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丈夫王士光、妻子王新伉俪情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放不下的人是妻子

丈夫王士光、妻子王新伉俪情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放不下的人是妻子

革命年代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夫妻如果失散3年,彼此没有任何音信,就可以重新再找了。兵荒马乱的年月,说不定对方早已埋骨他乡。

可是万一对方尚在人世呢?倘若一方再娶或再嫁,就会留下终生的遗憾。为了等待失散的妻子,他在悲痛和孤独中苦熬了8年时间。

1947年春天,他在部队立下“特等功”的消息经过报纸刊登,偶然间被远在牡丹江的妻子看到。妻子跨越千山万水,穿过敌人的层层封锁,来到他的身边。夫妻失散8年,竟然奇迹般得以团聚。

他们就是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一对曾经并肩战斗的革命夫妻,丈夫叫王士光,妻子叫王新。

1947年年底的这一天,乡亲们成群结队地聚在村口,像看新媳妇一样,围看王士光那断绝音信多年的妻子。妻子王新回忆说:“他还是那张苍白消瘦的脸,头发又长又乱,就像从监狱里刚刚出来一样。”

妻子进了屋,他还呆站在那里。夫妻俩久别重逢,没有抱头痛哭,甚至都没有别的话说。沉默片刻,他才说了一句话:“我可以抽烟吗?”从不抽烟的妻子这时也颤抖着回答:“也给我一支烟。”

他们失散了整整8年啊!他甚至得知消息,妻子已经牺牲了。

他们本不是夫妻,为了革命假扮夫妻,后来假戏成真结了婚。没想到新婚才一年多就夫妻失散,8年后又再度重逢,携手共度余生。这段充满传奇的婚姻,还要从两人的相识说起。

1938年,日军的铁蹄蹂躏着中华大地,人民在屈辱和灾难中饱受煎熬。为了能在敌占区更好地组织人民群众与日本鬼子作斗争,配合八路军开展敌后游击战,党中央决定在天津建立一个秘密电台。

这个任务,落到了24岁的王士光身上。

王士光是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的四哥,19岁就考入燕京大学物理系,翌年转入清华大学学习无线电工程。他曾参加著名的“一二九”爱国运动,不久前刚申请入党,是建立秘密电台的最佳人选。

王士光从北平赶到天津,与昔日的清华同学姚依林秘密接头,姚依林交代了任务细节。考虑到秘密电台的安全,需要有一个家庭的形式作掩护。

姚依林问他:“你有女朋友吗?”王士光脸红了,摇摇头。

王士光曾在北平给民先队员讲课,学员都是女同学,姚依林问他有无熟识的女孩子?王士光还是摇摇头。他光顾着讲课了,竟然连一个女孩子都不认识。无奈之下,只好由组织安排一位女同志来协助他工作。

组织上派来与王士光假扮夫妻的女孩,名叫王新,是河北女师附中的学生,当时才18岁。虽然王新年纪较小,但是来头可不小。

王新的父亲王端华,曾是张作霖麾下的一员猛将,还担任过锦州省长。张学良子承父业后第一次检阅东北军队,陪阅官就是王新的父亲。可以说在当时的东北,王新的家庭完全算得上是名门望族了。

“九·一八”事变后,王新被父亲送到了天津的亲戚家中。第二年,年仅15岁的她就加入了共产党。按照计划,她中学毕业后将前往抗日大学的一所分校学习,但是事情起了变化。

这一天,王新来到接头地点,姚依林告诉她:“交给你的任务变了。”她需要和一位男同志组成名义上的家庭,协助对方开展通信工作。她要协助的对象,正是清华大学的高材生王士光。

时隔多年,王新回忆说:“我觉得很突然,思想根本来不及转弯。”她当时都没谈过恋爱,怎么能和一个素不相识的人结婚,组成家庭?

也许是看出了小姑娘的心思,姚依林劝解她说:“党员嘛,个人要服从组织,党相信你会很好地完成任务的。”王新无言以对,表示坚决服从。

但是要去见一位年长自己6岁的“丈夫”,王新还是顾虑重重。“万一他不同意我呢,怎么办?”王新不止一次在心里这么问。

到了见面的这一天,王新和姚依林来到了一个叫颐和园的旅社。她等在那里,心中忐忑不安。为了安慰王新,姚依林还给她倒了一杯茶,并鼓励她说:“你一定会很好地完成任务。”

王新刚端了茶,门就开了,只见一个身穿蓝色长衫、瘦瘦高高的青年走进来。他脸色苍白,蓬头乱发、胡子也没刮,像是刚从监狱里出来一般。

来人正是王士光,还没等姚依林介绍,他就瞟了王新一眼,皱起眉头,毫不掩饰他的失望情绪,嘴里嘟囔道:“这么小!”

这句话,颇有些伤了王新的自尊心,她当即红了脸。其实来之前,为了显得成熟一些,她还特意换下学生制服,穿上了一条蓝布旗袍,就连辫子上的白绸花也特意换成了黑丝带。

王士光嫌王新不够成熟,因此两人的初次见面,难免有些尴尬。

见此场景,姚依林赶紧转移话题,建议两人都去理个发。他还特意叮嘱道:“搞秘密电台,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活动,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非常小心。稍有疏忽,就会给党的工作带来巨大损失。”

听完姚依林布置的任务,已经过去了半个小时。共同的信念、理想和决心,让他们无形之中建立起了对彼此的信任。原本素不相识的两个人,顷刻间形成了一种亲近的关系。

为了看起来像新婚夫妇,他们的第一个任务是把自己好好“装扮一番”。来到理发店,王士光剪了一个帅气的大背头,与之前的不修边幅形成鲜明对比;王新则剪去了学生时代的长辫子,烫了卷发。

秘密电台设置在英租界62号伊甸园的一栋小洋楼里,从此之后,这里就成了王士光和王新的“新家”。

考虑到王新年龄太小,组织上又派来一位40多岁的红军烈属以及孩子,假扮成他们的婶母和弟弟。就这样,一个四口之家诞生了。

王士光化名为吴厚和,在天洋市场一家电料行当技师;王新则化名为黄慧,和婶母在家操持家务。王士光与王新在工作上十分默契,在生活上也相互照顾。虽然如此,但两人严守着那道防线。

婚房里放了两张单人床,中间是一张八仙桌和四把椅子。晚上睡觉时,他们会在两张床中间挂起一道布帘,然后各自上床休息。

正如电视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那样:在这幢三层小洋楼的楼顶,每天深夜一两点钟的时候,王士光开始工作。电台伪装成收音机的形式,每次收发电报,他都把门窗捂得严严实实。

王新的工作内容,就是要扮演一个妻子。她回忆说说:“我就像演戏一样。”

有时候为了掩护工作,就到楼下和房东太太聊聊天,或者找另外一个租户,一个从冀东来的地主婆说说话。虽然亲戚家就住在对面的马路边,她也从没去探望过,甚至不敢让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踪。

王新唯一的娱乐,就是在阳台上跳绳,这也是表示安全的信号。房东太太丝毫不怀疑,她以为这是王新保持身材的秘诀。也有时候,阳台上会立着一根竹竿,用来表示安全。

朝夕相处的一对男女,虽然大多数时候是“假夫妻”,但也会像情侣一般亲密。有一次,王士光发了高烧,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王新就像恋人一般照顾他,日夜守护,这让王士光十分感动。

回想起第一次见面时,他无意间伤害王新自尊心的话,他不由得道歉说:“论年纪,你比我小,是我的妹妹;按党龄,你比我入党早,应该是我的姐姐。”王新听了他的痴话,莞尔一笑。

长期的相处,两人早已暗生情愫。

有天晚上,周围出现了“情况”,两人赶紧离开家找了个旅馆躲起来。当时情况危急,王士光宁愿牺牲自己也要保护电台,掩护王新脱险;王新却觉得王士光是负责人,应该牺牲自己掩护他。

两人成功脱险后,这次患难经历,也让他们的感情得到升华。

终于有一天,王新忍不住了,她问王士光说:“你没结婚,也没对象,有喜欢的人了吗?”王士光支支吾吾不回答。

王新不放过他,一再逼问,王士光大胆地说:“有,那个人就是你。”没想到王新爽朗地说:“你的心思我早就看出来了,就是怕羞不肯说。”话已至此,王士光当即说道:“我现在向你请求,我们结婚吧!”

王新害羞地点了点头。

1938年12月,经过党组织的批准,这对“假夫妻”正式结为真伴侣。

1939年年底,随着局势变化,天津秘密电台被撤销。一年多时间以来,这座电台为抗日工作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组织的安排下,王士光和王新这对新婚夫妇又来到了平西根据地,投身抗日。王士光担任晋察热辽军区司令部无线电中队机务主任,妻子王新则在各地开展妇女工作,夫妻俩聚少离多。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40年春天,由于战场形势的急剧变化,他们俩随着各自的部队转移,就此失去了联系。

为了寻找妻子,王士光多次托人到东北局去打听消息,得知部队就5个叫王新的人。不久,又传来消息说“王新牺牲了”。当时交通不便,音讯不通,王士光得知妻子牺牲,信以为真,悲痛欲绝。

此后,王士光变得少言寡语,为了转移对妻子的思念,他拼命投入工作,甚至不顾身体。他的衣服又脏又破,大小也不合身,吃饭也是饥一顿、饱一顿,整个人瘦了一圈,眼窝深陷、憔悴不堪。

妻子王新依然杳无音讯,领导和同志们都很关心王士光的生活,劝他再娶,也有不少年轻的姑娘主动追求他,但是都被他给拒绝了。他暗自发誓,打听不到妻子的下落,他此生不再娶。

1946年年底,邯郸新华电台收到延安电报,国民党集结了25万大军,在胡宗南的指挥下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党中央决定主动撤离,命令邯郸台迅速做好接替工作。这个重任,被交给了王士光。

在没有图纸和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王士光将中波电台改成了短波电台。他还利用铁轨、飞机残骸改制通信材料,自己烧瓷制作绝缘材料。

1937年3月,胡宗南进占延安。就在他志得意满,大肆吹嘘之时,电台里却传来了中共延安电台“XNCR”的呼号。邯郸电台接替了延安电台,继续播报以“迷惑敌人”,鼓舞军民。

蒋介石得知后,大为光火。胡宗南立即派出飞机展开侦查,却根本没能发现广播发射台存在的迹象,只得对延安西北面的定边地区一通狂轰滥炸。

王士光坚定地说:“决不能让党中央的声音中断!”此后,邯郸电台的播音持续了一年多时间,给前线的战友们带去了奋战的信仰和力量。

为表彰邯郸台成功接替延安台这一特殊贡献,王士光被授予“特等功臣”称号,获得“人民功臣”银质奖章。

他的事迹经过报纸报道,在解放区流传开来,失散多年的妻子王新,在牡丹江看到丈夫的模范事迹,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辗转千里来到丈夫的驻地,没想到这么多年,他们一直在等着彼此!

多年后,提起这段跨越8年之久的忠贞,王新不无激动地说:“我们既然是在工作中了解的,又是党员,我想虽然没有见面,也应该等待。”

失散8年,夫妻团聚,他们终于又能相守相依。更加幸运的是,走过了多灾多难的战争年代,夫妻俩都平安活了下来。

“他们的革命感情,大于夫妻情分。”

女儿王更这样评价老两口的传奇婚姻。年老之后,老两口最爱唠叨的就是他们在1938年做地下工作的故事。但是随着革命年代的远去,这对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夫妻,最终回归了平常的生活。

2003年,王士光走完了88年的人生路程。他最大的遗憾,是没能陪妻子走到最后。弥留之际,他反复叮嘱儿女:“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妈妈……”伉俪情深,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最放不下的人是妻子。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9828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