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当宋代诗人林升在临安城写下这首诗的时候,内心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亡国之痛是有着切肤之感的。当赵构一路南逃,最终于建康继位的时候,人们期望的是汉光武帝刘秀,奈何又是另一个晋元帝司马叡。

相传柳永的望海潮中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引起了金主完颜亮的赞叹,甚至不惜挥师南下,企图吞并南宋。柳永的词是否有那么大魅力暂且不论,这东南富贵之地令无数人向往却并非虚言。南宋都城之所以建在临安(杭州),与临安(杭州)的繁华盛景自然就是密不可分了。

汴州也好,杭州也罢,“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如此的情景之下,不过是一句借口而已,初到南方,流亡的皇族以及随着而来的士大夫们不免有新亭对泣之感,可一旦封官进爵,恢复了往日的生活,便真把自己当成主人翁了。

如果说高宗、孝宗之际,仅占北宋国土一般的南宋还有机会北伐收复故土,那么到了光宗、宁宗之后,就只能半残守缺,完全处于被动的局面了。

然而即便是此种境遇,南宋依然能够灭亡金国,阻止蒙古南下几十年,说明南宋并非真的不思进取,而是在战和之间徘徊。

兵者,国之大事”,南宋后期依然不缺良将,孟珙可谓是后期的良将的杰出代表,称得上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孟珙出生于军事世家。他的四世祖孟安追随岳飞征战有功,曾祖和祖父生平虽然记录不详,但推测也可能是岳家军中的士卒。父亲孟宗政,从开禧二年登上历史舞台,到嘉定十六年病逝的十七年间,镇守枣阳、襄阳等地区,多次击溃金兵,“金人自是不敢窥襄、汉、枣阳”,正是孟宗政战功的写照,而这战功之中,也有儿子孟珙的一半。

孟珙是随着父亲打仗成长起来的,在父亲的四个儿子之中,孟珙可能是最受疼爱的一个。孟宗政并不以孟珙年龄小,而对他的建议不予理睬,反而多次听从孟珙的建议,由此可见,父子两人的关系很是融洽。

南宋先后与金议和四次,每一次议和都意味着承受莫大的屈辱。

1138年,首次议和,南宋以向金称臣为条件,换回了开封的土地;

1142年,签订《绍兴和议》,南宋不仅对金称臣,而且每年给金国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

1164年,签订《隆兴和议》,本来已经够耻辱的君臣关系降为叔侄关系,尽管奉银和绢在数量上各自减少五万,却割让了秦州及商州的土地,变相增加了供奉的数量;

1208年,签订《嘉定和议》,两国称谓上进一步恶化:叔侄改为伯侄。奉银和绢数量上由二十万增为三十万,一次性赔偿金国军费三百万贯。

尽管南宋对外已经如此不堪,朝廷内部的争斗和腐败依然没有减缓的迹象,反而变本加厉。就在这个时候,南宋后期的主要对手蒙古也在悄然崛起。

相较于南宋的政局,金国的政局更加混乱,不仅要面对新兴蒙古的蚕食,还要面对内部的宫廷斗争。

“嘉定和议”之后,靠着外戚势力登上皇位的完颜永济对拥护自己的外戚势力痛下杀手,但是完颜永济既不能治国安邦,也没有长远的战争眼光。完颜永济任用的人才基本上都和他自己一样平庸,蒙古进攻金的属国西夏,完颜永济也选择按兵不动。最终金国将军胡沙虎对完颜永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了他。之后完颜珣继位,史称金宣宗。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蒙古没有放弃吞并金的计划,多次发兵征讨。蒙古与金之间的战争,南宋都看在眼中,趁着金节节败退之际,南宋要求对金的奉银和绢在数量上减少到二十万。

此时的金国,即便是被蒙古追着打,也没有放弃对南宋强硬的态度,拒绝了南宋减少奉银和绢的要求。南宋见状,一气之下,停止了奉银和绢的进贡。金完全没有料到南宋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原本已经岌岌可危的金国财政,距离崩溃只有一步之遥。

金宣宗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国家问题的严重性,哪怕已经被蒙古逼得迁都,他依然决定挥师南下,给南宋一点颜色看看。这才有了嘉定十年到十五年,长达五年的宋金战争。

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军进犯襄阳,屯兵团山。当时的孟宗政在赵方手下为将,带领士兵前去抵御金兵。

孟珙料定金人会袭击樊城,建议军队由罗家渡济河,以逸待劳,给金兵来一个迎头痛击。

几天之后,金人果然到来,此时的宋军早已经严阵以待。读史至此,可以判断出孟珙深得孙子兵法的精髓,他不仅对兵法牢记于心,而且熟练掌握,《孙子》有云:

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渡而击之

宋军趁金人半渡济河,突然出兵,金人大乱,一半的军队被宋军歼灭。

首战告捷之后,枣阳告急。孟珙和父亲急忙回救枣阳。临阵杀敌的时候,父子被敌军冲散。孟珙看见金人军队之中有身着白袍骑着白马的人,高声断喝:“我父也。”说完带着手下的骑兵冲过去掩杀,救出父亲。

这一年,孟珙二十二岁。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五年的宋金战争,南宋的军队已经将战线推到了淮北一带。可惜有着“秦桧之二”之称的奸相史弥远不思进取,只想保住东南半壁江山。而此时的金幡然醒悟,再打下去不会有半分好处,同时面对蒙古和南宋是多么的愚蠢!南宋和金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就此罢兵。

宋金停战,金国依旧无力阻止蒙古进攻脚步。公元1232年,拖雷指挥蒙古大军在三峰山击溃金军主力。金军许多主将战死,只有恒山公武仙领着仅存的几十人逃到了南阳。

武仙颇有手段,很快就在南阳组织了起了一支十几万的军队。武仙计划从襄阳进军,出其不意的进入蜀地,以蜀地为金国的重要后勤补给站,恢复金国往日的辉煌。

然而他碰到了孟珙。

孟珙先是击败了武仙在邓州的部下武天锡,接着又攻破金国的吕堰。宋军连续的胜利让士兵们士气高涨,而反观金国士兵,早已经无心恋战。

孟珙所过之处,不费一兵一卒,金国军队望风而降:先是金国的邓州全州投降,接着金国的顺阳令李英、申州安抚张林前来纳降。

在孟珙与武仙的决战之中,孟珙以少胜多,武仙仅仅带着五六个随从“易服而遁”,孟珙“降其众七万人,获甲兵无算。”接着孟珙又攻克了唐州。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宋军的胜利让蒙古刮目相看。蒙古竟然要求联宋灭金。南宋欣然应许,并派遣孟珙和蒙古并肩作战。

1234年,孟珙与蒙古合兵一处攻打蔡州,孟珙攻南门,蒙古攻北门。孟珙率领的宋军“万众竞登。

别人已经打上门来了,金国内部却上演了一部闹剧:金哀宗皇帝不当了,传位给了金末帝。这和北宋将要灭亡之际,宋徽宗急忙传位给宋钦宗是多么的相似!

传位大典刚刚结束,南宋就已经攻进城中,在蔡州南面城墙之上竖起了宋的旗帜。接着,四面的呼叫声响彻天地,南面守门者弃门而逃。

而攻击北门的蒙古军,仍然被困在城门之外。宋军放开城门,蒙古军这才得以进城。大军进城之后,马上搜寻金国的皇室成员。

大部分金国皇室早已经趁乱逃走,已经成为太上皇的金哀宗眼看大势已去,上吊自缢,刚刚继位的金末帝在乱军之中被杀死。

至此,金国灭亡。

灭金之战,几乎是对岳飞满江红的回应: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臣子们的恨随着金的灭亡可以消除了。

而且孟珙先祖与岳飞的密切关系,也仿佛告诉世人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将两个人连在了一起,岳飞没能完成的事情,岳家军的后人孟珙完成了。

孟珙建立的奇功,也让南宋朝廷给予了封赏,升任建康府诸军都统制,兼职侍卫马军行司职事。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本来的三国演义,变成了南弱北强的对峙,长达几十年的宋蒙战争也拉开帷幕。众多史书的说法是,南宋背信弃义,贸然出兵中原,才让蒙古有了出兵的借口。

单就蒙古而言,此时已经横跨欧亚大陆,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当所有的领土都臣服于蒙古之后,南宋岂能独善其身。换句话说,蒙古南下只是时间问题。而从历史事实来看,是蒙古首先不守盟约。

蒙古要求南宋出兵之初,就向南宋承诺:灭金之后,整个河南地区纳入南宋版图。但是蒙古并没有按照盟约行事,只是给了很小的一部分,基本上无关紧要,只是搪塞一下南宋。

南宋本来已经决定选择忍气吞声,但是蒙古主力北还之后,似乎给了南宋机会。于是宋理宗决定派人取回河南地区,如果有可能,一举收复中原。

战争的残酷之处,在于战场上的瞬息万变,不论推演的如何完美,都有可能一败涂地。结果,南宋进军中原的计划不仅失败,而且给了蒙古入侵南宋的口实。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宋蒙战争爆发之后,孟珙负责指挥和调度大部分战线的军事行动,他建立起一体化的防御体系,几次将蒙古骑兵阻击在淮水一带。

1236年,蒙古军攻宋,相继攻克襄阳府、随州,并且打造木筏,渡江向南,直逼江陵。孟珙奉诏前去救援。面对蒙古大军,先集中力量封锁江面。兵法有云: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孟珙“变易旌旗服色,循环往来,夜则列炬照江,数十里相接”。蒙古面对孟珙的计谋,不知所措,孟珙趁着蒙古正被迷惑之际,突然引兵出击,连破二十四寨,火烧船、筏二千余,蒙古进攻江陵计划破产,被迫撤军。

1237年,孟珙增援黄州,他先派精锐部队冲击蒙古军队,夜袭蒙古军营。孟珙在加强城墙工事的同时,在城内挖陷坑作为第二道防线。数月的僵持,终于在第二年春天,蒙古失去了耐心,撤军。

接下的几年,孟珙相继收复了郢州、荆门、信阳、襄阳、樊城、夔州。内政方面,他屯田供应军需。

孟珙知道自己的力量只能维持南宋的偏安,需要借助更多的力量才能向北推进。机会在1246年来了。

曾经的南宋将领,后来投降蒙古的范用吉突然背叛蒙古,向孟珙投降。这一反转让孟珙心花怒放。

范用吉此时替蒙古守卫河南,看起来好像很重视,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过路财神,蒙古军队的提款机,河南地区的钱粮全部供给前线作战,范用吉自己处于被遗弃的状态。

孟珙赶紧把范用吉的情况告诉了朝廷,朝廷的反应是什么呢?史书上只是简单地写了两个字:不从。

“不从”的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被蒙古人打怕了,也可能是害怕孟珙像岳飞一样不受控制,无论何种原因,结果都是一样。

机会就像流星,稍纵即逝。

论孟珙:南宋后期的擎天一柱,为何郁郁而终?

孟珙听说后,不免心灰意冷,叹息道:“三十年收拾中原人,今志不克伸矣。”这句话蕴含着多少悲凉!真是“半生豪兴付云烟”!

孟珙常年上阵作战,已经积劳成疾,而眼见自己多年付出的心血,换来的居然是皇帝的猜疑,朝廷的不信任,他再也支撑不住了,最终病故于江陵,时年五十一岁。

孟珙死后,宋理宗给予了他嘉奖,赠太师、封吉国公、谥忠襄,可是无论多高的封赏,也暖化不了他那一颗冰冷的心了。

创下不世之功的孟珙,得到宋朝的夸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那么他的对手蒙古是怎么评价他的呢?

在《宋史·孟珙传》的最后,对孟珙的人格进行了臧否,却没有提到他的功绩,还是有些小气了,毕竟孟珙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抵抗蒙古十几年,是没有办法否定的:

珙忠君体国之念,可贯金石。在军中与参佐部曲论事,言人人异,珙徐以片语折衷,众志皆惬。谒士游客,老校退卒,壹以恩意抚接。名位虽重,惟建鼓旗、临将吏而色凛然,无敢涕唾者。退则焚香扫地,隐几危坐,若萧然事外。远货色,绝滋味。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15361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