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读书 /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导读

《金锁记》这部小说讲述了一个为钱嫁人的年轻女子,在岁月逼仄下逐渐变成刻薄老妇的人生历程。有人说,故事借曹七巧这个角色,写尽了人性之恶。 诚然,这个女人的一生极不讨喜,如作者在小说结尾总结的那样:“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既没有被人真心爱过,又从未真心爱过别人,这样的一生称得上彻头彻尾的悲剧。然而,曹七巧的悲哀,何尝不是诸多中年女人的生活浓缩? 她们拼尽全力生活,到头来却也只是筋疲力尽地活着。可能连她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如《红楼梦》中贾宝玉所说:“未出嫁时是颗珍珠,一旦嫁了,就变成了死鱼眼珠子了。” 有句话说得好:“如果你了解过去的我,或许就能原谅现在的我。”在此,我们放下对曹七巧的成见,通过深入解析其原生家庭、婚姻关系和亲子模式,来还原那些在一地鸡毛中负重前行的中年女人的生活画像。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与其说《金锁记》揭示了人性之恶,不如说,任何恶意,皆有来处。

无爱的原生家庭,是穷尽一生也难以绕开的心理桎梏

曹七巧恨透了哥哥曹大年,如果不是他贪图钱财,将她许给大户人家的残疾少爷,说不定这个可怜女人还能在一段正常婚姻中握住几分温情。 然而,嫁入姜公馆的那刻起,曹七巧就没了做梦的资格。虽说一朝步入豪门,但是丈夫骨痨缠身,她不过是个服侍病人的角色罢了。出身寒微的人最怕被人嘲笑穷酸,偏偏她娘家哥嫂时不时找上门来讨要钱财。 如果不是自小在市井街头练就一身戾气,曹七巧怕是会在妯娌和丫鬟们的暗讽嘲笑中郁郁而终了。不知该庆幸还是悲叹,她把生活加诸在自己身上的惨淡,全都以尖酸姿态甩了出去—— 她骂丈夫无用,不能当个人看。她骂婆婆势力,容不得娘家的穷亲戚。她骂哥嫂狼心狗肺忘恩负义,一心想黑她的钱…… 总之,曹七巧满身盔甲,却让人同情不起来。她的种种行径会让人觉得,根本不是生活逼着她硬了心肠,而是她生来就这般刻薄模样。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有时候,刺猬比兔子更渴望拥抱。 至于曹七巧身在闺阁时是何做派,张爱玲并未作过多描述,只是透过曹嫂子的几句评价,说出了其间变化。
“我们这位姑奶奶怎么换了个人?没出嫁的时候不过要强些,嘴头上琐碎些,就连后来我们去瞧她,虽是比前暴躁些,也还有个分寸,不似如今疯疯傻傻,说话有一句没一句,就没一点儿得人心的地方。”
看得出来,婚姻如一道分水岭,将曹七巧的人格底色区分开来。然而,婚姻本身无错。 与其说是不幸的婚姻造就了她的戾气与强悍,不如说是不幸的婚姻断了她通过嫁人改变命运的念想。让人愤恨的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不是别人,而是与她相依为命的至亲家人。 尽管在当时的时代洪流裹挟下,女性本就难以主宰生活,幸福是奢望,不幸才是常态。然而,像曹七巧那般,从未被亲情滋养,活到无爱又无望境地的,亦是不多。 如果从心理学视角审视曹七巧的一生,可以说,她的人生悲剧早就根植在不幸的原生家庭中了。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家庭是整个世界、整个社会的浓缩,而个人是整个家庭的浓缩,谈论原生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在曹七巧的原生家庭中,父母早逝,哥哥作为她生命中仅存的重要客体,没有给予她丝毫关爱。由原生家庭衍生出的恨、愤怒、不信任,被曹七巧原原本本复制到了与其他人的相处模式中去。 正因如此,无论身为妻子、儿媳、妯娌,还是身为母亲、妹妹、姑姑,曹七巧在每个角色中都活成了最讨人嫌的形象。 现实中多少人像曹七巧一样,她们渴望爱又不知如何去爱,在对爱的追逐与试探之中,有人实现了蜕变式的自我成长,但是更多的人不断希望,又不断失望,最终像曹七巧那样,再难对生活抱有期待。 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滑坡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却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人很难脱离原生家庭的影响,它在很多看不到的方面影响着我们,这种强大的控制力影响一生。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在每个角色中都活成了最讨人嫌的形象。

凑合的婚姻关系,是漫长人生中不该坚守的范式选择

曹七巧嫁给了姜家二少爷,对方虽然身份显贵,却是个病到连床都下不了的无用男人。对于这个人物,张爱玲连名字都未施舍,这态度亦如曹七巧对他的轻视与不屑。 曹七巧是如何向别人描述自己丈夫的呢?我们通过这几句原文来感受一下:
“知道你们都是清门净户的小姐,你倒跟我换一换试试,只怕你一晚上也过不惯。” “真的,连我也不知道这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越想越不明白!” “你瞧你二哥弄得那样儿,还成个人吗?还能拿他当个人看?” “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
曹七巧对丈夫的厌弃程度可见一斑。有意思的是,她对丈夫的所有控诉都跟情感互动无关,只围绕着生理本能这一点。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一个人的欲望越多,痛苦也就越深。 为此,小说设定了曹七巧和小叔子姜季泽之间的婚外关系。两人对这段感情的权衡较量,堪称张爱玲对于男人女人如何看待爱情的最佳解读了。 曹七巧主动向姜季泽示好,毫不掩饰地表达出自己的身体欲望后,不料被这位整日流连花街柳巷的花花公子拒绝。 曹七巧质问对方原因,姜季泽嘴上说要给二哥留点面子,心里却盘算着:这个女人第一不好甩,成天在面前是个累赘;第二脾气暴躁,两人之间的秘事怕是很难瞒住别人;第三人缘太差,事发后说不定要鱼死网破。总而言之,风险太大,得不偿失。 由此可见,于张爱玲看来,在自身利益面前,男人才是更理性的那个。女人还会有被爱情冲昏头脑的时候,男人却能够很好地克制欲望,做出最利于自身发展的选择。 两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十年后,姜季泽开始向曹七巧表白,声称自己沦陷于纸醉金迷的玩乐生活,都是因为对七巧爱而不得。 放在以前,曹七巧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男人。然而,毕竟是经历了岁月洗涤,这时的她面对爱情时变得谨慎自持多了。 曹七巧先是动情,甚至思量着,自己嫁入姜家就是为了等待与眼前这个男人相遇,一切都是注定。 自我麻醉了一会儿,她便清醒地意识到,姜季泽不过是在哄着向她骗钱。瞬间,暴怒取代了感动,她拆穿了对方的谎言,愤然把他赶走。 然而,对方刚一离开,她便慌忙跑去窗户再看他一眼。这个女人,纵然表现的再强硬,终究还是放不下对爱情的渴望。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成年人的爱情,大多充满盘算与较量。 现实生活中,为爱所困者比比皆是,一边痛斥婚姻生活,一边选择抱残守缺者,更是常见。 尽管跟曹七巧相比,现代女性拥有自主选择爱情的资本和权利,但是很多人获取爱情的能力,却不比她高明多少。 有人在谈婚论嫁的年纪,被父母逼着潦草找了个男人,恋爱、结婚、生子,过没有感情的婚姻生活,只是为了融入多数人的常态化生活模式。 有人在婚姻中遭遇不幸对待,猜疑、不满、争吵、算计,将其推向生活绝境,纵然不想困在围城,却又缺少重头再来的资本或勇气。 女人总是把婚姻看得太重,而这往往是其一生不幸的开始。至于该如何看待婚姻,我很赞同某位心理学家说过的这么一段观点:
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婚姻,这是需要首先明确的事。婚姻是一件小事,这是第二件需要明确的事。 那些声称结婚是人生大事的人,真的生活得很好吗? 结婚,就是两个成年人决定在一起生活并分享生活,别无其他。不要美化它,也无需丑化它。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在人生旅途中,婚姻不是必选项。

扭曲的亲子模式,是共生关系下心怀报复的虚假母爱

丈夫和婆婆过世后,姜家分发家产,曹七巧的命运至此发生转折。她不再是手无寸铁的小妇人,带着一双儿女自立门户,成了说一不二的当家人。 一旦有了话语权,曹七巧长年累月积攒下来的阴晦情绪,便毫无顾忌地释放开来。当然,受害者首当其冲便是她身边的儿子和女儿。 为了让儿子长白时刻守在自己身边,曹七巧变着法儿地哄儿子吸食鸦片。果不其然,吸食多了,长白便不再往外面跑,如母亲所愿只一味守在她的身边。 长白与寿芝成婚,曹七巧百般看不惯儿媳。她缠着儿子彻夜为自己烧烟不说,还打探儿子和儿媳之间的房中秘事。更甚者,她又在次日专门组了麻将局,当着亲家母的面儿,把儿媳的床事大加渲染地抖搂出来。 这一家子,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究其原因,张爱玲看得透彻——这些年来她的生命里只有这一个男人。可是,因为他是她的儿子,他这一个人还抵不了半个。现在,就连这半个人她也保留不住,他娶了亲。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以爱之名控制对方,这是不少亲情关系的真相。 说白了,曹七巧自己从未在婚姻中得到幸福,于是便对别人的正常婚姻感到愤怒和嫉妒。 这份非正常心理,逼死了两任儿媳,导致长白终身不敢再娶。不仅如此,这个妇人对亲生女儿长安的残害程度,一点不输破坏儿媳生活时的劲头。 长安在学校丢了东西,曹七巧叫嚣着去闹校长,吓得长安主动提出退学,进而渐渐放弃了一切上进思想,言谈举止跟母亲越来越像。 长安生病,曹七巧不去求医问药,反倒怂恿女儿吸食鸦片。吸上了瘾,也便没人敢上门求亲,女儿渐渐拖成了老姑娘。 长安好不容易交上了男朋友,曹七巧百般阻挠,背地里请男方来家里做客,不惜通过抹黑女儿形象,逼着对方放弃了跟女儿结婚的念想。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曹七巧对女儿的原始攻击性,源自本能的嫉妒。 以上种种劣行让人三观尽毁,然而这些现象现实生活中并非没有,只不过通常会以一种更为缓和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婆媳矛盾。 该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在于,母亲与儿子之间形成了过于亲密的共生关系,一旦另一个女人介入,势必会引发一场较量与争夺。 尤其在当下,很多男人在婚姻生活中处于隐形状态,丧偶式育儿更是助推了母亲与孩子之间形成过于亲密的共生关系。 心理学观点认为,家庭中居第一位的不应是亲子关系,而应是夫妻关系。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相反,如果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那么就会产生最常见的两个问题——糟糕的婆媳关系,以及严重的恋子情结。
张爱玲《金锁记》丨从心理学三个层面,解析曹七巧的悲剧人生
爱与分离,是亲子关系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结束语

人性本就复杂,亦如充满变数的人生境遇。很多时候,我们也会像曹七巧一样,被命运推搡着前进,无从选择。 然而,我还是想说,在能够坚守良善的时候,请不要选择邪恶;在能够坚守纯粹的时候,请不要选择污浊;在能够坚守希望的时候,请不要选择绝望。 哪怕生活不能如你所愿,但是用心看,光明总是有的。
作者【双子姑娘】简介: 一位以字为药、以爱为氧,情感与理智并存的姑娘。 欢迎来到我的一亩三分地,愿你喜欢这个可以安放灵魂的角落。 如果你对书评剧评感兴趣,敬请关注个人账号。 来日方长,我们慢慢聊。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21906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