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仙洲被捕12年后交代一个秘密,完成了一个旧军人到新公民的转变

李仙洲被捕12年后交代一个秘密,完成了一个旧军人到新公民的转变

1960年11月,北京功德林正在举行隆重的特赦仪式,国民党50名战犯成为了新中国的公民,当时最激动的人,莫过于曾经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李仙洲。对李仙洲来说,这次他不仅见到了曾经的老师周总理,而且他还决定将埋藏在心底的一个秘密,告诉自己的老师,以求得一份心安。当他将这个秘密汇报给周总理后,周总理说,这可是大功一件。那么,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秘密呢?

1942年,抗日战争在这一年进入了最艰难的对峙期。

为了开辟敌后的抗日武装根据地,国军29集团军司令李仙洲奉命南下前往安徽阜阳。

四月份的一天,从营地外传来一阵喧闹的声音,吸引了李仙洲的注意,顺着声音的方向望去,发现一群年轻人正在向他的营地赶来,他们成群结队,虽然衣衫褴褛,但是队伍颇为整齐,脸上也有一种独属于年轻人的朝气蓬勃。

李仙洲却对这群人非常好奇,这群人究竟是干什么的呢?于是他走上前去大声询问道,你们究竟是哪里来的?

对面回复道他们是逃难的学生,学校早就关闭了,听说李仙洲所部在这周围驻军,想要来一尽绵薄之力,为国家和民族做点事情。

听到这话,李仙洲邀请学生进入军营。

学生们推荐了一个代表来到了李仙洲的营地中,李仙洲便问他们是哪里人。学生代表的回答,这些人基本都是山东境内的学子,因为齐鲁大地几乎被日寇攻占,原来的学校虽然继续上课,但教的都是日语,学的是日本文化。

作为华夏儿女,他们拒绝学习日本人的东西,所以约好结伴前来南方加入抗战,为光复中华效力。

李仙洲闻言非常动容,接着问道他们大概有多少人?学生代表沉吟了片刻,回答道自己这是第一批,大概人数在三四百人,但是后面还会有更多的学生前来,如果能允许他们参军,他们毕竟读书识字,在军队里绝对会起到更大的作用。希望李仙洲能够答应他们,让他们为驱逐日寇尽一份心。

听完学生代表的话,李仙洲也感慨于他们一心为国的情感,于是便将他们召集起来,准备一一筛选有没有符合参军条件的人作为后备兵员。

但是调查一番后,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原来大部分学生的年龄实在太小,有的甚至还不满16岁,这样的年龄来参军明显是不合适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投奔李仙洲的学生越来越多,李仙洲想尽了各种办法安置他们。不过这群学生没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无法给他们提供暂时的工作岗位,维系生活。

李仙洲正当焦头烂额之余,他的秘书无意中给了他一个提醒。秘书说,各地的学生都开始涌入南方的省份,教育部向蒋介石提了好多次,人数太多,要修建新学校,容纳这些人,蒋介石就向各个地区下了命令。

李仙洲一边听着秘书的话,一边继续看着新来学生的资料,突然灵光一闪,对秘书说道:咱们这边最近也来了不少学生,如果真要修学校,不妨修得大一点,把咱们这批学生都放进去,刚好还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其他的出路。

说干就干,李仙洲把这个决定汇报上去之后,国民党高层的山东帮,以最快的速度审批了李仙洲的提案,并且拨下专款供修建学校使用,而李仙洲也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了修建的场地和工人。

四月份上报的计划,到了当年九月份,学校就正式建立起来了,并且还有意外之喜,那就是这个学校得到了一个国立的头衔,正式归属于教育部管辖,属于正儿八经的公立学校,而这也就是后来的国立22中学,李仙洲本人正式担任校长。

国立22中学是个很有人情味的地方,因为最初的目的就是收纳各地来的逃亡学生,所以从一开始,国立22中对于所谓的学籍管理就尽量放松。

李仙洲从一上来就批示道,不要在学籍问题上让学生们过不去。他很清楚,战乱年代,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保存自己的学业证明,很多时候伴随着动乱,原本能够证明身份的东西都遗失了。

在这种情况下,接纳和给学生一个能够安身立命的机会,或许就能够拯救一条人命,不仅如此,李仙洲还在非常有限的军队补给中挤出一大批物资供给学校。

早年间曾经做过小学教员的李仙洲一直有个理想,那就是只有教育才是国家强大的基石,一个能搞好教育的国家才有可能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建设国家未来也才会有希望。

国立22中在那个年代到底有多先进,举两个例子就明白了。其一是从国立22中42年建校到47年停办,五年时间内,每年的冬天校内都有开水洗浴供应,而且每栋宿舍楼都配置有独立的厕所。

这其实是李仙洲亲自前来视察后专门提出的要求。他认为,上学的孩子为了求学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不能让他们在求学过程中因为环境的问题,继续饱受其他麻烦的困扰。这种细节上的问题,学校的后勤部门应该完全做好,学生只负责学习好文化知识,将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其二是国立22中,是当时中国唯一一所在抗战时期还公开招收女学生的公立中学,这同样来自于李仙洲的理念,那就是他觉得国家的文明发展必然要走向男女平等,而男女平等的前提就是男女接受相同的教育。

所以这所中学一直有大量的女性学生。在民国那个封建思想依然弥漫的时代,可以说李仙洲是进步的先驱了。

因此,即使是在抗战最艰苦的那几年时间,国立22中也一直是整个安徽的文化灯塔,无数学子涌入这里,在日寇的威胁和朝不保夕的生活中,依然坚持学习,努力维系着文化的传承。李仙洲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力量,率领手下的将士保护这些国家希望的种子,他们在后来毕业后陆陆续续踏上社会,成为了新中国建设的中坚力量。

但这所学校的始作俑者李仙洲,却为自己新办国立22中这件事长期讳莫如深,这又是为什么呢?误认为罪行的功绩,其实,李仙洲本人的人生经历也非常传奇。

他出生于地主家庭,早年读书后在家乡的小学做了一名老师。不过李仙洲胸怀大志,当他得知了护法战争结束后,整个中国还处在军阀混战的状态,就想过投笔从戎,参加革命来改变国家。

当时正值国内革命战争,南方革命政府成立了黄埔军校,于是李仙洲马上告别亲人,南下报考黄埔。结果他以优异的成绩成为黄埔一期生中年龄最大的人。再加上李仙洲豪迈爽直,在同学中人缘很好,所以跟李仙洲同期的同学都喜欢叫他一声大哥。

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也很喜欢李仙洲这种忠诚朴实的个性,因此对李仙洲大加重用。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是一个非常注重派系的人,尤其是看重所谓的黄埔嫡系。

李仙洲对蒋介石来说,正是那种根正苗红的部下,所以李洲在蒋介石的麾下,从抗战一开始直到解放战争都是主力部队,李仙洲也没有让蒋介石看走眼,不仅在抗战中屡立战功,到了后来解放战争中也是战斗到最后一刻才投降的将官。

所以后来李仙洲在功德林改造过程中,内心是非常忐忑的,他虽然早已经明白蒋介石的统治腐化堕落,不得民心,但老蒋的知遇之恩,还是让李仙洲觉得自己做了俘虏非常丢人。最开始面对教育和改造的时候,李仙洲是有几分抵触的,国立22中这件事就是李仙洲内心矛盾的一个体现。

一方面,李仙洲觉得建学校是自己重要的人生价值,是救了无数学子和保存文化的好事,但另一方面,李仙洲如果把这个事情说出去了,会让人觉得他当时这么做,是在跟我党抢夺进步青年的归属权,是对我党宣传和文化政策的对抗。

直到多年后,他才终于鼓起勇气,把这个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告诉了总理。

但周总理听完这件事后的回答,却出乎李仙洲的预料,总理笑着对李仙洲说道:“仙洲啊,这可不是什么错误,这是大功一件啊。”

周总理又说道:国立22中培养出来的人才,还不是为了建设新中国奋斗吗?从国家来看,你这是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当然大功一件。

听完这句话,李仙洲终于释然了,也跟着周总理笑了起来。李仙洲明白了,无论曾经身份如何,现在不都是新中国的一份子吗?人又向前看,要走正确的道路,这才是关键。

于是,从特赦开始,直到1988年以94岁高龄去世,李仙洲在剩下的20年时间内,也完成了一个旧军人到新公民的转变,可谓是一段历史佳话。

来源:畅敏风云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71686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