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孔子其实不姓孔

孔子其实不姓孔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圣人孔子,在鲁国陬邑(zōu yì,也做邹邑,今山东曲阜)降生了。孔子的父亲,名字叫叔梁纥(shū liáng hé)。

孔子生在鲁国,但是其祖上却是宋国人,其先祖甚至可以一直追溯到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周朝灭商之后,遵循“灭国不灭祀”的传统,将商朝王族后裔封在商丘,建立宋国。孔子,就是商朝王族后裔,其祖籍为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所以说,孔子其实不是姓孔,而是姓商朝王族的姓:子。而这个“孔”是“氏”。所以对孔子正确的称呼应该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还得提醒一下的是,这个姓“子”的“子”,就是一个姓,和“孔子”的“子(这里的子,是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完全不是一回事。

孔子其实不姓孔

既然姓子,那么为什么称为孔子?这个“孔”是怎么来的呢?

孔子的六世祖是宋国大夫、司马孔父嘉。孔父嘉,子姓,名嘉,字孔父。孔父嘉的先辈是宋国公室,但是传到孔父嘉这一代,“五世亲尽,别为公族”,就是不能再延用先辈的“氏”了,需要重新起“氏”的名字了,于是孔父嘉这一族就用他的字作为新的氏的名字,从这时起,才有了“孔”这个氏的名字。后来孔父嘉被宋国权臣太宰华督杀死,其家族也不断受到华氏家族的迫害。到了孔子三世祖孔防叔时期,为了躲避华氏的迫害,举家逃到了鲁国陬邑。也有说法是,到了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期,为了躲避宋国战乱,举家到了鲁国。

那么,孔子是如何姓孔的呢?为什么和他的父亲叔梁纥的名字区别这么大呢?

在人类还没进入朝代的母系氏族时期,各部落间为了区分,各自起自己部落的姓。慢慢的部落变大了,分裂成几个小部落时,就在姓的基础上,加上氏以区分。也就是同姓不同氏。“姓”代表了大的来历,“氏”为姓下面小的分支。再后来又加上了名或者字。

周朝时期,人们的称呼还比较混乱,姓、氏、名、字,姓+名、氏+名、字+名,或者官职+名等等,怎么称呼的都有。

也就是说,即使都是“孔氏”家族的人,但是在称呼上,并不一定加上“孔”字,属于可加可不加。

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父亲叔梁纥采用的是“字+名”的称呼方式:孔父嘉,孔父是字,嘉是名;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而孔子的称呼“孔丘”,则是采用“氏+名”的称呼方式。所以才让人感觉区别特别大。

而孔子的后代则延用了孔子这种称呼方式,就是把“氏”放在名字前面,例如,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孙子叫孔伋等等。

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到秦、汉时期,慢慢的姓、氏合并,“孔”才被当做了孔子后人的姓。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文武双全,为鲁国立下过两次战功,被封为陬邑大夫。

孔子的母亲叫颜征在。按照《孔子家语》记载,孔子的父亲和他的母亲年龄差距高达51岁。叔梁纥娶颜征在的时候,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征在只有15岁。孔子降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快70岁了。在孔子3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失去了父亲庇护的孔子,可说是完全由他的母亲,独自抚养成人。

所以虽然孔子家世显贵,但是孔子的成长环境却是比较艰苦,按照《史记》记载,“孔子贫且贱”。

孔子的母亲是个伟大的母亲,为了培养孔子,可谓含辛茹苦,不但把孔子养大,还让他受到了当时最好的教育。要知道,在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之前,受教育可只是极少数人能享受到的特权。在孔子17岁那年,孔子的母亲因为操劳过度去世。

孔子的父亲虽然生前仅仅是个陬邑大夫,但是父以子贵,因为有了孔子这个身为“至圣先师”的儿子,在其死后的两千多年,受历代帝王累次追封,直到元朝、清朝时,被封为“启圣王”,孔子的母亲也被封为“启圣王夫人”。

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孔子,聪敏好学,读书用功,好学不倦,身为鲁国人,尤其崇拜鲁国的开国君主,周朝初年那位制作礼乐的周公,对古礼也非常热衷。当时读书人应该掌握的“六艺”也比较精通。

所谓“六艺”就是周朝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典故出自《周礼》:“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再具体点解释:

五礼,中国古代礼仪总称,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合称五礼。

六乐,指《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濩(huò)》《大武》六套乐舞。

五射,指古代的五种射技,分别是:白矢、参连、剡(yǎn)注、襄(rǎng)尺、井仪。

五御,指五种驾车的技巧,包括: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qú)、逐禽左。

六书,首见于《周礼》,一般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汉代学者把汉字的构成和使用方式归纳成六种类型,总称六书。

九数,是指“数”学这门功课有九个细目。关于“九数”的细目,《周礼》并没有列出。东汉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疏》中说:“九数:方田、粟(sù)米、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足、旁要;今有重差(zhòng chà)、夕桀、勾股也。”

看来孔子时代的教育,远不是后世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死读书的方式,而是涵盖了德智体美的全方位式的教育啊。

来源: 青禾田讲古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7099.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