,登台的不愿等待,于是就有交错时的乱。小女子的爱情自然占不得缝隙,充其量只是个背景,华丽些,婉约些,让过往的兵器马蹄不是那么单调,路过河畔杨柳依依掩映的小楼,楼上一个绝色女子,有情有才有痴心,政治戏唱得让人累,拉上一个倩影且歇歇神。

只剩了香君一个人,而且有伤在身,更觉凄凉,整日也只有拿出侯方域洞房花烛夜送给她的扇子,一面想着他不知道在外面要受多少流离的苦,一边支撑着自己千难万险都要撑住等他回来。

李香君视这扇子比自己的命还要珍贵,他俩的情谊似乎都可以在这柄扇子上得到印证。

说来也奇怪,都说青楼女子无真情,因为面对的男人通常都是寻欢而来花钱买笑,她们动不得情更真不得,因为对面的那个人不真,厌了可以随时走掉。

扇子似乎隐隐地正有些飘零女子不安定的命运,秋来见弃,这是无奈的注定,班婕妤身份之贵还对着团扇悲泣,香君的风采大气就是有这样的不羁,她是香扇坠,他给她扇子,不正是有个挂系有个依靠吗?这样想,人会轻快很多。

恼的是扇子上溅了她的血迹,不是杜鹃抛,是脸上桃花做红雨儿飞落,一点点溅上冰绡。

侯郎侯郎!这都是为你来。

想到深处,舍不得停下,把过去短暂的欢乐时光和漫长的分离仍是细细地一步三回首,含愁带笑再凝望地想来,想到支撑不住,伏在妆台睡去。

恰好杨龙友来探望她,看见了这轻易不示人的扇子,但见上面几点嫣红煞是寂寞,于是悄悄地摘了旁边盆里的草叶,拧出嫩绿的汁来,就取案上的羊毫笔,略一沉思,勾勒出了一幅简单的折枝桃花,素绢绿叶红花,浓墨诗情相配,恰是开在有心人家,风情极了。

叶分芳草绿,花借美人红,桃花薄命,扇底飘零。

杨龙友对李香君有一份敬有一份怜,却没有任何非分之意,他知道她的过往和等待,也懂得她的刚烈和柔情,李香君此时是幸运的,有一位在亲情之外,却在知己之中的朋友,把她折损的相思点成一枝桃花,娇艳着永不凋零。

看似不经意的一笔,好像临时起意,给这烙刻的深情染成有生机的容颜,若不是心里原本有那份爱护在,桃花难开。

红尘里,若有为你绘一幅桃花扇,与爱情无关,那他一定珍之惜之,感慨这世上有这样一个你与他相遇。

桃花扇成了飞鸿一羽,托人寄向刚刚落脚的侯方域。

可恶毒的阮大铖却不想就此放过她,他设计把李香君征为歌女送往皇宫,和侯方域彻底断了音讯。

不久,清兵南下,南京破城之时,香君逃出了宫,整个南京城里火光四起,处处凌乱,秦淮河依旧沉默,媚香楼却已不复存在,她跌坐在长板桥上看着楼上的大火失声痛哭。

此时此刻,在她不远处,侯方域在媚香楼周围苦苦地唤着她的名字,找了一圈又一圈,找了一夜。

香君被教曲的苏昆生看到,把她带去了苏州,一路颠簸心又碎,香君染了重病,暂居在苏州的卞玉京家,勉强延续着生命。

苏昆生也是古道热肠,他跑了几个地方打听,自愿北上商丘替香君找到侯方域,香君剪下自己的青丝,连同桃花扇一起,交给苏昆生带去,也许她自己也有预感,大概是等不到侯方域回来了,只留下遗言,公子当为大明守节,勿事异族,妾于九泉之下铭记公子厚爱。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歌尽桃花(3)

歌尽桃花(3)

侯方域看到这些,立即启程,星夜直追,还是晚了一点,香君已去,只余一片伤心。

万古凄凉。

惟有这样,他们的怨才能得一个释放,可以怨天,可以怨地,可以怨自己生不逢时,怨战时什么都要破碎。却留下一份完整的情,看紫陌红尘万里,我这样来过。

陆小曼在《哭摩》里写,从此我再不信有天道,有人心,我恨这世界,我恨天,恨地,我一切都恨,我恨他们为什么抢了我的你去。

刚烈如李香君,必然也有这样不说的恨,若侯方域也有同样的恨,还可以让九泉下的香君瞑目,以慰红颜。

这是我认定的结局,认同的佳话。

民间总是极力地把香君的故事变得**,不惜用一个又一个的传说来掩盖平淡而伤感的真相,关于他们最终的结局,还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流传。

一种是李香君和侯方域终于在苏州相遇,一对颠沛流离尝遍人情冷暖备受相思煎熬和命运捉弄的有情人,却被一个老头当头棒喝,两人看破红尘,各自出家,一个在北山之北,一个在南山之南。

这也是孔尚任《桃花扇》里的结局。

这个调太激昂,弦易断,它只是一种平和圆满的愿望,是旁观者对尘世的寄托,倚曲相和,她是红尘的音符,不会空悬壁上。

还有一个结局,李香君和侯方域团圆,后来侯方域变节南下,香君被赶出侯府,心碎而孤寂地死去。

无限悲凉,把美好全部毁灭,是彻底的悲剧。

却仍然不像香君。

不过顺治八年,侯方域参加了乡试,堂堂的复社四公子之一,居然耐不住寂寞欲谋清代的官职,在当时来说,的确是“变节”之举。

明亡后陈贞慧隐居不出,冒辟疆放意林泉,方以智出家为僧,还有杨龙友抗清殉国,陈子龙自沉明志,与他们相比,侯方域无颜并提。

若香君尚在人间,在他身边,一定会苦劝他对明朝守忠,自不会坐看他寻仕,若劝不成,或生离或死别,总之,必不会再与他共枕席,更不会被动地被人赶出来。

陈清远,号渠仙,他画中的李香君,没有任何背景衬托,他替她舍去了秦淮河上的烟波画舫,舍弃了媚香楼上的壮烈凄惨,还舍弃了奄奄一息时的茫然悲凉,李香君落在他的笔端,顿时脱离了世间炎凉,那些沉重的风霜与她无关,她只是清新脱俗的小女子模样,沉吟于书卷上的词句,窗外处处温良,她眉目间一派安详,映衬着时光都缓缓,一寸一寸不忍移开。

香君这个香扇坠,竟是系在大明朝江山上的,血染的桃花扇,也成了坊间开不败的凄艳,香君去世后,桃花扇也失去了踪迹,寻常猜测是被香君带到了墓里,这一含情含志的信物,她是不舍得丢下的。

于是清冷冷的香君墓开始不安,多次遭受劫难,只是彻底挖掘,也没找到桃花扇。

民国初年,收藏家张伯驹见过这把桃花扇,也只是见过而已,后来的下落依然成谜。

不知道此番,它暖在谁的掌心。

苦寻那把桃花扇做收藏,远不如,有一个肯为你画桃花扇的人。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1)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1)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喜欢在画册里找顾洛的画来看,皆因为他生平作画未尝重稿,也未授一徒,真是倔强也孤傲,有这样担当的勇气,有这份从容不羁的畅意,像人生要走的路,绝没有重来的机会,平仄的雪落雨滴,浓淡的树影花阴,也都没有彩排的可能,匆匆开了场,此后全是随性天意。

这样的人,是不怕有遗憾的,所有的不完美,他仍然用风中的阔笑面对,仰起头来,天日疏朗,白云悠悠,背过身去,也是坚毅如山,独对心中涓涓细流。

都说百炼刚化绕指柔,却总有人,为珍藏纤缕温柔,而练就浩浩刚强。

所以,看他画时,看那一描一线是浅,还要寻觅着归期,留恋一抹沉静的画意。

此画以淡墨写意绘庭院中的树木竹石,清冷的韵味铺得满院满枝满心都是,圆月窗内,素帘挑起,露出一个女子的瘦影,孤寂地坐在案几旁,桌上是打开的书卷。她神色凝重,略带叹息,似有万般心事。和景物晕染在一起,纷纷扬扬都是孤寂。

冯小青,历史浩渺的风烟中,她留下的痕迹越来越淡,清初《女才子书》中记载,她本名玄玄,明朝晚期人,大致生于万历年间。她的故事沉浮于张岱的《西湖寻梦》,而更多的,却是落在了画卷中,多少名家都不舍她的诗意,她只简单的四句诗,女子幽寂孤独的深闺愁怨,字句间不拈任何实景,一个冷语幽窗,引来了多少男子一瞬间怜香惜玉的柔肠,从顾洛到王愫,再到清末的沈心海,他们都认定庭院深处小轩窗内,清瘦的女子就是那时的小青。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小青佛舍在西湖,而今,西湖早已没有这一景。

小青的一生很短,虽然有了婚姻,却仍然没有走到十八岁。

她是扬州女子,父亲儒雅慈爱,官至广陵太守,母亲是大家闺秀,诗文琴弦无所不精,他们的明珠女儿自然是出落的资质不凡,仪表风姿有仙人落在尘埃仍空灵的慧洁。

十岁那年,太守府里来了一个化缘的老尼,似乎走了很远的路,却不见风尘仆仆,见了小青很是喜欢,口授于她《心经》,只一遍,小青就把经文一字不差地诵了出来,声音平稳,面容端严。

老尼对小青的母亲说,此女早慧福薄,恐怕生命难以长久,不如随我出家吧。

小青的母亲自然是不许,只觉得她胡言乱语惹人不快,老尼临告辞又说,千万不要让她读书识字,否则她必不安稳。

张岱在文章里把这一节写得极简单,没有任何情绪,我看了却有一点沉郁之气,出家人不打诳语,也许她真能窥得命运轮回里注定的天机,小时候看道济看法海,看《西游记》,总觉得清修之人是有些灵通的,他们不说是因为说不得,他们说了,就必定有个因。

可我不喜欢他们说出来,包括《红楼梦》里的一僧一道,好像大观园里的情节都是由他们带动和安排的,演不下去了他们就亲自出场,或安线索或解扣,因果相连,万事成空,无业不下凡尘,既然有命运主宰,那就该由着他们在人间完成天定的局。

那时候年岁小,看见老尼这样说,心里就懊恼,她一定是故意来的,故意说这些话,有了这样的暗示,让垂髫少女如何及笄?

小青一天天成长,聪慧异常,喜欢读书,闲时弹琴或者下棋,画堂深处日影静,呖呖莺声鸣啭,年年岁岁花相似,日子清丽得如胭脂晕开上粉腮,娇弱羞怯,只待春情饱满,为一纸盟约盛开。

正是建文四年,燕王朱棣夺得天下,一朝天子一朝臣,先帝信任的人,是新皇最急于铲除的根系。

冯家被灭族,小青恰好随一远方亲戚杨夫人外出,幸免于难,不但成了孤女,还要四处逃避,暂居在杭州的冯员外家。

女儿柔肠,与世无忧的小青顿时有了驱不散的忧郁。

冯员外有个儿子名冯通,已娶妻,颇有文采,元宵节制灯谜,写出来的谜面不但有情致,而且有声有泪有怜惜。

话雨巴山旧有家,逢人流泪说天涯。

红颜为伴三更雨,不断愁肠并落花。

小青想到了自己的遭遇,顿时有些痴,冯通看在眼里,心里漾起无限爱意,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彼此不犯。

几天后,一场大雪突至,梅花正艳,小青去梅蕊里集雪以烧茶。

这样的情节,似乎古时有情调的女子都喜欢,包括《京华烟云》里的姚木兰,《红楼梦》里的妙玉,梅花瓣上的雪,荷叶上的露珠,旧年的雨水,不知道用这些来泡茶,会有怎样的与众不同,总觉得她们图的不是味道,也不在乎味道,这事本身就无比风雅,人已如仙子,再于清境中一点一点地集与天地精韵于一体的心泉,本身就是一场瑶台盛宴。

冯通也爱梅花,这本是人家的宅院,种植大片的梅花也是为了踏雪而来,有人远远欣赏,或许只是因为这一幕实在不同凡俗,若他含笑地走过来,话语轻轻,陪着一起扫雪赏梅话诗词,不免觉得这场雪下得实在有情有义。

男人雅致起来,也是隔墙伸出去的桃花,再矜持的女子,也会忍不住抬起头来赏几分。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一个城市,徐志摩却把它译为翡冷翠,并写了《翡冷翠的一夜》,一个用心捂暖了的名字,充满让人怀想的诗意情调,也难怪林徽因和陆小曼都为他动心。

小青嫁与了冯通为妾,全家对她都怜爱,只有原配崔氏怀恨在心。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2)

人间亦有痴如我 岂独伤心是小青(2)

若不是家庭变故,小青这样的名门之后,是不可能嫁入经商人家的,更何况还只是个妾。

张岱写小青,误入武林富人,为其小妇。也还是有些不妥,命运里没有什么误不误,就是这样的安排,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小青嫁给一个有情人,总算结束了寄身的日子,有了名正言顺的家。

崔氏不是等闲之人,娘家是同城首富,生意往来中两家多有牵连,她有正妻的名分,对小青刁难谩骂,饱读诗书的人往往对此招架不住,连说都说不周全,只得忍受。

冯通也不能时常来陪她了,小青也只好把委屈苦楚化成诗词。

雪意阁云云不流,旧云正压新云头。

被崔氏看见,总算找到了驱逐她的把柄。

在那个年代,女人善妒可休,妾不尊妻可逐。

崔氏不依不饶,一定要冯通把小青送走。

小青被送往西子湖畔的孤山佛舍,那里风景秀丽,幽雅宁静,紧邻林逋栽梅放鹤的园子,她在那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点时光,再也没有见过冯通。

清代有小说里的人发感慨,当初娶这两房,原是我自家不是,为什么定要有才有貌?都是才出来的烦恼,貌出来的灾殃。

可这话都是说给别人听的,放到自己身上,宁可为了才情惹烦恼。

就像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只是说给读不起书的人的,但凡有点能力,还是会让女儿识字。

传说这时候的小青就有些迷离恍惚了,她经常坐在池边与自己的影子对话,她实在太寂寞了,需要关心和安慰,她把影子当成另一个人,一个可以永远陪着她,不离不弃的密友。

这些还不够,她找了一个画师为自己画像,第一稿,她静坐在梅花树下纹丝不动,画出来眉目无二,却神韵全无。第二遍,她尽量自然微笑,心里想着美好的憧憬,落在画上仍是不见风态。第三次,她如往常一样,或佛前念诵,或树下抚琴,或堂前烹茶,或案上临书,再看那画,小青仍是立于梅花树下,盈盈浅笑,淡淡含愁,一模一样的神情,呼之欲出。

新妆竟与画图争,知是昭阳第几名?

瘦影自临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小青把画像挂于墙上,持梨酒端杯,祝拜画中自己,嘴里唤着,小青,小青,哭到伤心已绝,世上有了这画像,便收走了小青。

冯通闻讯赶来,抱着她的遗体大放悲声,我负卿,我负卿。小青听不到了,画中的人,也永远不会应。

他把小青的画像和诗稿带回家中,像宝贝一样珍藏了起来,没过几天便被崔氏搜了出来,丢进火中焚烧,冯通只抢救出一些零散的诗作,后来结集刊印,名为《焚余集》。

后来有人编撰《醋葫芦》,还专门写了小青把崔氏告到了地府,让人看了只得一笑,这案子是人们为崔氏立的,无关小青,小青生有怨,死无言,即便有机会,她也绝对不会上天入地去告另一个女人。

《女才子书》中评价小青,千百年来,艳女、才女、怨女,未有一人如小青者。

她如此脱得红尘。又怎么会做那等俗事。

生时摆脱不了的纠缠,死后不会再苦追,她诵了多少遍的《金刚经》,好不容易有了这样的解脱,她又何苦再跳入旋涡里。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1)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1)

一切还没来得及开始,就已结束。

大唐的盛宴,是国色天香的牡丹,灿灿的,带了年岁的香,染就了斑驳的红妆和诗心,沉淀到最后,国运也已然衰微,她生在这个时候,只是一抹底色里寂寞的红颜,她拼尽了心思去爱,却和他,隔断天涯。

她出生时,他已经三十二岁,彼此两不知,若能永远两不识,也许,便不会悲伤,也如寻常女子一般,小期盼小欣然地,过沉稳岁月。

她生长于书香门第,也该是不沾风雨的闺秀,偏偏父亲穷其一生却功名未成,于是所有的心血放在了这个独女的身上,她五岁能朗朗地背诵上百篇诗章,七岁学作诗,十岁已才名满长安,被人誉为“诗童”。

那是诗人辈出的唐朝,那是繁华鼎盛的长安,她门前灯下的习作,让她成了这世道间的殊色。

我在想,若她的父亲不允许她读书识字,而教她现实中可用的缝补刺绣,是不是她的心就会平和些,没有那么多的婉约,此后的道路,也就不会那么艰难。

然而没有如果,她注定了不寻常,她不但有才情,而且美艳,即便她此时想藏在深闺,也不可能了。

所有的美好,都源于那个早春的江边,风犹轻寒,枝舞莺穿,细芽萌动,她的心,也跟着饱涨起来,她的影子投在水里,若镜里沉思。

他从远处走来,一身青衫,他的眼睛明亮,声音低沉却轻柔,他唤她,幼薇,我是慕名而来。

她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鱼幼薇。

总得等到他出现,我才愿意把她的名字写出来,总觉得在她短短的一生里,他唤着她的名字,是她心里永存的温暖。

而他,则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温庭筠。

此后她唤他飞卿,固执地。

温飞卿是第一个专力于“倚声填词”的诗人,其词多写花间月下、闺情绮怨,形成了以绮艳香软为特征的花间词风,被称为“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

他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或“温八吟”。

他诗词兼工,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他虽以词赋知名,然却屡试不第,曾代人作赋,扰乱科场,又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还不受羁束因此一生坎坷,终身潦倒。

这样的一个人,在外游历大半生,又为仕途来长安,没有为功名算计,却来拜访一个小女孩。

真是小,她才十岁,他已四十二岁。

他以“江边柳”为题,让幼薇赋诗一首。

他们两个人的个性都极其鲜明,飞卿有扫尽天下的轻狂,幼薇有新荷出水的孤傲,初次相见却都把棱角收了起来,对面而立,是那般云淡风轻的融洽。

她微微一笑,手指绕过刚出新芽的柳枝,站在他身前这块避风的地方,目略低,唇轻启。

翠色连荒岸,烟姿入远楼; 影铺春水面,花落钓人头。

根老藏鱼窟,枝底系客舟; 萧萧风雨夜,惊梦复添愁。

飞卿反复吟念,心中狂喜,这个女孩子,他要珍惜。

这是他心里的话,她听不见,她用了一生的力气,也没能听见。

皇甫枚在《三水小牍》里留下了鱼幼薇的影子,色既倾国,思乃入神,喜读书属文,尤致意于一吟一咏。

我与这样的幼薇,在改琦的《元机诗意图》里撞了个满怀。她衣着清雅,素妆匀面,坐在花藤椅上,手捧书简,若读、若思、若念。眉宇间那份端庄和清逸,让人无法忽略。

他们亦师亦友,一起作诗清淡,谈及未来,飞卿总是沉默叹息,幼薇却是充满期待,很快她就可以长大,长成可以和他并肩的女子,他要做官,便陪他,解语温香,他若流浪,便随他,风雨不弃,在一起就好。

飞卿后任方山尉,离开长安。

在那个早秋,她在洒花笺上写下心事,浓墨深情,那么惊心。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

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女儿家的忐忑和热烈,全在其中了,她以为他懂,他该懂。

丈夫在古道西风的塞外,妻子在家夜夜织机,把所有的想念牵挂和惦记,都在那一梭一线中密密麻麻地缀进去,也打发了清寂孤寒的夜,有多少怨多少恨,多少悲情和委屈,都在那长夜中一一诉得清楚。

这时的幼薇,千般的愿望都是相伴,她等飞卿来牵她的手,等得安然,岁月对于她,还那么悠长,她以为,手里有那么多可以握住的时间。

他是懂了,否则他不转身。

幼薇的明艳是他心里隐隐的痛,他年老貌丑,心里有一种卑一种怯,她还有那么多的好年华,不该由他来暗淡。

那个出身名门,状元及第的年轻才子,才该是配得起这才貌双绝的粉面玉颜,他说着春风满面的祝福话,她含着眼泪把自己嫁了,若能让他从此安心,那也罢了。

那年她十四岁,做了李亿的小妾,不愁嫁的年龄,不愁嫁的身段,却嫁得这么轻缈。

唯一的筹码,就是一定要幸福。

李亿的妻子裴氏从家乡赶来,妒不相容,用藤条把她按在地上毒打。

再委屈也是难以求全了,李亿还是写下了休书,那个被大唐才俊慕着的才女鱼幼薇,只短短数月,便被无情地扫地出门。

很好奇李亿在休书上给她定的是“七出”里的哪一条,走投无路的她只得寄身咸宜观,夜伴青灯黄卷,万般苦处不肯诉,是不肯啊,她和飞卿鱼雁往来诗作相合,她写,门前红叶地,不扫待知音。

世上所有的人都可以来感慨可怜她,独他不能,她要的是他怜之惜之爱之伴之。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2)

自叹多情是足愁 况当风月满庭秋(2)

像她这样,想起他,是密密匝匝的疼痛,还是等着盼着,给自己一个幻想的空间。

我在等你,你是我的知己,你是唯一,无人可替。

她随着他的影子在外面兜兜转转,却终是唤他不回。

她二十二岁的时候,温庭筠因困顿失意,竟流落而亡。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等我追随你脚步的时候,却再也追不上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她最终看破。

二十二岁的她,心上脸上都已添了拭不去的风霜,她重新回到咸宜观,净手焚香,她要用另一种方式把自己埋葬,她写下“鱼玄机诗文候教”的告示。

从此世上没有了鱼幼薇,那个被父亲唤过,被飞卿念过的名字永远成了过去,她改名鱼玄机,把幽柔心事折了又折埋在心里。

大开艳炽,又一次名冠京华。

唐朝的道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道家修炼的地方,它更像一个世外的居所,不问时政,不理米价,只是煎茶弄墨,诗友往来,自由得让人总反觉俗尘的琐碎,连唐玄宗的胞妹玉真公主都居观出家,她的道观够豪华,却没有了王宫礼节的羁绊和人心的叵测,她和才俊往来,诸如王维、李白、高适等,俱是她的观中常客。

而鱼玄机,她本能地再次退到这个世界里,洒出满天的桃花笺,把那时的月色搅得沸沸扬扬。那些文人雅士,风流才子,把这个郊外的清静地,汇织得车水马龙,笑语喧喧,她也巧言媚色,也傲然不羁,越发引得那些男人追逐。

每每夜深人散去,月高林深鸟亦归,她就一遍一遍在纸上写他的名字,把所有心里的压抑和无助释放出来。

她被飞卿拒绝,被李亿抛弃,也想游戏人间,情爱都是镜花水月不可寄托,可为什么,心里仍然放不下?

如果割舍不下一个人,是不是就有爱存在?

鱼玄机的结局被记录在《唐才子传》里,她有一女婢名绿翘,也有得几分风流韵致,趁鱼玄机外出,和她看上的男人私混,鱼玄机也是用藤条惩戒她,可是绿翘伶牙俐齿,反讥她年岁已老遭人弃,再风流也不过是昨日黄花。

鱼玄机失手把她打死,埋于后院紫藤花下。恰是蝉鸣蛙叫的夏日,一切还是露了形迹,被来访的客人报官捉拿,落在了昔日欲近她身而不得的裴澄手里。

行刑那天,已有了秋天的感觉,围观的人围了一层又一层,她微微笑着,再也没有留恋了,再也没有,尘世的一切早已厌倦,不过是用残留的生命惩罚着自己。

爱着不能爱的人,还要焚泪燃心地爱,这不是惩罚,又是什么?

她比他晚走了两年,来生,许一个青梅竹马的愿吧,不枉费这一生,苦苦地爱过。

终还是没放下。

还有一种传说,她被救出狱,改名虞有贤或鱼又玄,从此隐居虢州。

也许这样才更温暖些,这是世人对她的劝慰,总要隐起来才能护得周全,也是红尘世人一个平和的期盼,和峰回路转时别开一线的生机与喜气。

弹指一挥间,时间大片大片地过去,世间早已没有了鱼玄机,但关于她的传说却始终在继续,那段风流是文人墨客茶余饭后的谈资,聊以慰藉生不逢时未能相识的感叹,她仿佛就在不远处微微笑着,不恼不怒,芳华卓艳,总有人懂的。

因避康熙玄烨的讳,这一时期,鱼玄机被称为鱼元机。

一个极偶然的机会,改琦在好友黄荛圃那里看到了一幅余集画的《元机诗意图》,他颇有感触,一时兴起,遂提笔凝神,绘成此图。

在改琦的这幅画里,不见丝毫的**,只是一个小女子静日里的闺阁闲逸,此图设色古雅,透着拙拙生气,把多才多感伤刻画得传神不已。除了一人一椅,一书一思,再不费其他装饰。

就这样,无端地,让人艳想了千年。

改琦是清代一位很潇洒也很大气的画家,成名很早,宗法华喦,喜用兰叶描,仕女衣纹细秀,树石背景简逸,造型纤细,敷色清雅,创立了仕女画新的体格,时人称为“改派”。

对于历史上这些不幸的女子,他有着自己的解读,除了鱼玄机,他还画了晋代石崇的家妓绿珠,蜀中名妓薛涛,秦淮名妓卞玉京,

他还创作了《红楼梦图吟》,是插图作品,绘制了文中五十五人的形象。与他其他的仕女画相比,《红楼梦》里的人物画更富有生活气息,除了画意,还能听到大观园里的声音,这一作品的出版,使他的绘画从达官贵人手里更多地显现于民间。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独立小桥风满袖(1)

独立小桥风满袖(1)

费丹旭是清代著名的画家,然而在我心里,他更似是临池的守莲人,一笔一划,细腻柔婉,读来只觉蕊气逼人,那端然于世的,分明是静默在红尘柳堤下的翩转倩影,每一朵风中摇曳月下忧伤的莲,都是一个女子幽柔沉婉的心事,他表达的,不是那个纸上盈盈楚楚展现在你面前的修眉鹅面,他是连同前因后果的故事,连同前世,甚至更久远的印迹,一并舒展。

费丹旭的画,似是雨后的词章,几多缠绵和惆怅,总有一种浅浅的痴,和淡淡的怨,总是在不知不觉间把人弥漫,辨又辨不真切,挥又挥不去,只得狠下心认了这无由的牵引,那画不再有框架,那人不再遥远,那故事,便也徐徐地有了开端。

也是这柳岸花堤,九曲回廊过芙蕖,还是晚春天气,没有花的妩媚芬芳,只有莲子,又一季饱涨的回忆。

我是莲池飘摇的女子,有莲花自开自落般的从容简静,所有人生美好的情愫,长存于这样曲婉的等待,心中的一点朱砂痣提醒我你要来的消息,于是,我朝朝暮暮,把自己写于这争艳的荷间。

风过尘住而不染,千红飞渡却不妖,我等你,不计流年,等得幸福而安然。

或低眉调琴临风而歌,等你幽幽漂泊的身影从暮色苍茫里隐现,指间锁不住一寸寸光阴间的长思浅念,眉间掩不住寒夜萧凉的哀伤流转。

或袖卷书香流连画卷,于每个清晨的灿灿荷边,焚香研磨滴滴问情,一案留白沉香间,多少眉端相思意,纵是尺素寸心遥相递,为着一个天心月满,花枝春暖。

或凝伤浅唱水袖轻抛,盈盈水间若涟漪,声声念白疏淡惆怅,如今朝低首暗然,悠悠浅韵不尽缠绵,似他年相伴欢颜。

你可记得,我是你走过奈何桥也要绝决相携的女子,等你在这古韵悠扬的参差莲叶,闲煮字慢读书,也会一人洒然无碍地漫步在回廊堤岸间,如水的心静似月下莲瓣合拢。

任薄凉在弦中哑然而过,任冷月于弦上暗自漂泊。

多少朝朝暮暮,我独对花影烟波两相乱,寂寞无人见,莲心已苦,却盛满陈年旧事。

青山隐隐,绿水迢迢,有它们,记得。

还记得那个初涉尘世的相逢吧,我静泊水湄,你岸边独立,我写下的思念,不经意间在你走过时,洒落了一页,才发现,在你的足迹里,这样的等待已镌刻了千年。

不过是两两无心的对望,却唤醒了隔世熟稔的记忆。

原来,是我期许安宁的等待,也是你艰辛跋涉的寻觅。

所以,你能在梦与梦撞击之前,隔山越水找到我的忧郁容颜,用你伤痕累累却鲜活如初的爱把我拉向你的彼岸,渡到你的心海,无边无际的是你宠着护着怜着疼着,眷恋的温暖港湾。

所有的相思盈满你的掌心,那凝成记忆的丝丝纹路,是我点点滴滴梦中的采集。

霎时间,花来衫里,影落池中。

只一眼,劫数天定,只一笑,倾情成殇,只一舞,世世难逃。

这傲然在风中的莲是最含笑的文简,风干在无涯的时光中,一季一季逐时令而艳,春漾波,夏吐蕊,秋离风,冬藏雪,我却不能逐你的脚步,跟不上命定的天数。

在我们诗情画意的漫步间,含着浓浓淡淡、浅浅深深的一点怨,不时地浮在我转过身去的眉间心上,由不得让人一声叹,罢了,多少相守才算终点?千年光阴也不过倏然。

我在莲叶上铺张含蓄的情感,却在花瓣上抚摸永恒的容颜,又在蕊心间隐约柔弱的泪痕,我这样努力,不让你看见伤感。

在你的注视里,我是快乐的精灵,有莲的静雅脱俗,也有莲的坚韧风骨,我沿古人不老的诗情,放飞心灵,邀明月同饮,携飞天共舞,抚一架千年古琴,蕴一曲妆台秋思……我用全部的爱照亮你此后的风雨前程。

依然是飘扬的青丝和添香的红袖,在你身边微笑,不比玫瑰娇,却有胜过雪莲的冰清,放在你掌心的手也不再凄凉,因为知道,你转过身来,是我安宁的怀抱,你背过身去,是我依靠的脊梁。

一生一世,一年,一天。

梦里没有别离,如果哪一夜你没等到我的笑容,定是我想你的心太迫切,断了情节。

从此,似水柔情漫过心底一千遍一万遍的默念,层层涟漪不断,如我不能平静的心和浮起的泪,孤寂的夜里,愿做你的一簇温柔,只是凄凄若寒。

此时,我正立于开启的窗前听雨打屋檐,温柔了眼眸,温婉了胜于梦境的惦念。冰冷的风潮潮地扑面,吹起我长长的发和薄薄的衣衫,直到把心也飘得无形,却还是固执地守在温润的窗前,做最忠诚的漂泊。

仰望这垂帘不绝的苍穹,我忽然没有了视线,一动不动,渴望血液凝结,期待永恒到来,哪怕生命停歇,也会让灵魂穿过风风雨雨,跨越千山万水,抵达你的灿烂。

千里漠风,我赤足而行。

想你,衣带渐宽,那蚀骨的相思化成了无边的海,掩了你的足迹,却迷失不了向前的方向,在落日的血色里,在孤烟的升腾间,你可听见,我憔悴的脸庞是找不到你的恐慌和茫然。

而今,通往你的路都成了相思铺就,尽管,我也不知,多少荷叶的舒展能丈量天涯咫尺的征程,多少花瓣的收拢才能保护沉甸甸的爱恋。

一场风雨,该带走多少姹紫嫣红?我深深的凝眸浅浅的笑,我柔柔的唇角淡淡的眉梢,娇弱着,也坚强着。

秋风扫过,沥沥枯枝,终是孤凉地凋谢,零落地满心满眼都是。

跨过时空,你的叹息就像窗外的冷雨,无情地敲击我颤抖的心扉。没有你的日子,我用漠然保护被你宠坏的自己,那么辛苦,却又那么顽强,回首烟雨池塘,一样的仙境缭绕,残存着你顽固的疼惜。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独立小桥风满袖(2)

独立小桥风满袖(2)

对你的思念,就像春天原野里的青草,纵有风吹日晒,雨打雷鸣,纵使一岁枯黄,容颜消瘦,寒风瘦水,等你的心不会停留,无须春风,仍是欣欣向荣,用灿若星辰的眸子望穿你的脚步,等待虚谷足音踏过我的梦境。

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回合?一眨眼,你无影无踪,瞬间生命陷入虚妄,空荡地无言以对。

我就这样,在惧怕的暗夜里,用泪水浸泡与你相识以来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语,然后,放在已近枯萎的心上,用丝丝血魂一一烘干、晾晒、重温、封存,再开启,蒸发的,是点点感怀的忘记,渗透的,是想你时的无语。

惊淘骇浪,敌不过苍茫世间,诚挚的心反而在荒野中迷失了自己刻骨铭心的情节。

哪怕百年孤寂,哪怕开到荼蘼,哪怕,飞不过沧海。

其实,我也已经忘记,只是在这莲心间不肯离去,似有一段痴迷,一段忧伤,一段痛。

只恐孤心独处时,怜君君不知。

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费丹旭,字子苕,号晓楼,晚号偶翁。工写照,亦做花卉山水,如镜取影,有“费派”之称。他笔下的女子,被唐时的明月照过,被宋时的词风熏过,又被江南的烟雨润着,在那景色中,素妆清淡,独对自然。

他就在水边山色里,用一份默默无语的懂得和珍惜,完成着圣洁的画心。他生逢清末,往来阡陌里隐藏着日落山河的萧索,他把那些女子与现实的冰凉隔开,留一份独属于她们的,无人能取代和摧毁的旷境,那是心底深处的桃源。

秋天是适合回忆的季节,从第一枚树叶离开枝桠飘向红尘的忘忧崖,那树上就留了一个裸露的疤,只是骄傲又倔强地向上高举着,只有风能听见那一声剥离时的叹息,当寒冷冰封了伤口,又会有多少希望从疤痕处萌生,等着春暖花开,等着那份温暖,那份拥抱。

在公园门口,看见有人卖莲蓬,在这个城市很是少有,更多的人觉得是新鲜,我买了两个,边走边慢慢地把那洁白的莲子剥出来,放到嘴里,有饱满的清香和逼人的苦涩,一粒一粒放在酱釉的碗里,愈显出冰凉,便舍不得再吃,任它们变硬,添了光阴淡淡的黄色。

后来在朋友那里看到了大把插在瓶里干透的莲蓬,枯到有了泥土的气息,更喜的是那莲子在里面虽已羸弱,却更添了灵动,轻触会有声响,入心入画,入情入意。

只是那莲蓬被朋友喷了一层粉,有了光泽,与我,却有了隔离,那一点点憾就这样放大,见我喜欢,朋友打开柜子取出来里面的一个送给我,这个是本色的,像是随意的搁置,偏是自然的天成,很多时候,不多的朋友清淡往来,总会为这知心的相送而感念良久。

此时,这莲蓬在我的书架上,依着那些我一本本邂逅的书,依着我的红尘岁月,我经常会想这些安顿在里面的莲子,它们的前世今生,它们的所爱所终,生动到,我用泪水来品读。

已是午夜,我只开一盏台灯,屋里有了浓淡参差,有了光阴的诗意。

我的头靠在窗台上,痴痴地听着这首让人心碎的歌。

只为你转身的一个凝视,我就为你祈盼一辈子;只为你无心的一句承诺,我就成了你的影子。幸福为何总是点到为止,想念就从那一天开始……

再也忍不住的泪滴在淡青的衣衫上,晕开成了清寒的花。

只为,只为,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每一年为你花开一次,心碎一次。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1)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1)

很多年以前,第一次听到古曲《妆台秋思》,顿时心飞神驰,深深地被它吸引了去。曲子里那种说不出来的荒芜和悲怆,丝丝缕缕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一般,隐约就是一份弥漫在周身内外,驱不散的苍茫与空旷,就这样冷冷地上了身,只觉得恍然已不是这个屋子,这个天地,仿佛穿越了几千年的忧伤,仍带着最初的无奈,透过岁月沧桑,红颜尽处,是谁的诉说这般凄凉?

那个梧桐叶落满小院的秋天,我坐在夕阳里听这首曲子,一遍又一遍,直到夜色苍茫,我仍然被这洞萧传递出的幽怨笼罩,当时放的还是磁带,拿出来看才见上面写着《妆台秋思》。

大概有些情结是与生俱来,我用细腻的心思,去收藏古典的风物,不刻意寻找,反而更在乎萍水之期,一直都固执地认为,心心相印不止存在于人与人之间,一颗柔软的心,与遗失的事物在红尘相逢,就像旧日的情怀重新被拾起,总是欣然若喜。

包括哀叹,也是让人惊心,只这个名字,就让那晚的夜色变得苍然若泣。

只是最初,我以为这是一个相思的女子,在广袤的草原上,念天地悠悠,她独自消瘦,一腔心曲无人可诉,不如在风中放逐,也许隔着关山外里,那个意中人还能听到。

听得久了,这曲子和人就会有一份痴缠,惟恐你听不到深处似的,跌宕起伏回环往复,暗扣着心脉,本要让人听得落下泪来,凝神于悲哀的情绪,可转瞬间又会被轻轻抛开,那悲也不是悲痛,哀也不是哀怨,却又成了极轻极柔的一丝惆怅,好像只是小女儿的情绪,一切都只因为这长风碧日,秋雁排空,阵阵袭来的凉意,这思念却是告别,是不舍。

之后才知道,这女子是王昭君,正走在出塞和亲的路上。

《妆台秋思》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后来才有了洞箫和笛子独奏。

昭君出塞抱的是琵琶,一路上弹奏不停,琵琶本就是胡人传入中原的乐器,用以表达塞外之情可谓从容畅意。

而箫却是出自古老的东方,采用的是“自然音阶”之律,如风入竹林,有淡淡的清寒,又若临悠悠秋水,飒飒含香,把昭君对故土亲人的留恋更能展现得分明。

她是清山秀水养育的温润女子,生长在秭归县的宝坪村,在她之前,那里的山水还养育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王昭君是小户人家的女儿,一样有绝世的才貌,汉元帝选秀女,她是以“良家子”的身份选入皇宫的,汉时,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皆为良家子。

世上的良家子实在太多,皇帝后宫里的白头宫女也不止一个两个,她进宫三年还没有见过皇上。

传说她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没有把握住,后宫里的女子,彼此认不过来,皇上也认不过来,有新来的,就由画师画像供皇上过目挑选。

毛延寿就是这么出名的,他画工不错却有自己的小算盘,谁给他的贿赂多,他就给谁好好画,否则就故意扭曲一点,偏偏王昭君就是个倔脾气,自持相貌出众,也没料到他真有这个胆子欺骗皇上,深宅大院原本就是最复杂不过的地方,她却心思单纯,也是有那股正气在,不助长这歪风。

结果毛延寿很不客气地在她画像的眼角下点了一颗伤夫落泪痣,估计不用皇上看,经手的人就先把她排除了,她直接进了冷宫。

三年后,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拜,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

汉元帝很高兴,着人问后宫嫔妃,看哪个愿意去。

看起来好像有些奇怪,影视作品里通常是要嫁女儿的,而且由不得自己选择,定了谁就是谁,推托不得,自然也不好争取。

谁陈帝子和番策,我是男儿为国羞。

和亲的建议原本是汉高祖时娄敬德提出的,当时西汉刚刚建立而匈奴势力强大,为了巩固汉朝的政权,缓和与匈奴的关系,在王昭君之前,共有12个公主嫁到匈奴,后来的历朝历代,也都有不少和亲的例子,之前嫁过去的公主,未必都是皇上的亲生女儿,但一定是宗室的女儿加封为公主的身份,现在汉朝国力已稳,没有必要再那么认真了,反正后宫女子多的是,而且新人还会一批接一批地进来。

可毕竟要去的是荒漠凄凉遥远的匈奴,不仅要忍受远离家乡的孤独,还要面对一切的不习惯,而且此去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来,想到这些,很多人都退缩了。

这个时候,王昭君自愿请旨,西去和番。烈烈英姿,肝胆相照。

皇上仔细想想,没有丝毫印象,顿时朱批,准了。

天地生人也真是巧妙,女儿是水做的骨肉,各自闪耀,汇聚地却极不单调。

唐代的女子在朝观把世间在掌中抛,宋代的女子在庭院倚着秋千望,明代的女子在画舫软语浅笑志比男儿高,而汉代的女子,帷幕拉开在永巷。

昭君随单于走前,特来辞拜汉元帝,她一身新妆,头上点翠,缓缓地垂首走到皇上面前,恭敬地跪下口呼万岁,这是她第一次见到皇上,这第一次就是辞行,这在三年前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结局,如今戏剧般地出现在眼前,她的眼角有些湿润,却不敢落下泪来,心微微颤抖,是因为担了民族重任,是因为要从此一别万里,还是,为眼前这个恨不得,爱不得的男人?

她抬起头来,眼里有盈盈的水波,素洁的脸上带着淡淡的哀伤,皇上见了她很是惊讶,她居然是如此的国色天香,胜过他所有的女人,他想把他留下,可金口玉言,他不能反悔。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2)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2)

爱情在一瞬间产生,又必须在一瞬间忍下去,把毛延寿杀了又能怎样,什么都回不来了,人的力量是那么渺小,哪怕他是天子也一样。

汉元帝亲自上马护送她出城,一直送出了很远。

马致远的《汉宫秋》,有太多的虚构,前面汉元帝偶然听见王昭君弹琵琶,于是两人得以见面,而且她成了宠妃,毛延寿躲到匈奴,怂恿单于来求亲,指明就要王昭君,元帝无奈,只得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子被别人抢去……

看这些的时候,总觉得像隔了什么,动不起真感情,这太不真实了,只不过是戏剧舞台效果的需要,可是每次听到皇上送昭君出城这一段,眼泪不由自主地就会掉下来,一个人的深情,就该是这样,能吞下万古情殇。

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

呀!不思量,除是铁心肠;铁心肠,也愁泪滴千行。美人图今夜挂昭阳,我那里供养,便是我高烧银烛照红妆。

一曲《梅花酒》,让我与他同醉,一曲《收江南》,让我与他同泪,帝王的无能为力往往比平民的更让人心酸,他面对的是在自己宫中待了三年而不知,一见却倾情不止的她,无言的是,原本幽芳为己开的花,如今要被他亲手带在别人的身侧。

别人以为他是为这一缕颜色一段香,更多的是他看到了昭君眼底的柔情和隐忍的微笑,款款轻轻,他似乎一下子就明白了,她寂寞深宫是因为爱,此番决然离开,还是为了爱。从来没有一个女子能像她这样,转身的瞬间,苍凉中见悲壮,她努力地笑,回眸和他道别,一切都是君臣之礼,他也只是说安疆定邦的感激,可仍然能感受到清晰的爱意。

她带给他的,是震撼,不止是容颜的美,最重要的,是心里爱情的刚毅。

他知道他失去了,他生命里最该得到,却永远得不到的一个别样女子。

从此,昭君三年里孤苦和哀伤,在眼神分离的那一刻,转移到了元帝身上。

他用所有的力气承担着,他生平唯一的,最遥远的爱。

古往今来,有关王昭君的文学作品近千,写过昭君的著名文人就达四百多个,人们对对她充满了敬意,也充满了怜爱,很多诗作里的昭君一副哀怨可怜的样子,似乎受尽了苦难。

其实她和丈夫呼韩邪单于非常恩爱,生有一子,匈奴人也对她极其尊敬,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依当地风俗她下嫁给呼韩邪单于的长子雕陶莫皋,他对昭君更是疼爱有加,在生活上昭君没有受到丝毫委屈,只是她离家千里,异乡异俗,总是会有剪不断的思愁萦绕。

汉朝的送亲队伍,把她送到了雁门关。

雁门关外,匈奴的迎亲马队早已久候。

自汉高祖刘邦始,雁门关处就多风云,武帝时的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就是在这里布兵驰骋抗击匈奴,立下了赫赫战功,这里群峰挺拔地势险要,昭君一步三回头,步步凝望,脱下汉家的裙襦,摘下头上的拆环,披上厚厚的斗篷和皮草的帽子,跃身上了马,坚毅地看着广袤的荒原。

昭君走过雁门关,从此这里,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平和安定,再无征战。

汉元帝在送走王昭君后不久便一病不起,也许和昭君失之交臂是他平生最大的悲痛,足以让这个“柔仁”的帝王伤了龙体,他的痴情来得太晚,偌大的汉朝安不下他一颗藏了爱的心,留不住那个心仪的女子,就化为魂魄千里万里随了她去,就在昭君到达匈奴的三个月后,国家安定,日待繁荣,昭君在慢慢熟悉,汉元帝却在十里荷塘期微风的时节,驾鹤西去。

一望关河萧索,说的就是昭君的思乡。

倪田的这幅画上,昭君已是完全的匈奴装扮,只是清秀的眉目还可见江南烟雨的飘落,望着结群而飞的雁,她羡慕地恨不得也能生出翅膀来,飞回家乡看一看,家乡的春天又该是柳绿花红,风也柔水也暖,她可以穿着新衣在河边弹琵琶,偶尔看一看自己的倒影,不好意思地笑一笑,女子就是有这样的娇,对着自己也会羞怯起来,小女孩的心性不泯,天地万物都来宠着。

可此时,雁鸣也悲凉,声声离伤,它们徘徊着飞去,好像也不忍见她眼睛里带泪的渴望。昭君下马来,手里还拿着鞭子,神色却已离魂,就给她这个地方,让她尽情地想家,尽情地想吧,想得四周肃杀之气升腾起来,寒意袭人,让看的人也想要一个拥抱。

倪田是画家也是商人,能随手挥洒不起稿,初师从王愫,后改学任伯年,比他却更自由,写中带工,出其不意,落笔遒劲高远,有乡土野趣,笔不显而意满,景不实而韵足,传神之地不在貌,在点染的意境,和古拙的生机。

夜已太深,我把音量调到极小,琵琶曲《昭君出塞》在月色里缓缓流淌,依稀可见,汉时的风霜里,如花如玉的昭君走在自己和亲的天涯路上,寒风萧萧,枯草连天,她是唯一的亮色,骑在马上目视远方,美艳而刚烈,那整个天下的花魂月质都集中在了她一人身上,路有多远她不问,只知道,再也不能回来。

她弹起琵琶,把悲凉幽怨的离别挥洒得满天满野都是,连天上的雁也忘了飞,跌落到她的身旁。

此一别,关山明月,她是永远的离人。

我只想睡去,梦中,随了她的故事去,一路飞尘打马,荒漠连沙,心有留恋千重,仍是义无反顾。

倾城如歌。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新来瘦 不是悲秋(1)

新来瘦 不是悲秋(1)

读赵明诚的《金石录》,我先翻到李清照写的序,看她缓缓道来她和赵明诚对这些金石字画的热爱,一同去相国寺搜寻,一起在灯下欣赏,后来国破山河凋零,她又是一个人护着他们两人的结晶东躲西藏,回忆到他们赌酒泼茶的快乐时光,笔调轻缓,带着柔柔笑意。

一时间,心里替她浮现的忧伤无望,好比初春落在花瓣上的雪,悄悄地来,转瞬,就又散了。

她是个让人羡慕,又让人心疼的女子,可是到最后才发现,她更适合于相对清谈,或者,连谈也不用,相知的话不用说得太多,三言五言,短歌行板,已能稳稳地握住。

外面沧海桑田,尘世已几多轮换,我开窗小立,树上的新芽还曾见过她的衣衫。

一定可以这样近,花开似锦的海棠从她的院落,飘向我的手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时的易安,纯真而开朗,秋千架上春衫薄,笑声如铃,见有人来,匆匆提了鞋子往屋里走,原本玩耍时已经松散的头发干脆倾斜下来,飘成最不可思议的风情,走到门边,又调皮心起,靠在门口悄悄回头,假装把青梅嗅,其实是看来的那个人,有没有骑着竹马。

明媚春光里的生香灵动,心情和游戏一样轻快,可爱的就是一个被宠溺着的女孩,没有任何约束,天真烂漫。

没有人再能把这样的场景和感觉写得这么畅意自然又有情,明人钱允治说这笔法是“曲尽情终”。我喜欢这四个字的形容,却不愿意一定要给它安一个格式,她是一个天性中最真实的女子,没有那么多界限的樊篱。

几场酒香,几度沉醉,易安渐渐变得娴静,也渐渐有了只可描摹不能言说的心事。

不由得想到自己,现在是一贯的长发长裙,很少出门话也不多。小时候在老家却也是春天上树摘榆钱,秋天上房顶打枣,冬天在到池塘的冰面上跑来跑去,几乎没有女孩样。后来喜欢上了读书,搬来一摞一摞的书看,看成了现在这安静的样子,后来再回老家,乖巧地坐在一边陪着大人说话,竟然不需要什么转折,好像自然而然,原该就是这样,素心,浅笑,清欢。

宋朝经济繁荣,重文轻武,酿酒业发达,酒文化也极其显著,不论男女,个个能饮。不仅有黄酒,还有葡萄酒、苏合香酒、蔷薇露酒、流香酒、菊花酒、枸杞酒、桑椹酒、麻姑酒、绿豆酒等等一百多种。

易安饮酒,赚得无数风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短短几句,暗藏曲折回廊,优柔的是一个女子青春的诗意,骤雨过后,情系海棠,其实根本不用问,卷帘人漫不经心,就是用尽脑筋也给不了她恰心思的回答,易安心有停顿,只闻气象,便了然于胸。

那海棠却不是开在风日下,而是开在她心上。

海棠由来不俗,岁岁花开都有佳人伴着。

梅龙镇上,正德皇帝微服打尖在李凤姐开的乡村客栈中,看凤姐貌美泼辣,便有意调戏,为君的我就是喜欢这个调调儿,好人家,歹人家,不该斜插着海棠花, 扭扭捏捏扭扭十分俊雅,风流就在这朵海棠花。

水灵灵地透着雅趣。

《红楼梦》里有不仅有海棠花,众姐妹成立了海棠诗社,还有《海棠春睡图》,妙玉有海棠花样式的小茶盘,芳官有海棠红的小棉袄,怡红院海棠的枯萎带走了晴雯,占花名,湘云抽中了海棠。

它静静躲在轮回里,默看盛衰兴亡。

张爱玲三憾之一,恨海棠无香。

海棠的香,都入了易安的词意,被那个女子轻轻松松拈了去。

嫁给赵明诚后,他们诗词唱和,共同搜集金石古玩,一起校勘题签,凑在灯下交流赏析心得,过了一段云鬓斜簪,笑语檀郎的甜蜜时光。

之后是漫长的离别苦涩,相思成了无奈的主题。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是易安在重阳节寄给在外做官的丈夫的,有关故事记载在伊世珍《琅環记》里,赵明诚再三吟咏,叹赏不已,一时兴起,不甘落后,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整整三天,写了五十篇,力争胜过易安,他把易安的词夹在其中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一一看过后,郑重地评道,有三句皆佳,就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几句的好,古来已评得太彻底,恨不得把字都拆开,细说她怎样组装得奇。

我仍然静静地面对易安,看她笑容中映出的清旷,她不过是有太多的想念,景物过眼全成了锥心的伤感,那花也知人寂寥,若能瘦成一缕风,你衣袂飘起的瞬间,可能接住这沉重的情思?

易安体以神“愁”形“瘦”、清新奇隽而立于词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别人只可临其形,却难摘其意,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后人也称她为“李三瘦”。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 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 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 一段新愁。

这第三瘦,仍是对着赵明诚。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新来瘦 不是悲秋(2)

新来瘦 不是悲秋(2)

千万般相思沉淀下来,厚厚地,让心难再沉静,纤细、脆弱而又敏感,相聚无期,前路渺茫,只怕那个人一去,栖息地成了武陵源,他安隅秦楼忘了回转,她独守家中被遗忘,一点积怨就上了眉头。

宋代达官贵人士大夫间有蓄养侍妾歌姬的风气,苏轼、欧阳修出入皆有歌姬陪同,赵明诚不寂寞,实在是太有可能。

这首词饱含了她太多太久的哀伤,让人读来只想回过身去,暗叹一声离情正苦。

近来清瘦,落叶中减形,不是病酒,不是悲秋。

是相思啊。

后来金兵南犯,国破家倾,赵明诚也因病而亡,只留下了李清照一个孤零零的女子,和大批珍贵的文物。

从纯真顽皮的少女,到幸福美满的新妇,易安,易安,她是如此的安于生活,丝毫没有预料,国难当中,她将遭受人生最痛苦的打击,还要担当起余生最艰巨的任务。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这眼泪,她收得壮烈。

为了他们苦心收集来的金石古玩,易安可谓受尽了漂泊和煎熬,还要一步一步忍受舍弃的痛苦,晚年的她,为了一个栖身的地方改嫁,后因不堪忍受那人的专横而诉讼离婚,最后在回忆和孤独中,走完了自己不寻常的一生。

在闺阁庭院的日子,是易安飘零路上最暖的回忆,她煎得一手好茶,旁边有缭绕的香,她经常走过去,顺手取下头上的玉钗轻轻拨弄香灰,她饱读诗书,涉猎广泛,记忆力超强,闲时和丈夫小赌怡情,温酒共饮,遇上集日就一起说笑着出去逛街淘宝。

一代词宗,也只恋人间平淡的屋檐。

门外的花,在一个雨后成了最娇艳的牵挂,风住尘香花已尽,总是一遍又一遍把她回望,她静静地坐在那里,不知哪里传来的琴声低婉地盘旋,她好像什么都没有看到,又好像没有错过昨夜的任何一滴声响,无端地让人不敢猜。

开到荼蘼。

难将身是红尘客,她的归期,也如一场花事,寂寞无主。

易安的画像应自宋时起就有不少,可惜都在历史沧桑变迁中没了踪迹,所以清朝画家笔下的易安,都出自各自的想象。崔鏏的这幅《李清照小像》就是一篇佳作。

画中的她淡妆素服,舍弃了一切繁琐,斜倚奇石而坐,似胸有万言却默默无声,不知想起了什么,目落处,若有所思,旁人近不得。

如此大的石头却不寻常,她选择了这么刚毅的一块巨石来歇息,真是外柔内刚,足见心底的顽强,一刚一柔间,也把画面衬托得有了分量,有了交错。

背景不落一墨,反而更加渲染出缥缈虚空的意境。

易安刚柔并济的鲜明个性,就这样被读了出来。自始至终,她都是以一个独立又完整的自己,走过历史的风尘。

只是这服饰装扮,却是明末清初的式样,宋时的女子,穿衣打扮比这要柔美得多,也飘逸得多,换到清朝的易安,看起来总觉得多了份拘谨,一副避世不再见人的样子。

看来仪容也忽视不得,幸好她身上的清绝还在,至少,画家隔空看她,没有看错。

我亦喜欢古典的衣服,极素极雅极安静,衣服上身,顿时心都轻柔起来,好像自己真的成了古时的女子,那份心境却是说也说不尽全,只是莫名地喜欢,那喜悦竟是从心里生起来,连眉目笑容都变得不一样,有了一种婉约,一种守候。

曾有姐妹问我,你买衣服是收藏吗?拉开柜子,还真有那么几件是从来没穿过的,找不着穿的机会和场合,可每次看到时,心里都会如蔷薇盛开,明艳中带着忧伤,说不出来的情愫,时光漫过,光阴深处惊鸿一瞥里的偶遇,几经沉淀,我一一收藏着,总有些柔软随着一针一线生出。

这份欣赏与收藏,真的早已不再是衣服的界限,跟遇见这些画和诗词一样,藏了一份心情一个故事,藏了一个,淡远的相逢。

这一次,静待春光,找个能闻见青草香,能摸到书香暖的日子,换了窄袖春衫衣服,也做一回,宋时瓷里人。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月轻痕 生已为君欢(1)

月轻痕 生已为君欢(1)

你许我一个江湖,我许你一身白衣。

天微明,月还没隐去,淡淡地成了一个痕迹,隐约在蓝白的天空,她在浓荫深处走来,身后是简简茅舍,路的尽头有鲜花满园,她发丝飘摇,这江湖,一念而来,就再也不离。

说不清为什么那么钟情于白衣,而且在我心里,它竟然不是出自九天云霄,不需要天女来相试,它是红尘最繁华的寂寞里,一个苍凉回首的影子,写满无字的传奇。

冰凉有金石之韵,惊心有裂锦之殇。

却永远那么安静,流年带不走,佛音度不走,很多年以后,她是出土的白瓷盏。

要讲的女子不穿白衣,这只是一段突如而来的心情,有时候你明知道无关,却怎么都绕不过去,注意力分明没有放在这里,它却转来转去地总在身边,说恼人,却又像某种玄机。

现实的生活,我们几乎难遇一个方外之人来指点尘缘一二,恰是这不明就里的情绪,紧扣着命运的步履。

再细琢磨也是丈量不透的,不如就这样任凭它在,端然的厚实就这样粉墨透出了容颜。

没穿白衣的女子叫红拂,舒淇扮得她一身红,美得让人不敢直视,在隋唐大演义里,她是烈如榴花的风尘女侠。

在尤求的画里,若不是她手中的拂尘,但从装扮上看,她和其他侍伎没有任何区别,飘逸的裙衫,长长的流苏结,连头形发饰都一样,她是杨司徒定制的美人图,堂堂挂满了屋,以示富贵和权势。

杨素却不是只知享乐的显富之人,他是南北朝和隋朝显赫的风云人物,上马能布阵,落笔能书文,隋朝开国皇帝就是他送上王位的。几十年政治生涯,辉煌已过,当下能握在手里的也就是这高门宅院,外面再起波澜,他也无年轻时的热血雄心了,只愿在这相对的平静里,过一过酒杯在手,丝竹悦耳,眼前环翠衣香围绕,斗智斗勇地累了,罢了手,心里的无限风情却又活起来。

所以,他由着这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在身旁说笑,甚至有恰到好处的嬉戏,三三两两说着写女孩间的小话题,他在一边看得热闹,好像看戏一般。

杨素也不是倚功自赏的莽夫,他知识渊博,善属文,工草隶,不但不俗气,还相当风雅,留有诸多诗文,一句“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把春江花月夜写得如梦似幻。

这个手握重权的老人,着实有着自己的得意,连有客来访他也不正正襟,就这么坐在床榻上应付说话。

别人觉得这是一种威望,即便心里不舒服也只能忍着,可李靖登场,这小小的动作,就能和天下相连。

堂堂卫国公李靖那时还只是个刚出道的年轻人,他有文才武略,最重要的是有大志,更重要的是他在实施,而且拜就拜高人,他直接投到了杨素门下。

群雄征战,英豪四起,太多的人来人往,杨素越来越不当回事,满屋的歌伎,他一边靠在床上看她们妩媚生姿,一边摆摆手让李靖进来。

赏了坐,眼睛扫了他一眼,见这人长得雄壮伟岸,自然有一股英豪气,也仅此而已,再无过多感觉,遂又眯起眼睛。

他自以为让那人进了门,给了他时间让他讲书生点兵,已足够是恩赐,没想到,这书生却对他也看不上了。

您是国家重臣,当带领天下有志之士投力狂澜,用这种方式会客,太不应该了。

一时间,杨素换了态度,李靖大失所望,有一个女子,却动了动手中的红线。

再看尤求这画,众多女子,只显一个红拂,她站在杨素身边,一枝独艳,旁人在做什么她理会不得,她眼里只有一个李靖,有谈吐见识,也有胆量,足以托付。她心里放出去的箭,且刚且柔,竟有一种信念,教她也那么大胆无畏地追随他的步伐。

这一幕定格在这里,原本热闹的画面,突然被深情的画意所替代,顿时觉得一切都是那么有情有义,变得厚重起来,不可简慢,也无法省去,桌上的花瓶都盛了观音的雨露,花开得也有了娇羞,高大的湖石玲珑透骨,这世间的心思它也看在眼里,头上松柏苍郁,再高处是青天,斑驳里朗朗的疏密,不远处芭蕉舒叶,更衬托出闲适安逸。

有情意的初见,就算是在战火烽烟兵竭马嘶里,也会顿时安静下来,周遭什么都成了隔世,只有眼前的人才是真的。

杨素一生阅人无数,心有城府,老年更是圆滑,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心中有数,他看出了李靖前途不同凡响。红拂也生就一双慧眼,而且比杨素看得更深刻,在他眼里,李靖不但可当英豪,还可当大丈夫。

她派了心腹跟着李靖,打听到他在长安的住处。

红拂心思一动,那晚长安的月色分外娇柔,她独自穿过寂静的街巷,心里有微微的慌乱,但更多的还是激动,这短短的一段路程,却是她洗尽铅华,放弃富贵生活的人生转折,从此跟他征战,风餐露宿居无定所,却是如此值得期待。

她用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扣开了李靖的门。

李靖大为惊异,他算尽天下局势,胸有战谋,却怎么也算不到门外有这样的奇缘国色。

红拂摘掉帽子,长发倾泻如水,拜在李靖面前,丝萝非独生,愿托乔木。

说英雄难过美人关,这英雄也得有机会到得美人前。

他去杨府谈经国伟略,原是要救国为民,正在为寻错了门而懊恼,原来自有天命,那里连的不是事业线,倒是姻缘。

红拂原名张出尘,只这一个名字,她今晚的举动就都有了解释。

天下纷乱,四方霸主,这样的舞台从来都不是留给女子的,国势如此,对她们多是不安和伤害,尤其是身份低微没有自由的歌伎,有人在楼上把栏杆拍遍,有人且醉今朝插金戴银,有人悲悲切切满心啼怨,谁都不能像红拂这样勇敢亮烈,杨素和李靖号着国体的脉,万没有想到,这个默默无声的女子却把他俩看了个清透。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月轻痕 生已为君欢(2)

月轻痕 生已为君欢(2)

她算准李靖会留下她,她算准杨素不会追究,他们都不是一般的男人,所以才引得出这不一般的女子。

杨素放手的女子,并非她红拂一个,他年轻时的豪气都换成了现在的豪情,所以隋末的乱,无关红颜。

儿女情长,说的就是江湖儿女。

成了夫妻,就要共担天下,他们扮成了商人,离开长安。

红拂夜奔有了踏实笃定的结果。

找一个姻缘容易,媒聘轻易就能做到,找一个闯荡江湖快意人生的知己伴侣,却要三分天意,十分珍惜。

传奇小说里,杜光庭把她的影子写在一个男人的故事里,而这个男人,并不是她的丈夫。

他们一路跋涉只有甜蜜没有苦,华丽上身的美艳却也要这样从心里溢出来,这走走停停,好像不是要出仕展鸿图,倒像神仙眷侣游行在清平世间,寻明主找队伍,也轻快得如去后山打猎。

行至灵石镇,他们在一家客栈歇脚,这一段,《虬髯客传》里写得极好看,有声有色如对着民国时的画片,一帧一帧地舍不得停下来。

红拂站在案前梳头,长发几乎垂到地上,柔顺浓密又有光泽,太阳正斜斜地照进来,这闺阁深处的梳妆,立时搬到世景中,古时女子的头发是极其娇贵私密的,不梳拢好不能出门,红拂途中不拘小节,只想清清一路尘土,反正四下也没人,李靖在一边刷马。

忽然,有一个中等身材的男人骑着驴从远处过来,满腮惹眼的蜷曲胡须,而且是红色,他直接走进来把包袱扔下,拿过枕头斜躺着看红拂梳头。

这简直是太无礼了,美人梳妆是最雅致的景,但看也不是这么个看法,离得远点,装作默不在意,哪有这样直白无顾地凑近了躺着欣赏的。

李靖不悦,他当然不悦,却也没有立时发作,红拂悄悄示意他先别怒,而后快速梳好头发,问那人贵姓,那人说姓张,红拂说,我也姓张,我是妹妹,然后叫李靖过来拜见哥哥。

原本渐渐紧张的形势就被这个小女子三言两语化解得充满温情没了冲突对立,还顺带着认了兄长。

也成就了“风尘三侠”。

一句小妹,一声三哥,人物的关系定格在清晰安定的磊落里,连李靖看在眼里都毫无芥蒂,在轻柔中给了所有人一个安稳,无故聚在一起,也可以有这样的细腻。

她是染了山风的胭脂,晕开了泼辣的空襟,大唐的女子风采卓绝,个性鲜明,竟是从这里开了气象。

风尘三侠结缘天下,这场景若画出来,也一定有山风浩荡,尤求独画了他们第一次见面的场景,而且题名《红拂图》,她是主角,慧心婉约。

评书版的《隋唐演义》最华丽,真能把人带到那急急马蹄,荡荡尘埃的战役中去,可是提到红拂,心就是柔起来,和这画也真是相合。

尤求工山水,兼长仕女,继承了仇英秀美流畅的画法,擅长场景画,画作细腻不单调,疏密有情致,尤擅白描,景物跃于纸上,便有了脱尘的味道,宛然还有一缕香,在案前缭绕到手指间,一个接引,就进了红尘。

又想起了白衣,这么曲折居然也接得上,英雄也会放牧于南阳,遇见那个倾心的人,白衣是一盏婉约的符号,男的费了耕,女的费了织,一个痴念,便是江湖。

此时江湖不用去寻找,就像白衣不用去等待,就这么安然地打一个又一个结,挂满了枝,秋风一起,也是丰收的样子。

红拂最后成了一品诰命夫人,如此荣耀,重要的不是诰命,不是一品,而是这夫人,重要的是他们没有错过一面,没有错过一生。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待月西厢(1)

待月西厢(1)

童年的时候,家里有很多小人书,几乎堆满了两个大箱子,放在床下,放学回去先搬一个小板凳坐在跟前,把纸箱子拽出来,一直看到再三被叫着吃饭。

只记得那些日子美好而又单纯,生活里这样小小的快乐就能满足,画书中多是古典名著,一套套的连环画,似乎还真没有整套的,倒也不妨碍我一遍又一遍地看,也有民间故事,凿壁借光,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也都是从那上面看来的。

记忆中,那些画都是黑白的,粗放简单,重在表情,却很能调动情绪,跟着里面的人起起伏伏,经历各种感受,很有魅力。

后来开始看书,沉迷在文字里,小人书上慢慢堆了尘埃,再后来搬家,一股脑送了出去。

现在回想起来,多少有些遗憾,并不是因为它们有了价值,而是那上面凝结的儿时记忆,那些时光也会慢慢变得发黄,却是一个停顿就能想起来,没有丝毫距离。

中学时,漫画盛行,很多同学都喜欢看,我试过几次,却怎么也看不下去,我连从哪个方向看都搞不懂,大大的眼睛小巧的鼻子,我不知道他在表达什么,更不用说故事了,我常常是找不到路就顺着自己走,同样的漫画看下来,我把里面的情节全按自己的心思重新编排了,结果倒不是我看漫画故事,而成了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到自己的园子里摘朵蔷薇。

所以现在,我从来不看漫画,只是偶尔被某张闯入视线的绘本和插画感兴趣,至少那里面的东方神韵是我熟悉并且喜欢的。而当我第一次看见明清画家的故事图册时,先是感慨万端,接着心里舒了一口气,原来它们等我在这里。

这些年与画书若即若离,相伴却不相亲,不是自己没缘分,而是,还没翻到这一页。

费以耕的这本《西厢记册页》,把肖像和花鸟画法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人物表情,而且反映内心情感,加以细腻的环境渲染,一草一叶都不含糊,费以耕的仕女画深得家学,女子体态袅娜,清瘦柔弱,我见犹怜。

在他流畅的笔意下,柳迹可寻,发丝可见,配上颜色,比想象中真实的原貌还要好看。

只见画中粉墙隔院,花静枝浓,女子未语含羞,心绪无端,普救寺里,春光无限。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王实甫的名剧。

里面的人物和情节,今人大都太熟悉了,张生、崔莺莺、红娘,包括里面的普救寺都因此而有了名气,让清为之地有了人间情感,它护佑的可是痴男怨女。

书生张君瑞去往京城,路过普救寺进大殿参拜,上有菩萨,心有圣贤,脚下还有要奔的前程,身体还没转回来,冷不防地看见了相国的女儿崔莺莺。

竟是五百年前就已定下的冤。

也不再理会功名了,十年寒窗的苦,抵不过一面之后的情牵,牵的不仅仅是心,连魂都跟着去了。

他找了个理由,应试需要静房温习,遂向寺里借了间房,好与莺莺朝夕可见。

崔莺莺是随母亲一起,带着幼弟护送父亲灵柩回乡的,暂居在这里。老夫人管教一向严格,莺莺生长于侯门,自然温顺,深居简出,不见出来。

张君瑞左思右盼,只见俏丽的小红娘。

若共她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她叠被铺床,我将小姐央,夫人央,他不令许放,我亲自写与从良。

同样的话,宝玉也对紫鹃说过,曾经一直觉得这个张君瑞实在是不安分,看见莺莺立刻喜欢上了,看见红娘,也立时暧昧,可是再三读过《红楼梦》,宝玉对其他女子都是怜,只有对黛玉才是爱。这话他是对着紫鹃说,可戏的人是黛玉,黛玉也明白,所以立刻就恼了。

所以再看张君瑞这动起的心思,也念他是对莺莺的一份痴情吧。

总算找了个机会跟红娘说话,絮絮叨叨地说,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并不曾娶妻。

莫名其妙地,好像见家长似的。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忍不住要笑起来,面对自己的一腔心事,又不知如何给对方告知,盘算了又盘算,思量了又思量,好像把所有的对白都设计好了,别人怎么变招式,他也能稳接不乱,可一打照面,心里什么都没了,慌乱地如同上了天子朝堂,话也没逻辑了,张嘴自报家门,以为还可以留得一点面子,谁知泄露得再无遮掩。

就是要打小姐的主意,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满腹经诗子集的读书人,被一个小丫环义正词严地教训了一通。

小姐在西厢,云淡风轻夜烧香。

隔着墙,有人诗挑。

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

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被这诗的清新文雅而打动,依韵和了一首。

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听完这诗,我也是且喜且忧,莺莺回的不是诗,倒是张君瑞日思夜想的一片情,她的芳心动了念头,如一片花瓣飞入湖心,惊起无边扩散的波纹,再也由不得自己。

女子在世,也是一场修行,与花魂月魄一样清洁,是深山空谷里的灵妖,不沾人间雨露,可一旦有了凡心,向往的就不再是脱胎换骨极乐无忧,而是普普通通的飞花逐水,有了情有了泪,有了收不回来的漫长一生。

那么严格的礼制和家教,莺莺就这么轻易地被隔墙的一首诗打动,听便听了,还要和上一首,还那么大胆地把自己的苦闷一股脑道出。

她知道那边的人是谁,天下也只一个张君瑞,此时不差分秒地停在那里。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待月西厢(2)

待月西厢(2)

小姐和书生,原是两生情,最初那一个照面就已见了分明,这一对一和,一递一声,不过是表心迹。

看破红尘的长老,还连带着操心别人的家事,好比民间请菩萨拜观音,每日里拈香,大事小情都要虔诚念叨,天然的喜性就是这么没有法则,比起那些善讲大道理的伪道学,他们更真实,更有一种空阔光明的喜悦,天道贞亲,舍不得这土质,由此才更绵密深长,代代繁茂。

所以,长老帮助张君瑞来莺莺父亲灵前上香,道姑收留陈妙常,都一样是喜人世团圆的菩萨心肠。

张君瑞为莺莺,前途后路都不理了,孙飞虎为了莺莺,不惜动用三军。

一文一武,莺莺可走的只剩下了黄泉路。

老夫人情急之下立诺,谁能退了兵,就把小姐许给谁为妻。

孙飞虎忙来忙去,全都帮了张君瑞,他给统领十万大军的白马将军写了一封信,这故人就来解了围。

老夫人安排下酒席,酬谢君瑞,两个年轻人激动万分,心里已经郑重地确定对面的人是上天有缘,母命有言的姻缘中人,老夫人不紧不慢,莺莺,先来拜见哥哥。

逼着人造反呢,相国夫人还不如仗义的小和尚惠明,连红娘都看不过去了。

自古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多有相似,一心相许的时候总有个古板的家长来棒打鸳鸯,看得多了,忿闷之情便不再那么强烈,可这种晴天里起轰雷,说不得怨不得,暗地里肝肠寸断泪不停的痛,还是会在心里荡来荡去,故事可以当是虚构,感情却不是想编就能编出来的。

汤显祖写到杜丽娘死去时,一个人跑到后园子放声大哭,几乎哭到晕倒,戏剧是舞台上的冲突,可是作者一定先柔肠百结把爱恨情仇演了个彻底,用十分心血才能得这三分凝眸,终得成书,看的人,能体味一二,就是作者的福气,剩下的浓烈痴绝,都是来源各自的心。

在别人的故事里,动自己的真情。

不管是作者还是读者,这是笔墨间最终的牵连。

尤其是对元代的文人,总会有种放不下的哀叹,元政府根据职业把天下臣民分了十个等级,其中八倡九儒十丐,看得让人心酸,宋朝处处被看重的文人,换了一个朝代就直接落到了最底层。

元代留有一篇《朝天子?志感》,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

当时长期不开科考,读书人断了道路,江山该着让一个放牛的穷小子捡了去。

可这些并没有影响元朝文化的发展,朝堂是天子的,民间是自己的。

元朝的戏曲到了鼎盛时期,《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墙头马上》,一直渗透到着明清,《水浒传》《三国演义》起笔就是恢弘巨篇,直接带领章回小说登上高峰,黄公望和赵孟頫且书且画直开新意,还有自顾自美丽的青花瓷,元朝的文学艺术扑啦啦开得满野灿烂。

相比于诗词,戏曲更泼辣、直白,更贴近于人情世故。

君瑞危难之际立了大功,已不再是单单的书生形象,立刻放大到还有英雄豪杰的气概,老夫人变了卦,小姐赌气伤心也没奈何,红娘却看不下英雄落难。

她引领着莺莺走到君瑞房外,借故离开,里面的弦顿时改了调。

有美一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旁徨。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於飞兮,使我沦亡。

款款东南望,一曲《凤求凰》。莺莺听得伤感不已,心事重重。

君瑞似乎也是用了所有的爱意来奏这一曲,一曲即了,相思不起。

莺莺让红娘前去探望,并捎回了君瑞的书信一封。

红娘的机灵聪慧绝不只是大事面前的从容,而是小事里就想得周全,知道做事的把握,拿捏得很有分寸,也是她了解自家小姐,哪怕是在她这个最近的人面前,也要有一副女孩家的尊贵,若就这么直接把信交给她,弄不好还会怪她轻浮。

她把信放在妆盒上,也是没免了挨骂,莺莺兜了一大圈,其实在乎的还是手里那张薄薄的纸。

爱情的千难万险,她是一脚踏了进去。

且回了一首溢满香尘的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

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良夜迢迢,闲情寂静,花容月貌的小姐正在拈香伏拜,有兴致的书生跳过墙来。

小姐义正词严,很不客气地教训了他一通,窃玉偷香的事情没理清,小姐心事难猜,是她自己都解不开,心里已把张君瑞视为终身托付,却又下意识地遵从礼教规矩,诗写的是真,心里的情感铺陈,这话说出来也是真,这里面含了一点怨,不背菩萨,有情相系有缘相聚,也有机会相配,为什么就是不肯给那个份。

她不能哭不能吵,既失体统又**份,会被人嘲笑,也只能骂两句小丫头,表示自己不在乎,可看见了这个有业冤的人,就怎么也忍不住,这脾气和委屈,也只能冲着他。

把他推到“理”之外,还是紧紧抓着情,她还是放不下他。

红娘再出场,颠着小碎步,头上花枝轻颤,她眼神活泼俏丽,声音轻快,手里拿着一个棋盘,一走一摆,煞是好看,配着西皮快板的唱腔,一出浓情大戏已经做好了十足的准备。

张君瑞和崔莺莺,定了终身。

君瑞为情所伤,良药无医,莺莺疼在心上,她是唯一救他的药方,所以她来得坚定,自在成仁,生无挂碍。

老夫人看出了端倪,没办法,也值得应允,但要君瑞立刻进京赶考,求取功名。

第三卷 花若离枝.长歌 待月西厢(3)

待月西厢(3)

莺莺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送君瑞,一声一悲,休要停妻再娶,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

君瑞去了,长亭复短亭,一枕鸳鸯梦不成。

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半年后,君瑞高中状元,两人团聚共数日月。也让人看后觉得,这样的结局是一开始就猜到的,一定是这样才称得上人生有期许,志在圆满。

暮春时节,花正凋零,沁芳桥旁,宝玉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书,桃花随风而落,纷纷似雪,宝玉用衣服把落花兜了,倒进河里,正遇见手把花锄,臂挽绣囊的林黛玉,藏不及,书被黛玉拿了去,有段感情是捧起来就放不下的,他们坐在旁边一同看起来,直看到痴痴忘我,脱口而出心里压了太久的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他们看的就是《西厢记》。

我曾经想,若冰清玉洁的黛玉看的是《莺莺传》,她一定会怄几天气,一定会更加不安定。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根据金代董良的诸宫词《西厢记》艺术加工改编而成,这个故事最早却是出自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又名《会真记》。

不同之处就在一个结局,书生与小姐告别,中状元的是戏曲里的张君瑞,一去不回的是传奇里的张生,或者应该说是现实中的元稹。

张生落榜,也没有再回来,只是给她捎了些脂粉,莺莺千言万语也只是轻怨,已经委屈得像个弃妇了,远不如戏里她对跳过墙来的人一通骂来得让人觉得舒坦,怎么看怎么觉得这才是可追忆的爱情,一个人躲在没人的地方自哀自叹,爱情反而像浓雾,包裹得周身全是,却一丝一两也握不住。

最可恨的是张生把这场艳遇当成炫耀的资本讲给别人听,把一个女子的私情点播得到处张扬,他的人品就再也难提起来,当时有人也看不过去,问他究竟是什么想法,他居然说,莺莺天生是**,不遇上我,也会遇上别人,更是拿她比妲己褒姒。

好像他逃过了纣王幽王的劫似的,不禁有些好笑,再读也就不恼了,碰上这样的男人,也只能怪自己命不济。

金岳霖深爱林徽因,爱得世人皆知,为她终身不娶,直到她去世后,他仍然记挂着替她庆生辰,他是庆这一天,人间有了她的存在,让他的爱才有了着落,让一生有遗憾却不虚空。

有人采访想知道他的心里话,他面露深情与悲哀,我所有的话都应该同她自己说,我没有机会同她自己说的话,我不愿意说,也不愿意有这种话。

他爱得堂堂正正,爱得清白刚烈,充满对林徽因的敬慕和呵护,他的爱,深阔如海永不干枯,让所有的人都哑口无言,这是他永远的人间四月天。

后来,张生和莺莺,男婚女聘各自成家,张生找了机会想见莺莺。

莺莺却不想再见他了,他伤了她的心,更伤了她在尘世的爱情。

只是留给他一首诗,是警语他,也是提醒自己。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在爱情里打了滚,几近风尘,最后走进寻常人家,也让人放了心。

《西厢记》和《莺莺传》还有一点不同,唐代的莺莺不是相国的女儿,充其量只是殷实富户家的小姐。

董良和王实甫都读得明白,也化解得无奈。

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27385.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