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称洛阳城为“四战之地”也不为过, 既然如此,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城建都?

称洛阳城为“四战之地”也不为过, 既然如此,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城建都?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公元前202年,天下初定,刘邦想在洛阳建都,

这时,一名叫做娄敬的戍卒求见刘邦,劝说他不要将都城建在无险可守的洛阳,相比洛阳,秦地更适合建都。

娄敬一番话说完,刘邦便征求大臣们的意见,

群臣纷纷表示不赞成,他们认为洛阳周边的山河可以利用,它的坚固足以建都。

这下刘邦也拿不定主意了,又征求张良的意见,

张良赞同娄敬的建议,他说:洛阳虽然有这样稳固的地势,但它的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四面受敌,不是用武之地……….

刘邦听完,当即就决定将都城建在长安。

按照娄敬和张良的说法,

当时的洛阳就是典型的“四战之地”——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并不适合营建都城。

姑且不说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

我们先看看洛阳的地形,

在东汉末年汉灵帝设置函谷关、伊阙关、大谷关、广成关、轘辕关、旋门关、孟津关、小平津关这八关之前,

洛阳既有诸山山脉环绕形成险阻之势,又依黄河、伊河和洛河之险,

这样的地形为何被称为“四战之地”?

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有什么依据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1.中心地区狭小,没有战略纵深

其实张良说得很清晰:洛阳中心地区狭小,方圆不过几百里,

也就是没有战略纵深的意思,地方太小不足以培育强大的军事实力,也没有足够让军队调度、休整的空间,

虽说周边的山河可以依托利用,但“四通八达”封闭性不足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可见一斑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公元184年,张角兄弟领导的黄巾大起义爆发,颍川、南阳以及巨鹿等地的黄巾军从东南、南面、东北三个方向对洛阳构成了包围之势,

洛阳震动,汉灵帝慌忙采取镇压措施,命大将军何进率军,屯驻洛阳都亭;

同时在洛阳外围的设置八个关隘,来保卫京师…….

也就是弥补一下防守不足。

2.一关失守,洛阳可弃。

我们再看看洛阳八关,

孟津关与小平津关把守着黄河渡口,其中小平津关要比孟津关薄弱,渡口离关口有一段距离不好防备,

好在两者距离比较近,可以互相照应依托,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旋门关(虎牢关),是洛阳的东边门户,它北濒黄河,自成天险,两边是黄土高坡,

只有中间有一条小路可以通过,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此外,西为函谷关,扼崤函之险;西南至东南为伊阙关、大谷关、广成关、轘辕关,

无一不是依山傍水、卡着天险、山川河谷通道设置的,

仅从这上来看,洛阳城牢不可破,

先不说洛阳城山川阻碍像不像秦岭那么险峻,

实际上回到前面说的问题——它势必要求有重兵拱卫洛阳,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洛阳城中心区域狭小,这意味着只能抵挡一段时间,

长时间防守的话,根本维持不了这么多军队,

而且,若是其中一关失守,其他关隘就会直接失去作用了,洛阳即无险可依,

北魏大将安颉,便是渡过黄河攻占了洛阳,

此外,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也曾围困过虎牢关,

并绝断关内取水之路,又穿凿地道以破坏其水井,当然这是他占据洛阳之后的事了,

不过也说明,看似牢固的关隘是有弱点可取的,并非真的牢不可破。

3.天下纷乱之际,洛阳会首当其冲。

此外,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有所必争,

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后,曾因地理形势,决定在夏人的旧地营建洛邑,作为陪都,

周武王死后,周公旦就在伊、洛流域营建了洛邑,

他说:这里位于“天下之中”,四方来入贡的道途都相等。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这里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洛邑是夏人的旧地,周人发祥地在西部,殷商在东部,而夏人则在中部,

周朝若不在夏地设置都邑,根本不能稳妥地全据天下,

这种“天下之中”的特殊地理位置,却也使得洛阳屡遭战火“燃烧”,

天下纷乱之际,洛阳会首当其冲,成为周遭势力的众矢之的,

倘若四面敌人都打过来,洛阳城里的防备根本不足以抵抗,

尤其是洛阳四通八达,在交通便利上洛阳占有优势,却也容易被敌人堵住交通枢纽,

很容易成为一座“困城”。

从这些角度来说,称洛阳城为“四战之地”也不为过。

既然如此,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城建都?

众多朝代在洛阳城建都的缘由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虽然古代朝代建设都城或者迁都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最初几个朝代,

在长安和洛阳两者之间纠结得比较多,

不过大体上来说洛阳主要是在交通方面占据了很大的优势。

长安与洛阳,都是历朝争夺的焦点,这也意味着即使土地肥沃,由于战乱的关系,使得正常的耕种农作不能顺利进行,

那么粮食就需要依赖各地供给,

相比长安,“天下居中”的洛阳更适合成为交通枢纽及“天下粮仓”,

若是将都城建在长安城,城内需求与运输速度不成正比的话,

迁都洛阳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后,由于北方经历了几次比较纷乱的时期,经济重心也开始向受战火波及比较小的南方转移,

这也使得洛阳城的枢纽位置更加突出。

古代洛阳城被称为“四战之地”,可为何有那么多朝代在洛阳建都?

除此之外,就是大家所说的政治因素

西周,前面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东周,平王东迁以躲避犬戎侵扰,亦因为继位而遭到周臣反对;

秦朝,外有匈奴侵扰,即使想迁都也是不可能的;

东汉,光武帝刘秀的根基在河南,可真正让他起势的却是河北豪强,并且当时天下未定,可选的都城没有几个,从平衡势力的角度来说,洛阳城是不二之选;

曹魏,曹丕将都城建在洛阳,主要是因为南有东吴,西有蜀汉,兼顾两者唯洛阳城最合适;

西晋,短暂统一后,安于现状;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的目的与曹魏差不多,北魏统一了北方后,与南方的刘宋政权形成南北朝对峙的格局;

隋朝,隋炀帝建东都,开凿大运河,主要是因为“关河悬远,兵不赴急”,缩短军队调动的行程和日期,加强对于边远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的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唐朝、武周,女皇为了打压关陇势力,迁都洛阳,降低长安的影响及政治地位;

后梁、后唐、后晋,政权建立时间短暂,且正值唐末五代十国时期,急于表明自己的“正统”地位。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636714.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