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邓小平: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武力解决”

邓小平: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不放弃武力解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后,毛泽东当选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则退守至台湾,自此,台湾的统一问题成了历届国家领导人最重视的问题。

毛泽东首先提出了以“武力解放台湾”的主要策略方针。然而,却因为国内外各种原因的影响,最终没能实现统一。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决定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则主张用“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邓小平同志

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邓小平于1984年10月22日召开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表示:“我们一直坚持以“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这不代表我们放弃了“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意谈判,我们该怎么办?难道要放弃国家统一?”

从邓小平主张“和平谈判”到在会议中提出“不放弃武力解决”,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面对“如何统一台湾”的难题,邓小平又提出了什么样的构想,让世人啧啧称奇?

台湾问题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几个世纪以来,台湾的回归一直牵动着大陆所有人民的心。然而,我国国策和国际形势诡谲莫测,解放台湾始终没有实现。总而言之,台湾问题一直悬而未决,是环境和历史背景不断变化的结果。

1943年12月1日,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政府共同签订了《开罗宣言》,其中主要内容有:“三国的主要宗旨,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太平洋掠夺的一切岛屿,如:澎湖列岛(含钓鱼岛)、台湾、东北四省等,均归于中华民国。”

随后,1945年7月26日,盟国又将《开罗宣言》内的所有条款加入了《波茨坦公告》。其中,第八条中又明确表示:“《开罗宣言》中的所有条件,日本必须实施。”

《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的发布,意味着只要日本战败投降,中国台湾就回归祖国。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并签署了《日本投降条款》。条款中清楚地写道:“兹无条件接受中国、英国和美国三国共同签订的,后来又有苏联加入的《波茨坦公告》中的所有条款。”

之后,中日双方又在台湾台北的公会堂正式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台湾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日子正式宣告结束。

1946年1月12日,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颁发《恢复台湾同胞国籍令》,向全世界人民宣告:台湾人民原本就属于我国人民,由于战争爆发,敌人侵略,才导致台湾人民丧失了中国国籍。从1945年12月25日起,台湾回归中国领土,台湾人民一律恢复中国国籍。

本来从此刻开始,台湾已经回归中国领土。然而,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国共两党打得如火如荼。最终,还是一切为人民着想的共产党取得了伟大胜利,而国民党则节节败退。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不得不败退至台湾。从此,台湾当局的政治风向开始发生变化。

然而,如果只是国民党形单影只地与共产党对抗,台湾问题也不会直到如今依然亟待解决。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粟裕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已是强弩之末,无奈之下,只能退守台湾。毛主席也在此时致电战神粟裕:“你们要做好一切准备,提早进入福建建立前线阵地。最好能够争取在6、7两个月内占领福州、漳州和泉州以及其他要点。在上海做足一切准备后,立马出动。”

为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毛主席于6月21日再次致电粟裕:“不解放台湾,不就此铲除国民党海、空军的基地,上海和其他沿海各地永远都要饱受威胁。不解放台湾,大陆的船只就不能任意在海峡两岸通行,沿海地区的经济贸易势必会受到制约和影响。”

粟裕接到命令,迅速集结了65万人的强大兵力,时刻准备着一举拿下台湾,实现祖国统一。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杜鲁门

就在毛主席致电粟裕集结兵力,准备解放台湾之后不久,杜鲁门代表美国政府发表了《关于台湾问题的声明》,声明具体阐述了以下三点:

一、在过去的4年时间里,美国承认中国与台湾岛行使主权;

二、美国政府不准备对台湾的中国军队提供任何军事方面的援助;

三、美国政府从未想过掠夺台湾或中国其他领土的想法,更不打算卷入中国内战。

美国政府的态度,让毛主席更加坚定了“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然而,就在万事俱备,只等一声令下的时候,朝鲜战争爆发了。美国政府一反之前的承诺,先是介入了朝鲜战争,又将之前驻守在菲律宾的美国第七舰队撤回,直接派到台湾海峡。

有句话说,“不要看一个人说了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这句话同样是鉴别一个国家是否言行一致的真理。美国政府的此种行为,明确表示了其想要阻止中国大陆解放台湾的阴谋。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1952年12月,美国又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除此之外,美国还向台湾当局提供了大量先进的军事轰炸机,并在经济上无条件支持台湾当局对抗中国大陆。事实证明,美国想要挑衅中国主权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面对美蒋的联盟,毛主席早就通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蒋介石之所以与美国合作,无非是想借助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实现“反攻大陆”的计划。但本质上,蒋介石又不想成为美国的傀儡,听从美国摆布。

而美国政府呢?其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看着中国四分五裂,巩固自己在国际上的强国地位,并从中获得好处。

美蒋联盟,看似牢不可破,其实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虽然知晓美蒋双方的各怀鬼胎,但是面对美国政府参与朝鲜战争,企图通过解放朝鲜袭击中国边境的野心,最终决定暂时不把主要兵力放在解放台湾方面,转而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抗美援朝。

但是,台湾问题又不能不管。所谓“无巧不成书”,一次战役的失利给解决台湾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毛主席当即决定,走迂回路线,从离台湾最近的金门岛下手。

战役的失利指的就是1949年10月,第三野战军在金门战役中的失利。这次战役的失利虽然没有实现解放金门的目的,但是,却让毛主席看到了金门岛对于解放台湾的重要价值所在。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它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就是它与大陆的距离。金门最近的地方,离大陆只有3公里,可以说,金门岛就是大陆与台湾之间的一个“传送带”。

所以,毛主席下令将金门作为主要战场。1958年8月23日,解放军发射炮弹20000多发,轰炸金门。蒋介石也即刻下令,势必要“保住”金门,并向驻守在金门的国民党守军运送了大量弹药。

大陆政府激动万分,国民党军终于上钩了。其实,毛主席之所以将金门作为主要战场,其目的只要有二:一是,拖住国民党军,消耗其军事力量,并给抗美援朝留出时间。二是,一旦解放金门,国民党军一定会退回台湾,这样使台湾脱离大陆成为了事实,会加大以后实现祖国统一的难度。

于是,毛主席宣布,对金门的国民党军,只轰炸,不攻击。而且,为了制止国民党军从金门撤退,解放军只在单日轰炸,双日不轰炸。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解放军夜晚轰炸金门

战役就这样一直持续着,直到1960年1月,单日也不一定轰炸,而是实施隔几日一打,不定时轰炸的策略。后来,解放军又将有杀伤力的火药炮弹,换成了毫无攻击力的宣传弹。

就这样,国共双方在金门的战争打打停停,停停打打,持续了21年之久。打与不打,此时已经不单单的策略方向的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美国多次出尔反尔,邓小平次次强硬回击

朝鲜战争结束后,毛主席再次把解放台湾放在首位,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直到毛主席与世长辞,台湾问题也没能妥善解决。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上决定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则主张用“和平谈判”代替“武力解决”。

1979年1月1日,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元帅宣布,大陆政府决定停止对1958年解放军对金门岛的轰炸。与此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布了《告台湾同胞书》,其中主要提到:中国大陆政府希望通过两岸商榷,结束一直以来的敌对状态,双方开展经济和文化交流,实现两岸“三通”。

邓小平同志为何会决定停止轰炸金门岛,依然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由于美军在越南战争投入了大量的军事力量,其经济状况也开始每况愈下。面对想要取代其强国地位——苏联的虎视眈眈,也为了巩固在国际上的地位,美国不能再以之前目中无人的姿态对待其他国家。而当时最好的决策就是与正在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双双联合以制衡苏联。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尼克松

1972年2月,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之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上海联合公报》(“三个公报”的第一个),对于当时主要的台湾问题,美国做出以下声明: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只是中国的一部分,并决定将之前援助于台湾的所有军事力量全部撤出。

这是美国政府自1950年干涉中国内战以来,第一次承认台湾属于中国。

然而,一个国家的政策方针也会随着其他国家的形势变化而变化。随着越南战争的结束,美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却出尔反尔。邓小平同志对此做出了“六字箴言”式的强硬回击。

1977年8月,美国政府代表万斯访问中国,对于“中美建交”提出了“新”的条件:

第一,中国必须公开表明,不以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第二,中国还要默许美国政府向台湾当局出售用来防御的武器。

面对美国赤裸裸的挑衅,邓小平明确表示,这些条件中国政府全部不接受,而且,对于中美建交,中国也有三个条件:断交、废约、撤军。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邓小平同志

具体来说,就是美国政府要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废除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从台湾撤走所有的军事武装力量。

邓小平坚定的态度,让万斯明白,在台湾问题上,中国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妥协和退让。

经历了此次事件后,邓小平也逐渐开始动摇之前坚定地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想法。

1979年1月5日,面对美国记者对如何解决台湾问题的提问,邓小平则明确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平解决’并不是‘承认放弃使用武力’,中国政府不能承担这个义务。而且,我们不能自己将自己的手捆绑起来,如果我们这样做,反而会影响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美好愿望”。

“你弱的时候坏人最多,而你强的时候世界最公平。”美国政府见邓小平对待台湾问题丝毫不退让,开始显示友好。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即《中美建交公报》,《联合公报》的第二个),公报内容有:

自1979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共同决定,建立外交关系。同时,美国希望台湾问题能够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则强调,如何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与美国无关。

俗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就在中方以为美国这次不会再出尔反尔的时候,随着里根就任美国总统,美方再次违反《联合公报》,不仅向台湾出售武器,而且还扩大了军售范围。

1981年,北南会议在墨西哥举行,中国政府代表当着其他21个国家代表的面,向里根总统发出灵魂拷问为何在签订了《联合公报》的前提下,仍然违反条约,言而无信,仍然向台湾出售武器。

里根总统哑口无言,窘态毕露。这次在国际面前的颜面尽失,让美国政府真正意识到了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寸步不让的严肃态度。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里根

1982年8月17日,中美双方再次同时发表《八一七公报》(《联合公报》的最后一个),美国表示,之后将停止向台湾出售武器。

“三个公报”作为代表中美关系从敌对到破冰再到建交的重要文件,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三个公报”也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政府对待主权问题不妥协不退让的决心,也让世界认清了美国的言行不一的真实面目。

对此,1984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再次清晰地表示:“虽然我们主张和希望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放弃了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做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那我们该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任何时候,我们都要记住‘不排除使用武力’这一点。我们的下一代也要牢记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邓小平提出天才构想,努力实现祖国统一

与美方签订第三个《联合公报》后一个多月,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来中国访问,关于香港回归问题,邓小平同志与其在人民大会堂与进行会谈。

面对撒切尔夫人想要保留英国对香港的主权,邓小平同志表明了态度,表示香港的主权问题没有谈判余地。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邓小平同志与撒切尔夫人

然而,撒切尔夫人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谈判专家,表示如果香港脱离了英国的统治,可能就无法维持如今的繁荣发展。对此,邓小平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过了很久,他从容淡定地说道:“如果香港在15年的过渡时期发生动荡,那么,中国将对如何收回香港的方式和时间重新打算。”

会议结束后,撒切尔夫人对当时的英国驻华大使柯利达说:“他(邓小平)太不好说话了。不过,却是一个真正为国家人民考虑的领导人。”而此时的邓小平,依然在考虑会议中撒切尔夫人提出的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香港被英国统治已经长达100年之久,不仅英国的各个司法系统已经坚不可摧,而且香港人民的思想和观念也受英国统治影响深远,如果强行改变人民的一切行为习惯,香港确实会发生波动。

此后,邓小平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无论到哪里,做什么,邓小平都在思考,对于这个问题是否有一个合适的解决办法。终于,有政治头脑的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天才构想。

1984年邓小平说:对于台湾问题主张和平谈判,但不代表放弃武力

所谓“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样既不影响祖国统一,也不会因为收回香港而造成社会波动。精明能干的撒切尔夫人称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

“一国两制”的策略方针不仅适合香港,也适合澳门。终于,确定了回归的各项事宜后,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7月1日、1999年12月20日陆续回归。

虽然“一国两制”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同时也为台湾问题提供了开创性的新思路,但是作为一个历史遗留问题,台湾的回归又与香港、澳门不同。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曾经说过:“台湾就是中国的睾丸,一碰就痛”,这个比喻着实生动形象。邓小平也曾表示,对于解决台湾问题:“统一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急,要等。”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历史的长河中,台湾曾经多次从祖国分离出去,但最终都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一次,已经与祖国母亲阔别多年的台湾,也一定会回归。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爱读书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dushu263.com/567601.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200768998@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返回顶部