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饶漱石身上的历史谜团太多,他在淮海战役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饶漱石身上的历史谜团太多,他在淮海战役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饶漱石、陈毅、谭震林、刘瑞龙和粟裕

关于饶漱石身上的历史谜团太多,他在淮海战役中到底起了什么作用,今天很多年轻人并不清楚。

即使是有点历史功底的军迷朋友,知道饶漱石在淮海战役有巨大贡献,但具体是什么,却说不出来。

其实,我们都忽略了饶漱石在华东战场的重要作用,提起淮海战役,大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总前委的5位指挥者,包括刘陈邓的亲密合作,包括粟裕大将的指挥若定,当然也包括从“小淮海”到“大淮海”的神奇转折。至于饶漱石在这场扭转乾坤的大决战中所做的贡献,却少有人提。

这里面有两大原因,首先,饶漱石作为华东局最高领导人,没有进入总前委,这毕竟是战役的最高指挥机构;其次,华野承担了战役的大部分战事,但饶漱石在华野并没有职务。

所以,今天我们听到的,就是关于饶漱石两种完全相反的论调:一种是仗既然是以野战军为主打的,你既然在华野没有职务,又没进总前委,当然谈不上功劳;第二种是饶漱石功劳非常大,但都被历史隐没了,甚至有极端的看法是他的功劳都被陈粟“贪”了——这两种看法其实都是不客观的。

实际上,饶漱石确实对淮海战役的胜利举行有巨大的功劳,同时他的功劳和陈粟的功劳并不矛盾,完全不存在谁“贪”谁的功劳的问题,因为他们的贡献侧重点不同:陈粟重在战场贡献,饶漱石在支前上的贡献无人可及;而饶漱石本身没有指挥经验,战功又和他不沾边。

不过,要想弄清楚饶漱石的功劳,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情,饶漱石在华东的职务到底是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饶漱石在军调时期

饶漱石到底是不是华野的政委?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饶漱石是华野全军的政委。

但我们查遍了所有的资料,包括之前部队公布的布告、各种电文电报以及老同志的回忆录,都没有看到关于饶漱石担任过华野政委的确凿消息。不过,之前确实看到过图片,是一份布告,布告在结尾的落款明确地写着“政委饶漱石”的字样。

但这是孤证,来路比较可疑。

解放战争期间,华东战区的最高领导人一直是饶漱石,这一点不容质疑(后来小平同志担任华东局第一书记,饶漱石退居其次,不过那是后来的事情,淮海战役早过去了)。

饶漱石在华东,有两个最重要的职务,一个是华东局书记,一个是华东军区政委。中央局书记基本就是中央的派出机构,代表中央进行管理,东北局林彪,中原局邓小平,华东局饶漱石,是一个意思;另一个职务华东军区政委,也可以和东北军区比较一下,东北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都是林彪,副政委和东野政委是罗荣桓,再看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政委饶漱石,而陈毅同时又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各大野战军是直属于中央的,但在具体的管理上,又隶属于军区。

所以,同样是政委,即使不考虑别的职务(特别是华东局书记一职),饶漱石这个华东军区政委,比陈毅这个华东野战军政委,也要略微高那么一点点,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

既然饶漱石不是华野政委,那为什么毛主席要说他是华野政委,还说他是华野全军的政委?如何理解老人家这句话?

其实很简单,作为划时代的伟大战略家,毛主席说饶漱石是华野全军的政委,是从广义上说的,把华野、华东军区和华东局放在一起说,统称为华野,有什么问题吗?一点问题也没有啊!

饶漱石、邓小平、陈毅和康生

华野是淮海战役的主力,主战场又在华东,作为华东局老大的饶漱石,为何没进总前委?

野战军有三个顶级岗位:司令员、政委和前委书记。

先来看看四大野战军在这三个顶级岗位上的人员配置:

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委罗荣桓、前委书记林彪。

西北野战军:司令员、政委和前委书记三位一体,都是彭德怀。

中原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前委书记邓小平。前委书记是专职政委而非司令员,这在四大野战军中是唯一的现象。

华东野战军:和西野一样,司令员、政委和前委书记都是粟裕。在陈老总调往中原的日子里,这三大顶级职务都由粟裕大将代理。

再次对照一下东北战区和华东战区,东北战区是林彪一把抓,高岗、陈云、李富春等人都没进辽沈战役总前委;而东野大军入关之后,薄一波也没进平津战役总前委;同样的,为什么饶漱石必须得进淮海战役总前委呢?

饶漱石没进总前委的原因很简单,他不懂军事(之前主席还曾有电报让他留心学习军事),既不是野战军司令员和政委,更不是前委书记,自然也不会指挥部队,所以没进总前委——这是唯一的原因。

淮海战役一共5位总前委成员,刘伯承是中野司令员,邓小平是中野政委和中野前委书记,陈老总职务更多,横跨两大野战军,粟裕和谭震林是华野的军政首长,在淮海战役进行阶段中,总前委履行的就是战场最高指挥协调作用。当时,饶漱石的主要职能是支前,因此不进总前委是很正常的。

陈毅、饶漱石、粟裕和宋时轮

饶漱石对淮海战役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参与筹划“小淮海”,二是“小推车”计划。

要说饶漱石在淮海战役期间没有军事贡献也是不客观的,至少,在淮海战役筹划期间,他出了很大力气,这有中央电报为证。

最早提出淮海战役计划的是粟裕大将,早在济南战役进行期间,他就已经在脑海中谋划此事了。大家知道的是淮海战役是华野和中野合作完成的地跨徐蚌地区的大战,但在粟裕筹划战役的时候,既没有中野的事,也没打算把徐州的蚌埠当成战场。当时粟裕的计划仅仅是歼灭徐州以东的黄百韬兵团,拿下运河沿线,恢复两淮,打通山东和苏北解放区而已。

在和中央的电文往来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的商讨对象是“饶粟谭”三人,饶是饶漱石(华东局书记),粟是粟裕(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谭是谭震林(华野副政委)。从1948年9月到10月28日,足足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中央和华东方面的电文如织,都是商讨淮海战役战役的,每次来电的抬头不是“饶粟谭”就是“饶谭”。

可见,在淮海战役的筹划阶段,饶漱石是深度参与了的,这一功劳不容抹煞。

当然,这只是“小淮海”,后来在中野的强势推进下,“小淮海”演变成“大淮海”,战役目标从吃掉黄百韬兵团十几万人变成一口吃掉徐州刘峙集团六七十万人,这就和饶漱石没什么关系了。

从什么时候起饶漱石不再参与战役策划呢?

分水岭出现在1948年10月28日,这一天,华东方面发出以“饶粟谭”署名的电报《关于围歼黄百韬兵团作战计划》,此后,饶漱石淡出战役指挥。

为什么呢?

原因也很简单,战役规模扩大,中央和华野都把歼灭的对象由黄百韬一个兵团扩大为邱清泉和李延年兵团,只不过,中央是希望中野东移,进行战略牵制,而华野的希望由自己单独完成这项任务。

鉴于此,粟裕以大胸怀在31日致电中央,建议此战“由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中央随即回电同意,11月16日,淮海总前委正式成立。

这时,饶漱石的角色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再是战役的策划者,30日,毛主席亲自给他发来一封电报,给他布置了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反对无纪律无政府状态反对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经验主义与游击主义的恶劣作风。”

到此,饶漱石正式退居幕后。

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

和筹划“小淮海”相比,饶漱石更引人注目的功劳是“小推车”计划。

陈毅元帅有句名言:“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至于这个“小推车”计划是谁主持的,史书上没写,但其实也不用写,就是饶漱石主持的。

这是饶漱石对淮海战役另一个巨大的贡献,功劳之大超过了对战役的筹划。

我们可以先看一组数据,数据不会说谎。

时任华东局书记的饶漱石接到重大任务,积极筹粮并在山东等地区筹集到9.6亿斤粮食,发动了500万支前民工运输物资到前线;其中后方临时民工390万人,转运粮食物资弹药的民工130万,随军前线的民工22万人,这些人大部分来自山东河南河北安徽苏北等地。

解放战争中,决定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除了部队素质、武器装备和战场信息之外,最具影响力的恐怕就是支前工作。

我军为什么那么重视解放区的建设?为什么要进行土改?为什么要让受压迫的农民翻身?这是我军在战争中致胜的法宝!

为什么刘邓大军在千里跃进大别山时损失那么大?为什么华野分兵后外线出击不顺利?为什么粟裕对率军到江南执行宽大作战任务有想法?是因为这都属于外线作战,离开了解放区,没有军民鱼水情,部队就像鱼没了水!

联想一下林彪的东北战区,高岗的后勤也很出色,这是辽沈战役大获全胜的根本原因之一,当然,高岗比饶漱石占优势的一点在于东北铁路发达,运兵运武器运物资可以朝发夕至,但饶漱石在没有铁路的基础上夯实支前基础,从而打赢了比辽沈战役规模更大的淮海战役,贡献就更加突出。

淮海战役支前场景

饶漱石的历史作用是相当突出的,虽然在中国革命的早期他基本处于隐身阶段,毕竟那时他在白区工作。

他第一次大放异彩是在新四军,那时他已经成为东南局副书记。在皖南事变爆发的危机时刻,他显示了自己处理危局的能力和魄力,也让人领教了他雷厉风行的手段:力主让叶挺下山谈判,为新四军争取生存空间。

关键时刻临危不乱是这位强力政委的特色,也是他得以成为华东最高领导人的因素。

少奇同志在新四军担任政委的时间并不长,随后饶漱石成为新四军一把手(华中局书记和新四军政委)。他和代军长陈毅虽然也有分歧和冲突,但总体而言能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后陈毅重返新四军后,到华野成立,三大战役,由华野到三野,渡江战役,解放大上海,一直到两人分别调回北京,总得来说两人合作稳定东南,功劳是相当突出的。

在陈毅元帅已经罹患肠癌住院治疗时,老战友和老部下粟裕去看他,陈毅吃力地从病床上坐起身来,对粟裕说:我和饶漱石并无个人恩怨。

至于饶陈的冲突,应该正如陈老总所说,并非个人恩怨,只是两人性格和工作方法完全不同。陈毅大度,乐观,这让严谨到苛刻程度的饶漱石看不惯,因为饶的个性就像机器一样,有刻度没温度。

其实这不是针对陈毅的,饶漱石对待黎玉也是同样的模式。

饶漱石最大的问题是太有个性,过于严苛,不能容人,这样就在团结同志上面出现问题,回头看,和饶漱石私人感情好的人几乎没有。当然,这是他的缺点,优点也不是没有,否则中央就不会派他坐镇华东,也不会有那么突出的历史贡献了。

其实,饶漱石如果多向小平同志学习,就可能避免一些问题。小平同志也是雷厉风行,也有个性,也很强势,但他能容人,能团结同志,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看看小平同志的朋友,太多太多了,如果饶漱石有小平同志的胸襟和气度,可能历史就完全不一样了……

来源:车三儿聊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9258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